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快讯(2004.04.19)
我国SARS疫苗研发成果受到WHO高度评价
我国疫苗研发成果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高度评价。为了保障SARS病毒灭活疫苗Ⅰ期临床研究的顺利进行,WHO曾先后两次参与有关方案的修订工作,并将派观察员参与这次研究。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尹红章介绍,国家批准SARS病毒灭活疫苗进入Ⅰ期临床研究后,有关方案迅速拟定,并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为了保障这一研究的顺利进行,今年3月1日,科技部和WHO在北京就Ⅰ期临床研究方案进行了初步讨论。WHO官员认为,我国的SARS疫苗研发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
4月8日,WHO专门邀请尹红章和来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专家,在日内瓦召开了“SARS病毒灭活疫苗Ⅰ期临床研究方案讨论会”。在这次讨论会上,WHO官员再次对我国SARS疫苗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借鉴国际成功疫苗临床研究经验,依据有关国际标准和技术指南,对Ⅰ期临床研究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
, http://www.100md.com
尹红章说,这是WHO首次介入我国疫苗研发,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疫苗研发水平,规范我国的疫苗临床研究,也有助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产品走向世界。
尹红章表示,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并将这种开放式的研发模式推广到整个疫苗研发领域。
今年1月19日,由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SARS病毒灭活疫苗获得国家批准进入Ⅰ期临床研究,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SARS疫苗用于人体临床研究的国家。(张晓松)
专家呼吁加强婴幼儿脑部营养
目前我国在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营养供给、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儿童医院等科研医疗机构的30多名专家近日共同发出呼吁:重视儿童脑部营养,加强孩子早期创造力培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 百拇医药
专家们是在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和惠氏公司举办的婴幼儿智力开发专家论坛上提出这一倡议的。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婴幼儿早期的智力开发和教育是一次性的,但人们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耽误了不少儿童最好的脑部营养和创造力培养时机。
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陈春明教授说,营养是儿童脑发育的物质基础,以往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此对全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直接影响。她呼吁全社会关心婴幼儿的脑部营养问题,并将营养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投资的一部分来予以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教授也指出,国家的儿童健康及成长战略对提高儿童早期综合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婴幼儿卫生保健工作在整体覆盖方面已取得相当成绩,但在投入、服务和质量方面仍需加大力度,不断提高儿童的整体智力水平。
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刘纪平说,食物多样性是保证孩子获得全面营养的基础,应强化婴幼儿换乳期的营养保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明认为,在满足婴幼儿对物质需求的同时,家长应重视婴幼儿精神需要的满足。她说,各种游戏对婴幼儿智力开发都有独特价值,要尊重婴幼儿的学习特点,引导婴幼儿快乐成长。(贺劲松)
, http://www.100md.com
世界最大的人体基因功能数据库问世
据《日本经济新闻》16日报道,从16日开始,各国科学家能通过因特网登录目前世界最大的人体基因功能数据库,免费浏览由12个国家、44个机构的科研人员建成的这个新数据库。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人体存在3万~4万个基因。新数据库在整合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的6个科研机构现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建成,共收集了约2.1万个基因的功能信息,是迄今基因数量最多的数据库,还包括5000个新识别的基因。新数据库中收录的基因功能信息包括基因的立体构造、和疾病的关系、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发挥作用等。
据介绍,人类基因组中约有30亿个碱基对,但其中作为基因发挥作用的只是极少一部分。以前的做法多是用计算机解析碱基对序列,然后推断哪些序列构成基因。这次是以细胞中实际正在起作用的基因的碱基对序列为基础,探明基因的功能,因此得出的数据更为精确。项目负责人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教授五条堀孝说,这次识别基因功能的方法一致,因此新数据库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体基因功能标准数据库,将有助于研究疾病成因和开发新药等。(何德功)
