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茶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最常用的笔名,另有挈青、鸿来、絜予、非我等笔名,北京人。
老舍1957年创作的话剧《茶馆》,是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观看《茶馆》,犹如随老舍逛王掌柜父子两代惨淡经营的北京老裕泰茶馆。剧本展现自清末至民国近50年间茶馆的变迁,不仅是旧社会的个缩影,而且还重现了旧北京的茶馆习俗。热闹的茶馆除了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玩鸟的在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茶馆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坐上半天。
贫民家庭出身又久居北京的老舍先生,创作《茶馆》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的。老舍出生的第二年,充当守卫皇城护军的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使他从小就熟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喜爱流传于北京市井巷里和茶馆的曲艺、戏剧。老舍出生地北京小杨家胡同附近,当时就有茶馆。他每从门前走过,总爱瞧上一眼,或驻足停留一阵。成年后也常与挚友一起上茶馆啜茗。所以,他对北京茶馆非常熟悉。1958年,他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 http://www.100md.com
老舍本人茶兴不浅。不论绿茶、红茶、花茶,都爱品尝一番。边饮茶边写作是他一生的习惯,而且“茶瘾”很大,喜饮浓茶,一日三换,早中晚各来一壶。外出体验生活,茶叶是随身必带之物。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也常有茶事提及或有关饮茶情节的描述。他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谈到,他的降生,虽是“一个增光耀祖的儿子”,可是家里穷,父亲曾为办不起满月而发愁。后来,满月那天只好以“清茶恭候”来客。那时家里喝的是一些茶叶末儿,“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老放在炉口旁边保暖,茶叶很浓,有时候也有点香味。”还有,在他那篇回忆抗战八年生活旅程的《八方风雨》中,他说:从1940年起我的生活日渐降格,“我的香烟由使馆降为小大英,降为刀牌,降为船牌,再降为四川土产的卷烟——也可美其名曰雪茄。别的日用品及饮食也都随着香烟而降格。”在云南的一段时间,朋友相聚,他请不起吃饭,就烤几罐土茶,围着炭盆,大家一谈就谈几个钟头。到颇有点“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儒雅之风。
老舍谢世后,他夫人胡絜青仍十分关注和支持茶馆行业的发展。1983年5月,北京个体茶室“焘山庄”开业,她手书茶联:“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相赠,还亲自上门祝贺。, 百拇医药(吴晓洋)
老舍1957年创作的话剧《茶馆》,是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观看《茶馆》,犹如随老舍逛王掌柜父子两代惨淡经营的北京老裕泰茶馆。剧本展现自清末至民国近50年间茶馆的变迁,不仅是旧社会的个缩影,而且还重现了旧北京的茶馆习俗。热闹的茶馆除了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玩鸟的在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茶馆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坐上半天。
贫民家庭出身又久居北京的老舍先生,创作《茶馆》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的。老舍出生的第二年,充当守卫皇城护军的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使他从小就熟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喜爱流传于北京市井巷里和茶馆的曲艺、戏剧。老舍出生地北京小杨家胡同附近,当时就有茶馆。他每从门前走过,总爱瞧上一眼,或驻足停留一阵。成年后也常与挚友一起上茶馆啜茗。所以,他对北京茶馆非常熟悉。1958年,他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 http://www.100md.com
老舍本人茶兴不浅。不论绿茶、红茶、花茶,都爱品尝一番。边饮茶边写作是他一生的习惯,而且“茶瘾”很大,喜饮浓茶,一日三换,早中晚各来一壶。外出体验生活,茶叶是随身必带之物。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也常有茶事提及或有关饮茶情节的描述。他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谈到,他的降生,虽是“一个增光耀祖的儿子”,可是家里穷,父亲曾为办不起满月而发愁。后来,满月那天只好以“清茶恭候”来客。那时家里喝的是一些茶叶末儿,“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老放在炉口旁边保暖,茶叶很浓,有时候也有点香味。”还有,在他那篇回忆抗战八年生活旅程的《八方风雨》中,他说:从1940年起我的生活日渐降格,“我的香烟由使馆降为小大英,降为刀牌,降为船牌,再降为四川土产的卷烟——也可美其名曰雪茄。别的日用品及饮食也都随着香烟而降格。”在云南的一段时间,朋友相聚,他请不起吃饭,就烤几罐土茶,围着炭盆,大家一谈就谈几个钟头。到颇有点“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儒雅之风。
老舍谢世后,他夫人胡絜青仍十分关注和支持茶馆行业的发展。1983年5月,北京个体茶室“焘山庄”开业,她手书茶联:“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相赠,还亲自上门祝贺。, 百拇医药(吴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