朱文锋教授谈证素辨证新体系
什么叫"证素辨证"?证素辨证这种提法是否合适?证素辨证是否创立了中医辨证新体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是中医几千年来防病治病的实践积淀和理论结晶,内涵深厚,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辨证准确与否,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但中医辨证的基本规律、思维认识特点至今还未被深刻揭示,其科学内涵尚未得以凸现和规范,从而严重影响辨证论治的传授和继承,制约了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限制了中医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对中医学的接受和选择。
湖南中医学院朱文锋教授,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的学术带头人,多年来致力于中医病证规范化研究,在研究中医辨证原理和辨证内容的基础上,为寻找与探索辨证的基本规律,经过40余年的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他先后主持与本研究相关的课题10余项,在各类中医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对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的理论基础、证素的科学依据、证素的定义、证素特征以及常见症状的量化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并作为创新点写进了由其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即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中。
, 百拇医药
证素辨证新体系,揭示了辨证的基本规律、实质与特点,为把握灵活复杂的辨证方法找到了执简驭繁的要领,这一新体系可涵盖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更符合临床辨证的思维原理,学习时容易掌握,临床时便于操作,能灵活地辨别处理各种临床证候,克服了以往古今诸法混用,概念欠确切,内容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错杂的弊端。为了使这个新理论、新体系准确运用于教学与临床,朱文锋教授还成功地研制开发了WF文锋-III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软件,实现了中医全病域计算机辅助诊疗,2001年通过专家鉴定,目前正广泛运用于教学与临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与赞赏。
一、证素有渊源,但没有明确系统的阐述
中医的辨证方法有许多,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各种辨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概括疾病的证候,对证的内涵和要点有不同的要求。
朱文锋教授为揭示辨证的基本规律,一直在寻找诸种辨证方法的共同核心,他将此称之为辨证要素(简称证素)。他潜心钻研多年,首先对古今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剖析,终于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找到了证素的萌芽:“病机十九条”中属火者5条,属热者4条,属风、寒、湿者各1条,属五脏及上、下病位的7条,共为病机十九条。
, 百拇医药
其后,历代医家的著作中,也有相关论述,如清代的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内伤外感病十九字》中指出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悲、恐、惊、阳虚、阴虚、伤食这19个字是辨别外感、内伤诸证的关键。近代许多医家也都相继提出了辨病位、辨病性的概念及其具体内容。如《秦伯未医文集》列“十四纲要辨证”;方药中在《辨证论治研究七讲》中称第一步为脏腑经络定位,第二步为阴阳气血定性;欧阳琦的《证治概要》将辨证内容分为五气为病、脏腑主病、邪留发病三类共21项;黄柄山认为虚证、实证是辨证的核心,具体内容包括气虚、气滞、气逆、血虚、血瘀、血热、出血、阴虚、痰饮、湿邪、阴盛、阳虚、阳盛、阳亢共14项;张震的“中医辨证规范化”,将辨证内容分为核心证候、病位证候、基础证候;柯雪帆主编的《中医辨证学》分为病邪辨证、病性辨证、气血阴阳辨证、病位辨证。历代医家虽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名称,对证素进行过概括,但都没有明确系统的阐述。
朱文锋教授在总结历代医家辨证思想和各种辨证思维特点、辨证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对辨证思维规律进行了分析、归纳、升华,认为辨证的关键,重点在于确定病变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而辨证要素正是形成辨证统一体系的基础,更是统一辨证体系的核心。
, http://www.100md.com
二、以病位、病性为证素,建立辨证新体系
朱文锋教授认为,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病人临床表现,重点辨别疾病当前的病位和病性,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思维认识过程。任何复杂的证,都是由病位、病性等证素组合而成,因此准确判断证素,便抓住了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并可执简驭繁地把握灵活复杂、动态的证。
在辨证思维过程中,应突出三个环节,即证候信息(症状)的获取,然后是证素的识别,最后判断出证名。这一过程重点清楚(病位和病性),层次清晰,要素明确。当在临床收集了四诊资料,得到病人寒热、疼痛、汗出、饮食、睡眠、大便、小便、舌象、脉象、声音、神色、检测等信息资料后,首先进行证素的定量判断,得出病位(如心、肺、脾、肝、肾、胃、胆等)、病性(如风、热、湿、痰、气虚、血虚、阴虚等),然后加权求和、阈值判断,再经过模式识别,诊断为脾气亏虚证、肝阳上亢证、心肾不交证、肺火犯肺证、肝肾阴虚证等。朱文锋教授归纳了规范证800个,常见证150个。
, 百拇医药
在确定思维规律的基础上,朱文锋教授重点对症状与证素之间的计量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即明确每一症状在不同证素中的贡献度。将病人出现症状的贡献度权值之和(以100作为通用阈值,根据病的轻重与复杂程度进行调节),作为确定各证素(如心、胃、气虚、血瘀等)是否成立的依据,最后将达到诊断阈值的证素进行有机组合,从而构成完整的证名诊断。如在证候信息的定量诊断中,“五心烦热”一症对阴虚、阳虚、津亏的贡献度分别为43、-15和10,而“经常畏冷”的贡献度则为-20、42及-10。