, 百拇医药
老年记忆力差可能与缺乏维生素B12有关
瑞典和英国科学家最近联合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携带易患老年痴呆症基因、体内又缺少维生素B12的老年人,其记忆力衰退得最快。
研究人员介绍说,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体内有一种叫做阿朴脂蛋白E的四型等位基因,带有这种基因的人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在带有一份四型等位基因的人群中,大约每4个人中就有1人会患此症,而在带有两份四型等位基因的人群中,几乎有一半人会患病。
研究人员还发现,除了基因本身的作用外,维生素B12和叶酸的缺乏也会导致记忆力的衰退,并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险性。研究人员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家从相关的角度对四型等位基因对人的认知能力的影响作综合研究。
瑞典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对167名平均年龄为83岁的健康老年人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先对每一位受试者血液中的维生素含量以及基因型作了检查,然后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记忆测验。
, 百拇医药
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B12水平低,同时带有四型等位基因的人的记忆力较其他受试者要低得多。研究人员表示,这说明那些带有四型等位基因的人,应注意通过服用维生素B12和叶酸补充剂,使自己的记忆能力不要下降得太快。
由于维生素B12和叶酸补充剂并不昂贵,所以研究人员建议,这类补充剂应当成为老年人生活中必备的预防性药品。
科学家发现与早发性帕金森氏症相关的基因
东京农工大学早出广司教授开发出一种新型蛋白质,可以抑制集聚于脑内神经细胞中,从而引发帕金森病的纤维组织的形成。目前试管试验已确认其效果,此新成果可能有助于未来开发出抑制帕金森病的药物。
早出教授开发出一种与Synuclein分子结构发生部分变化后相类似的新物质,将它与等量的Synuclein混合,混合物可以抑制纤维化的发生,纤维组织的产生量降低了1/10。
, http://www.100md.com
专家表示偏方治癌并非“万金油”
患有绝症的人往往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来一些民间偏方自行治疗。日前在江苏省肿瘤防治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认为,除去一些江湖郎中骗人的招数外,一些偏方确有其科学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偏方不是人人都适用。
据《现代快报》报道,南京目前已经有肿瘤患者3.5万人,但有将近50%的人对自己的病不甚了解。许多人一味依赖偏方。江苏省肿瘤医院高级专家顾奎兴研究员介绍,一些民间偏方确实被证明有科学道理。比如,一味发源于清朝、已有100年历史的偏方是用蟾蜍皮煮汤,治疗肺癌有疗效。科学研究发现,原来蟾蜍皮里有蟾酥物质,是它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如今已被江苏一药厂成功开发制药。再如,民间用生薏苡仁来治疗皮肤“瘊子”,现在也被开发成药。
但需要注意的是,偏方是经过代代相传下来,有的秘方甚至是代代口传,这就有可能出现误传。再说,各人的体质机理不尽相同,不是人人都能用、都有效。
, http://www.100md.com
日本制药企业加强骨质疏松症药物开发
由于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日本骨质疏松症患者目前估计达到1000万人,但接受专门治疗的患者只有20%。为挖掘潜在市场,日本各大制药企业纷纷加强了对骨质疏松类药物的开发和上市投产力度。
由万有制药和帝人制药共同开发的骨质疏松药物将在2005年以各自的品牌上市。这种药每周服用一次,与目前市场上每日给药一次的产品相比,在安全性和疗效持久性方面都有很好的优势。两公司已向厚生省递交了相关的上市申请。
中外制药将在今年五月上市的evista,主要用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该药由中外制药和礼来日本公司合作开发。
德发现对抑制细胞凋亡起决定作用的基因
, http://www.100md.com 德国科学家日前表示,在C线虫身上发现了对抑制细胞凋亡起决定性作用的基因,通过调控这个名为“SGK-1激酶”的基因,可大大延长C线虫的寿命。
胰岛素是一种具有很强代谢作用的激素,它控制着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吸收和产生能量的水平,在机体衰老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近年来科学家对线虫、果蝇、老鼠进行的实验表明,抑制胰岛素和一种类似胰岛素的生长素“IGF-1”的分泌可有效延长实验动物的寿命,但对其中具体的机制人们仍不清楚。
德国阿尔贝特·路德维希斯大学研究人员拉尔夫·鲍迈斯特等人在对C线虫的实验中发现,SGK—1激酶直接控制着细胞凋亡的程序。鲍迈斯特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说,通过基因突变、应激反应或化学药物等手段调控线虫体内的SGK-1基因,效果十分明显。
鲍迈斯特介绍说,C线虫通常只能活14天,在它生命的最后三分之一时段会出现明显的衰老现象。他们在实验中对线虫体内的SGK-1基因进行了调控,结果它们两周后“仍像年轻时一样敏捷灵活”。显然,调控SGK-1基因阻止了细胞老化程序的启动。这一研究成果已在今年第六期《发育细胞》杂志上发表。
, http://www.100md.com
鲍迈斯特表示,这一成果有助于人们理解细胞老化的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治疗像血液循环疾病、肿瘤和早老性痴呆等与细胞老化密切相关的疾病。此外,由于人同样拥有SGK—1基因,新发现还对开发延长人类寿命的药物有所帮助。(刘 向)
