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10
编号:10378790
“洋中药”抢滩中国杀个“回马枪”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3日 金羊网
     ——我国天然植物药进口已远超中药出口,业内人士预测,今后5年,天然植物药进口每年还将以两三倍的速度递增

    全球OTC药企排名前百位的德国马博士大药厂宣布,其旗下用于治疗便秘的植物药将于本月正式抢滩中国;而此前日本大幸药品株式会社也刚刚将其汉方药新剂型强力推向华南市场……实际上,这些都不过是“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的一个缩影。业内人士预测,在今后5年,这种进入速度将以每年300%的速度递增,中国传统中药正面临被“喧宾夺主”的尴尬境地。

    中药进口多过出口

    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最新信息,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中药制剂年出口仅在1亿美元左右,仅占其中的3%-5%。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每年天然植物药进口已超过6亿美元,我国中成药市场的进口量已远远超过出口量。然而,有关人士仍预测,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 http://www.100md.com
    “随着中国加入WTO,药品进口的关税平均下调60%,今后5年内,天然植物药的年进口额还会增加2至3倍以上。”德国马博士大药厂中国项目部市场总监刘智分析说,随着人们对药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天然植物药正倍受青睐。而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是亚洲,特别在中医中药发源地的中国,天然植物更易为人们接受,特别在非处方药领域,所以这里也是全球天然植物药企业的必争之地。

    “洋中药”叫板“土中药”

    德国马博士大药厂名列世界OTC药企100强,一直以开发天然植物药为主,特别是天然植物排毒类产品在全球52个国家销售已有49年销售历史,而现在,他们已将中国列为其重点发展市场之一。据有关人士透露,“仅在华南地区的广告费用就将有1000万元”。

    除了直接推进产品外,“洋中药”进军中国的第二条渠道是:研发。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瑞士诺华的中药开发战略堪称其中的代表。2002年度,诺华全球总裁魏思乐在上海正式宣布,出资450万美元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的“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项目已经开花结果:诺华已经从该药物所提供的两批共1562个化合物目录中选出了1058个新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从而为下一步全国开发新型植物药打下坚实基础。
, 百拇医药
    事实上,通过对中国传统中药及药材的研发而进军中药领域,在国际医药界已并不鲜见。仅以银杏叶产品为例,目前国内市场上已出现德国和法国的银杏叶制剂,另外还有日本的救心丹等都是中药的“衍生物”。

    “洋中药”叫板的第三个渠道是资本运作。去年年底,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与被誉为“中药第一品牌”的同仁堂共同投资2.39亿美元共同成立“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公司”,和记与同仁堂各占49%股份。接着在上月,又传出李嘉诚要入股与同仁堂齐名的白云山中药厂的消息。

    “土中药”绝地反击

    本报讯 对于中药产业来说,“洋中药”杀入是利是弊暂且不论,摆在眼前的急迫事实是:占医药产值的比重达21.6%、占药品零售额为38.5%的国内中成药市场,不能也无法坐视不管。

    “土中药”正酝酿绝地反击。
, http://www.100md.com
    与国际接轨的量化标准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中药以复方药为主,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用身体试验出来的药方。据了解,复方中药药物多达十几味,添加某种药物有时是为了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组合起来治疗某种疾病效果更好。但事实上,这种成分的“说不清楚”也阻碍了中药走向世界———因为外国人想要知道的是:到底是哪一种成分起了作用?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中药现代化,其实正在做这种‘世界通用’的标准化工作。”白云山中药厂厂长李楚源解释说,中药材的GAP种植,是原料的标准化;GMP生产,是生产的标准化;指纹图谱分析,则是指质量控制的统一和标准化……通过这些标准化过程,国内相当一部分中药产品正取得越来越多的量化数据。比如白云山中药厂,包括板蓝根、穿心莲和复方丹参片在内的中药现代化研究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怕什么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

    广州王老吉药业董事长施少斌则认为,“土洋之争”,国内药企当务之急要在成本上做足功夫。他说,“洋中药”虽然在质量上有一定优势,但就“性价比”核算,这种优势目前尚很难抵销其在价格的高企。比如同样的肠胃药,日本的正露丸要比保济丸价格高两倍左右,再降60%,也难有竞争力。“这也是正露丸目前很难打开市场的原因”。
, 百拇医药
    正由于目前“洋中药”的价格偏高,不少业内专业人士认为国内中药应先“跑”半步,在渠道和品牌上建立自己的门槛。这位人士表示,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中国传统中药有较好的消费习惯,国内药企应以树立品牌等方式延续这种忠诚度,同时利用“普药精制”等战略,占领更广阔的中低档药品消费市场。

    事实上,国内“土中药”的反击策略,也越来越向国际水平看齐。比如白云山中药厂为抢占抗生素“限售”后的“中药抗生素”市场,一举投入6000万元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中药消炎实验室”;王老吉药业与南丹麦大学合作共同开发新型中药;而三九则直接收购日本老牌汉方药生产企业东亚制药登陆日本,从而让“土中药”首次跻身国际主流市场……

    “洋中药”兴起:福焉?祸焉?

    本报讯 “洋中药”回师中国杀个“回马枪”对于传统中药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面对“洋中药”的大举兴起,一些中药界人士惊呼:“洋中药”当真要喧宾夺主?
, 百拇医药
    “最令人担心的是对中药秘方保护的冲击。”广州中医药大学一位中药教授认为,因为中药是传统传承而来,由于秘方及专利保护意识的淡薄,使得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免费大餐”。比如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的日本,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80%。

    这位教授认为,专利保护和创新恰恰是国外药企的强项。以上世纪60年代开发的青蒿素为例,该药是我国唯一自主开发也是治疗疟疾的最佳药物,但由于我们没有在国外申请专利保护,不仅有20多家国外企业仿制,而且最终我们自己的药品出口时还要向抢注的那家企业交纳专利使用费。

    不过,也有人士认为,“洋中药”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是件好事。

    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分析说,“走向世界”中药界已喊了很多年,但至今未见多少成效,其主要原因:一是中药中确切疗效的成分一直不清楚,二是由于文化原因导致欧美对中药综合治疗的误解。而现在一些日本、欧美的药企特别是一些500强药企,大举开发中药处方,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药和普及中药。而在另一方面,“洋中药”冲击国内中药市场,也会为国内同行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及市场榜样,最终像家电、手机等产业兴起一样,“群起而追之”,把“洋中药”赶出中国市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