朱文锋教授将基本证素确定为病位、病性2大类,共60项左右。其中病位证素约30项,分空间性位置和层次(时间)性位置。空间性病位有表、半表半里、心、心神(或称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精室)、鼻、耳、目、肌肤、筋骨、经络、胸膈等;层次(时间)性位置有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等。病性证素约30项,主要有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疫疠)、脓、痰、饮、水、食积、虫积、气滞、气闭、气虚、气陷、气不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阴虚、亡阴、阳虚、亡阳、阳亢、阳浮、津液亏虚、精髓亏虚等。
, 百拇医药
由证素的组合,形成规范证名,然后以病位为纲进行证型归类,形成“症状(证候)—证素—证名”的辨证思维过程,其中证素为辨证体系的核心。
三、证素辨证新体系可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朱文锋教授创建的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是在原有中医辨证理论基础上的创新,比较深刻、具体地揭示了中医辨证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它先辨有限、固定的证素,再确定复杂、多样和动态的证名,在认识层次上清晰明了,符合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认识过程,充分体现了辨证的精髓。
证素辨证新体系揭示了多种传统辨证方法的基本规律,解决了各种辨证方法错杂重复、不易掌握的缺陷,便于临床操作,可提高辨证的准确性、一致性和重复性,能明显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对科研和教学亦有直接指导意义。另外,在证素辨证新体系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可进一步阐发中医辨证的规律和科学原理,实现中医理论的源头创新,增强中医辨证理论与其他科学的交融性,为其他学科的介入提供通道、契合点,从而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
, http://www.100md.com
将毕生精力用于中医病证规范化研究的朱文锋教授认为,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中医辨证理论和方法必须有所突破,临床辨证水平亟待提高。证素辨证新体系,对于证的相关领域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平台,丰富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对解决中医发展滞缓的症结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人物简介
朱文锋,湖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诊断学教学研究会主任委会,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南省劳模、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湖南省名中医。主要从事中医病证规范化研究,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为全国中医药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六版、七版主编,研制成中医数字辨证机、WF文锋-III-中医诊疗软件,实现中医全病域计算机辅助诊疗。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业著作34部。, http://www.100md.com(海 霞)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是中医几千年来防病治病的实践积淀和理论结晶,内涵深厚,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辨证准确与否,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但中医辨证的基本规律、思维认识特点至今还未被深刻揭示,其科学内涵尚未得以凸现和规范,从而严重影响辨证论治的传授和继承,制约了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限制了中医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对中医学的接受和选择。
湖南中医学院朱文锋教授,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的学术带头人,多年来致力于中医病证规范化研究,在研究中医辨证原理和辨证内容的基础上,为寻找与探索辨证的基本规律,经过40余年的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他先后主持与本研究相关的课题10余项,在各类中医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对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的理论基础、证素的科学依据、证素的定义、证素特征以及常见症状的量化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并作为创新点写进了由其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即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中。
, 百拇医药
证素辨证新体系,揭示了辨证的基本规律、实质与特点,为把握灵活复杂的辨证方法找到了执简驭繁的要领,这一新体系可涵盖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更符合临床辨证的思维原理,学习时容易掌握,临床时便于操作,能灵活地辨别处理各种临床证候,克服了以往古今诸法混用,概念欠确切,内容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错杂的弊端。为了使这个新理论、新体系准确运用于教学与临床,朱文锋教授还成功地研制开发了WF文锋-III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软件,实现了中医全病域计算机辅助诊疗,2001年通过专家鉴定,目前正广泛运用于教学与临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与赞赏。
一、证素有渊源,但没有明确系统的阐述
中医的辨证方法有许多,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各种辨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概括疾病的证候,对证的内涵和要点有不同的要求。
朱文锋教授为揭示辨证的基本规律,一直在寻找诸种辨证方法的共同核心,他将此称之为辨证要素(简称证素)。他潜心钻研多年,首先对古今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剖析,终于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找到了证素的萌芽:“病机十九条”中属火者5条,属热者4条,属风、寒、湿者各1条,属五脏及上、下病位的7条,共为病机十九条。
, 百拇医药