德国研制出治疗癌症新方法
德国《世界报》日前报道,德国达姆斯塔特大学医学研究院研究出一种治疗癌症新方法,采用碳原子作为化疗药物,通过一个加速器以半个光速的速度将碳原子射入病灶区。
新化疗技术的最大优点是精确度高。通过加速器可使碳原子发出的热能准确地进入肿瘤区域,杀死癌细胞,而且不会伤害周围的任何健康组织。
到目前为止医生已运用这一方法,对200多名癌症患者进行治疗。
今年底,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将建成一座用高强度碳原子进行化疗的医疗中心,所采用的新式医疗设备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每台价值7500万欧元。德国在未来3年里将能生产56台这样的设备。
, http://www.100md.com
数百万美国人处于失明危险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指出,白内障不仅是世界上导致失明的主要病因,也是美国人失明的“头号杀手”。
美国国家眼科学院的弗雷德里克博士在4月份的《眼科档案》发表文章指出,大约有2000多万美国成年人患白内障,预计20年后这一数字将上升到3000万。其他导致失明的原因主要还有青光眼,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等。
目前,有330万40岁以上的美国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失,其中100万人完全失明,预计到2020年总数将达到550万人。
日开发出可能有助于帕金森病治疗的蛋白质
欧美十多家研究机构的科学家新发现一个与罕见早发性帕金森氏症相关的基因,有望对开发帕金森氏症新疗法起到帮助。
, 百拇医药
据新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报道,科学家对意大利和西班牙3个家族进行研究后识别出了这个名为“PINK1”的基因,这些家族中都存在近亲繁衍的现象。分析结果显示,“PINK1”编码的蛋白质集中在细胞线粒体中,这个基因的正常副本能保护脑细胞免受线粒体机能紊乱和细胞死亡的影响。但如果该基因产生突变,则可能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异常,进而削弱脑细胞自我保护的能力。
帕金森氏症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症状包括肌肉僵直、震颤和行走困难等。据统计,这种疾病在老年人口中的发病率约为1%~2%。绝大多数帕金森氏症是偶发性的,包括“PINK1”在内,迄今共发现5个基因与罕见的家族性帕金森氏症发病存在关联。科学家们指出,类似发现对于深入理解各种帕金森氏症发病机制、开发新型治疗手段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毛 磊)
我国关节置换技术喜获突破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医院骨科专家曹明君主任医师日前利用我国首创的“蘑菇型”无柄人工全髋关节成功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施行髋关节置换手术,使患者重新行走自如。这也是上海首次将这种新型关节置换技术用于临床。
, 百拇医药
据悉,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有柄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手术时须切除病人正常的股骨颈,才能把15cm左右长的“椎子”完全插入其股骨髓腔,再进行固定。人工关节与人体股骨接触处的受力集中,且压强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置入人体的人工关节也极易产生假体柄端松动和下沉,有的还会产生磨损和感染等合并症,或造成患者“长短腿”,使其再尝手术之苦。因而,人工关节置换及翻新术,通常只适用于45岁以上的患者。
这种形似“蘑菇”的新型人工关节,毋需进入骨股髓腔,却能像网罩般套入人体残留股骨组织,并能与股骨紧密固定,还能随人体自身骨骼的生长,使整个关节结构融合共生,从而更符合人体生理受力活动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手术损伤,解除其后顾之忧。
据专家介绍,这项新发明的成功应用,克服了传统技术的种种弊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受力均匀分散、负重能力强、支撑牢靠等特点,避免术后的关节松动、磨损和感染。它不仅扩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范围,而且使再造人工髋关节在人体内的寿命延长30年,为成千上万因股骨头坏死而关节僵直的年轻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带来了福音。(姜微周卫)
, http://www.100md.com
新加坡成功开发出两种新型医疗器材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人员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开发出以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药物涂层血管支架和以压电材料制成的无摩擦微型泵两种医疗器材。这两种医疗器械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报道,患者目前普遍使用的是钢管涂层血管支架,置入血管后会自行膨胀,在特定位置固定下来后,3~6个月内会被完全分解吸收。新型血管支架是由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和新加坡陈笃生医院联合研制成功的,由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混合制成。除可自行分解外,多达20层的药物涂层可以定时定量向不同方向释放各种药物。例如,它可以向支架内流通的血液释放药物,阻止血液凝结,也可向支架外的血壁释放药物,防止血管再狭症的发生。
