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375284
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现状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年第15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全世界患病率超过10%。在西方国家,腹泻型IBS一般多于便秘型IBS;我国不同亚型的IBS发病率不详,临床中有的资料提示便秘型IBS甚至多于腹泻型IBS,但也有资料提示腹泻型IBS多于便秘型IBS。IBS发病机制不清,一般认为可能与肠道运动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炎症内分泌紊乱、5-羟色胺(5-HT)等有关。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IBS可能具有细胞或分子方面的异常,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IBS临床上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同时伴有大便习惯的改变。由于缺乏公认的形态学、生理或生化方面的异常,IBS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学标准。目前应用较多的有ROME II、ROME I、MANNING等标准,其中ROME II标准在国际上应用较广。

    IBS的治疗包括病人教育、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治疗药物主要用于缓解或消除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按症状治疗可分成抗腹泻药、通便药、治疗腹痛药等。抗腹泻药包括双八面体蒙脱石(思密达)、洛哌丁胺等;治疗便秘药包括聚乙二醇4000(福松)、麦麸等;治疗腹泻、便秘交替的药物包括匹维溴铵、舒丽启能等;腹痛的治疗药物包括解痉剂和抗抑郁药,前者有匹维溴铵、西托溴铵等,后者有阿米维林、盐酸氟西汀等。(作者简介: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肠易激综合征、GERD发病机制及内镜诊疗新技术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 杨云生教授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全世界患病率超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