其后,历代医家的著作中,也有相关论述,如清代的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内伤外感病十九字》中指出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悲、恐、惊、阳虚、阴虚、伤食这19个字是辨别外感、内伤诸证的关键。近代许多医家也都相继提出了辨病位、辨病性的概念及其具体内容。如《秦伯未医文集》列“十四纲要辨证”;方药中在《辨证论治研究七讲》中称第一步为脏腑经络定位,第二步为阴阳气血定性;欧阳琦的《证治概要》将辨证内容分为五气为病、脏腑主病、邪留发病三类共21项;黄柄山认为虚证、实证是辨证的核心,具体内容包括气虚、气滞、气逆、血虚、血瘀、血热、出血、阴虚、痰饮、湿邪、阴盛、阳虚、阳盛、阳亢共14项;张震的“中医辨证规范化”,将辨证内容分为核心证候、病位证候、基础证候;柯雪帆主编的《中医辨证学》分为病邪辨证、病性辨证、气血阴阳辨证、病位辨证。历代医家虽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名称,对证素进行过概括,但都没有明确系统的阐述。
朱文锋教授在总结历代医家辨证思想和各种辨证思维特点、辨证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对辨证思维规律进行了分析、归纳、升华,认为辨证的关键,重点在于确定病变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而辨证要素正是形成辨证统一体系的基础,更是统一辨证体系的核心。
, http://www.100md.com
二、以病位、病性为证素,建立辨证新体系
朱文锋教授认为,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病人临床表现,重点辨别疾病当前的病位和病性,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思维认识过程。任何复杂的证,都是由病位、病性等证素组合而成,因此准确判断证素,便抓住了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并可执简驭繁地把握灵活复杂、动态的证。
在辨证思维过程中,应突出三个环节,即证候信息(症状)的获取,然后是证素的识别,最后判断出证名。这一过程重点清楚(病位和病性),层次清晰,要素明确。当在临床收集了四诊资料,得到病人寒热、疼痛、汗出、饮食、睡眠、大便、小便、舌象、脉象、声音、神色、检测等信息资料后,首先进行证素的定量判断,得出病位(如心、肺、脾、肝、肾、胃、胆等)、病性(如风、热、湿、痰、气虚、血虚、阴虚等),然后加权求和、阈值判断,再经过模式识别,诊断为脾气亏虚证、肝阳上亢证、心肾不交证、肺火犯肺证、肝肾阴虚证等。朱文锋教授归纳了规范证800个,常见证150个。
, 百拇医药
在确定思维规律的基础上,朱文锋教授重点对症状与证素之间的计量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即明确每一症状在不同证素中的贡献度。将病人出现症状的贡献度权值之和(以100作为通用阈值,根据病的轻重与复杂程度进行调节),作为确定各证素(如心、胃、气虚、血瘀等)是否成立的依据,最后将达到诊断阈值的证素进行有机组合,从而构成完整的证名诊断。如在证候信息的定量诊断中,“五心烦热”一症对阴虚、阳虚、津亏的贡献度分别为43、-15和10,而“经常畏冷”的贡献度则为-20、42及-10。
朱文锋教授将基本证素确定为病位、病性2大类,共60项左右。其中病位证素约30项,分空间性位置和层次(时间)性位置。空间性病位有表、半表半里、心、心神(或称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精室)、鼻、耳、目、肌肤、筋骨、经络、胸膈等;层次(时间)性位置有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等。病性证素约30项,主要有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疫疠)、脓、痰、饮、水、食积、虫积、气滞、气闭、气虚、气陷、气不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阴虚、亡阴、阳虚、亡阳、阳亢、阳浮、津液亏虚、精髓亏虚等。
, 百拇医药
由证素的组合,形成规范证名,然后以病位为纲进行证型归类,形成“症状(证候)—证素—证名”的辨证思维过程,其中证素为辨证体系的核心。
三、证素辨证新体系可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朱文锋教授创建的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是在原有中医辨证理论基础上的创新,比较深刻、具体地揭示了中医辨证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它先辨有限、固定的证素,再确定复杂、多样和动态的证名,在认识层次上清晰明了,符合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认识过程,充分体现了辨证的精髓。
证素辨证新体系揭示了多种传统辨证方法的基本规律,解决了各种辨证方法错杂重复、不易掌握的缺陷,便于临床操作,可提高辨证的准确性、一致性和重复性,能明显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对科研和教学亦有直接指导意义。另外,在证素辨证新体系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可进一步阐发中医辨证的规律和科学原理,实现中医理论的源头创新,增强中医辨证理论与其他科学的交融性,为其他学科的介入提供通道、契合点,从而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
, http://www.100md.com
将毕生精力用于中医病证规范化研究的朱文锋教授认为,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中医辨证理论和方法必须有所突破,临床辨证水平亟待提高。证素辨证新体系,对于证的相关领域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平台,丰富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对解决中医发展滞缓的症结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人物简介
朱文锋,湖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诊断学教学研究会主任委会,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南省劳模、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湖南省名中医。主要从事中医病证规范化研究,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为全国中医药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六版、七版主编,研制成中医数字辨证机、WF文锋-III-中医诊疗软件,实现中医全病域计算机辅助诊疗。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业著作34部。, http://www.100md.com(海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