试验表明,使用这种血管支架可使再狭症的发病率从目前的10%~40%减少到1%~2%,还有助于治疗与血管等体内导管有关的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支气管、输尿管和胆管阻塞的患者。
此外,南洋理工大学还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合作,联合开发出外径小于1cm、内径不超过半厘米的无摩擦微型泵。它以压电材料制成,这种材料连上电池便会震动。微型泵只需非常小的电流就可以震动起来,产生泵血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微型泵可以用在各种诸如血液透析、肾脏灌注法及治疗脑积水等与血液不流通有关的疾病上。(张永兴), 百拇医药(新华社供稿)
我国疫苗研发成果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高度评价。为了保障SARS病毒灭活疫苗Ⅰ期临床研究的顺利进行,WHO曾先后两次参与有关方案的修订工作,并将派观察员参与这次研究。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尹红章介绍,国家批准SARS病毒灭活疫苗进入Ⅰ期临床研究后,有关方案迅速拟定,并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为了保障这一研究的顺利进行,今年3月1日,科技部和WHO在北京就Ⅰ期临床研究方案进行了初步讨论。WHO官员认为,我国的SARS疫苗研发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
4月8日,WHO专门邀请尹红章和来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专家,在日内瓦召开了“SARS病毒灭活疫苗Ⅰ期临床研究方案讨论会”。在这次讨论会上,WHO官员再次对我国SARS疫苗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借鉴国际成功疫苗临床研究经验,依据有关国际标准和技术指南,对Ⅰ期临床研究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
, http://www.100md.com
尹红章说,这是WHO首次介入我国疫苗研发,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疫苗研发水平,规范我国的疫苗临床研究,也有助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产品走向世界。
尹红章表示,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并将这种开放式的研发模式推广到整个疫苗研发领域。
今年1月19日,由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SARS病毒灭活疫苗获得国家批准进入Ⅰ期临床研究,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SARS疫苗用于人体临床研究的国家。(张晓松)
专家呼吁加强婴幼儿脑部营养
目前我国在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营养供给、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儿童医院等科研医疗机构的30多名专家近日共同发出呼吁:重视儿童脑部营养,加强孩子早期创造力培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 百拇医药
专家们是在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和惠氏公司举办的婴幼儿智力开发专家论坛上提出这一倡议的。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婴幼儿早期的智力开发和教育是一次性的,但人们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耽误了不少儿童最好的脑部营养和创造力培养时机。
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陈春明教授说,营养是儿童脑发育的物质基础,以往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此对全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直接影响。她呼吁全社会关心婴幼儿的脑部营养问题,并将营养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投资的一部分来予以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教授也指出,国家的儿童健康及成长战略对提高儿童早期综合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婴幼儿卫生保健工作在整体覆盖方面已取得相当成绩,但在投入、服务和质量方面仍需加大力度,不断提高儿童的整体智力水平。
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刘纪平说,食物多样性是保证孩子获得全面营养的基础,应强化婴幼儿换乳期的营养保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明认为,在满足婴幼儿对物质需求的同时,家长应重视婴幼儿精神需要的满足。她说,各种游戏对婴幼儿智力开发都有独特价值,要尊重婴幼儿的学习特点,引导婴幼儿快乐成长。(贺劲松)
, http://www.100md.com
世界最大的人体基因功能数据库问世
据《日本经济新闻》16日报道,从16日开始,各国科学家能通过因特网登录目前世界最大的人体基因功能数据库,免费浏览由12个国家、44个机构的科研人员建成的这个新数据库。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人体存在3万~4万个基因。新数据库在整合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的6个科研机构现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建成,共收集了约2.1万个基因的功能信息,是迄今基因数量最多的数据库,还包括5000个新识别的基因。新数据库中收录的基因功能信息包括基因的立体构造、和疾病的关系、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发挥作用等。
据介绍,人类基因组中约有30亿个碱基对,但其中作为基因发挥作用的只是极少一部分。以前的做法多是用计算机解析碱基对序列,然后推断哪些序列构成基因。这次是以细胞中实际正在起作用的基因的碱基对序列为基础,探明基因的功能,因此得出的数据更为精确。项目负责人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教授五条堀孝说,这次识别基因功能的方法一致,因此新数据库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体基因功能标准数据库,将有助于研究疾病成因和开发新药等。(何德功)
, 百拇医药
老年记忆力差可能与缺乏维生素B12有关
瑞典和英国科学家最近联合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携带易患老年痴呆症基因、体内又缺少维生素B12的老年人,其记忆力衰退得最快。
研究人员介绍说,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体内有一种叫做阿朴脂蛋白E的四型等位基因,带有这种基因的人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在带有一份四型等位基因的人群中,大约每4个人中就有1人会患此症,而在带有两份四型等位基因的人群中,几乎有一半人会患病。
研究人员还发现,除了基因本身的作用外,维生素B12和叶酸的缺乏也会导致记忆力的衰退,并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险性。研究人员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家从相关的角度对四型等位基因对人的认知能力的影响作综合研究。
瑞典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对167名平均年龄为83岁的健康老年人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先对每一位受试者血液中的维生素含量以及基因型作了检查,然后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记忆测验。
, 百拇医药
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B12水平低,同时带有四型等位基因的人的记忆力较其他受试者要低得多。研究人员表示,这说明那些带有四型等位基因的人,应注意通过服用维生素B12和叶酸补充剂,使自己的记忆能力不要下降得太快。
由于维生素B12和叶酸补充剂并不昂贵,所以研究人员建议,这类补充剂应当成为老年人生活中必备的预防性药品。
科学家发现与早发性帕金森氏症相关的基因
东京农工大学早出广司教授开发出一种新型蛋白质,可以抑制集聚于脑内神经细胞中,从而引发帕金森病的纤维组织的形成。目前试管试验已确认其效果,此新成果可能有助于未来开发出抑制帕金森病的药物。
早出教授开发出一种与Synuclein分子结构发生部分变化后相类似的新物质,将它与等量的Synuclein混合,混合物可以抑制纤维化的发生,纤维组织的产生量降低了1/10。
, http://www.100md.com
专家表示偏方治癌并非“万金油”
患有绝症的人往往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来一些民间偏方自行治疗。日前在江苏省肿瘤防治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认为,除去一些江湖郎中骗人的招数外,一些偏方确有其科学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偏方不是人人都适用。
据《现代快报》报道,南京目前已经有肿瘤患者3.5万人,但有将近50%的人对自己的病不甚了解。许多人一味依赖偏方。江苏省肿瘤医院高级专家顾奎兴研究员介绍,一些民间偏方确实被证明有科学道理。比如,一味发源于清朝、已有100年历史的偏方是用蟾蜍皮煮汤,治疗肺癌有疗效。科学研究发现,原来蟾蜍皮里有蟾酥物质,是它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如今已被江苏一药厂成功开发制药。再如,民间用生薏苡仁来治疗皮肤“瘊子”,现在也被开发成药。
但需要注意的是,偏方是经过代代相传下来,有的秘方甚至是代代口传,这就有可能出现误传。再说,各人的体质机理不尽相同,不是人人都能用、都有效。
, http://www.100md.com
日本制药企业加强骨质疏松症药物开发
由于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日本骨质疏松症患者目前估计达到1000万人,但接受专门治疗的患者只有20%。为挖掘潜在市场,日本各大制药企业纷纷加强了对骨质疏松类药物的开发和上市投产力度。
由万有制药和帝人制药共同开发的骨质疏松药物将在2005年以各自的品牌上市。这种药每周服用一次,与目前市场上每日给药一次的产品相比,在安全性和疗效持久性方面都有很好的优势。两公司已向厚生省递交了相关的上市申请。
中外制药将在今年五月上市的evista,主要用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该药由中外制药和礼来日本公司合作开发。
德发现对抑制细胞凋亡起决定作用的基因
, http://www.100md.com 德国科学家日前表示,在C线虫身上发现了对抑制细胞凋亡起决定性作用的基因,通过调控这个名为“SGK-1激酶”的基因,可大大延长C线虫的寿命。
胰岛素是一种具有很强代谢作用的激素,它控制着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吸收和产生能量的水平,在机体衰老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近年来科学家对线虫、果蝇、老鼠进行的实验表明,抑制胰岛素和一种类似胰岛素的生长素“IGF-1”的分泌可有效延长实验动物的寿命,但对其中具体的机制人们仍不清楚。
德国阿尔贝特·路德维希斯大学研究人员拉尔夫·鲍迈斯特等人在对C线虫的实验中发现,SGK—1激酶直接控制着细胞凋亡的程序。鲍迈斯特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说,通过基因突变、应激反应或化学药物等手段调控线虫体内的SGK-1基因,效果十分明显。
鲍迈斯特介绍说,C线虫通常只能活14天,在它生命的最后三分之一时段会出现明显的衰老现象。他们在实验中对线虫体内的SGK-1基因进行了调控,结果它们两周后“仍像年轻时一样敏捷灵活”。显然,调控SGK-1基因阻止了细胞老化程序的启动。这一研究成果已在今年第六期《发育细胞》杂志上发表。
, http://www.100md.com
鲍迈斯特表示,这一成果有助于人们理解细胞老化的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治疗像血液循环疾病、肿瘤和早老性痴呆等与细胞老化密切相关的疾病。此外,由于人同样拥有SGK—1基因,新发现还对开发延长人类寿命的药物有所帮助。(刘 向)
德国研制出治疗癌症新方法
德国《世界报》日前报道,德国达姆斯塔特大学医学研究院研究出一种治疗癌症新方法,采用碳原子作为化疗药物,通过一个加速器以半个光速的速度将碳原子射入病灶区。
新化疗技术的最大优点是精确度高。通过加速器可使碳原子发出的热能准确地进入肿瘤区域,杀死癌细胞,而且不会伤害周围的任何健康组织。
到目前为止医生已运用这一方法,对200多名癌症患者进行治疗。
今年底,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将建成一座用高强度碳原子进行化疗的医疗中心,所采用的新式医疗设备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每台价值7500万欧元。德国在未来3年里将能生产56台这样的设备。
, http://www.100md.com
数百万美国人处于失明危险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指出,白内障不仅是世界上导致失明的主要病因,也是美国人失明的“头号杀手”。
美国国家眼科学院的弗雷德里克博士在4月份的《眼科档案》发表文章指出,大约有2000多万美国成年人患白内障,预计20年后这一数字将上升到3000万。其他导致失明的原因主要还有青光眼,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等。
目前,有330万40岁以上的美国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失,其中100万人完全失明,预计到2020年总数将达到550万人。
日开发出可能有助于帕金森病治疗的蛋白质
欧美十多家研究机构的科学家新发现一个与罕见早发性帕金森氏症相关的基因,有望对开发帕金森氏症新疗法起到帮助。
, 百拇医药
据新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报道,科学家对意大利和西班牙3个家族进行研究后识别出了这个名为“PINK1”的基因,这些家族中都存在近亲繁衍的现象。分析结果显示,“PINK1”编码的蛋白质集中在细胞线粒体中,这个基因的正常副本能保护脑细胞免受线粒体机能紊乱和细胞死亡的影响。但如果该基因产生突变,则可能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异常,进而削弱脑细胞自我保护的能力。
帕金森氏症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症状包括肌肉僵直、震颤和行走困难等。据统计,这种疾病在老年人口中的发病率约为1%~2%。绝大多数帕金森氏症是偶发性的,包括“PINK1”在内,迄今共发现5个基因与罕见的家族性帕金森氏症发病存在关联。科学家们指出,类似发现对于深入理解各种帕金森氏症发病机制、开发新型治疗手段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毛 磊)
我国关节置换技术喜获突破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医院骨科专家曹明君主任医师日前利用我国首创的“蘑菇型”无柄人工全髋关节成功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施行髋关节置换手术,使患者重新行走自如。这也是上海首次将这种新型关节置换技术用于临床。
, 百拇医药
据悉,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有柄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手术时须切除病人正常的股骨颈,才能把15cm左右长的“椎子”完全插入其股骨髓腔,再进行固定。人工关节与人体股骨接触处的受力集中,且压强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置入人体的人工关节也极易产生假体柄端松动和下沉,有的还会产生磨损和感染等合并症,或造成患者“长短腿”,使其再尝手术之苦。因而,人工关节置换及翻新术,通常只适用于45岁以上的患者。
这种形似“蘑菇”的新型人工关节,毋需进入骨股髓腔,却能像网罩般套入人体残留股骨组织,并能与股骨紧密固定,还能随人体自身骨骼的生长,使整个关节结构融合共生,从而更符合人体生理受力活动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手术损伤,解除其后顾之忧。
据专家介绍,这项新发明的成功应用,克服了传统技术的种种弊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受力均匀分散、负重能力强、支撑牢靠等特点,避免术后的关节松动、磨损和感染。它不仅扩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范围,而且使再造人工髋关节在人体内的寿命延长30年,为成千上万因股骨头坏死而关节僵直的年轻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带来了福音。(姜微周卫)
, http://www.100md.com
新加坡成功开发出两种新型医疗器材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人员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开发出以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药物涂层血管支架和以压电材料制成的无摩擦微型泵两种医疗器材。这两种医疗器械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报道,患者目前普遍使用的是钢管涂层血管支架,置入血管后会自行膨胀,在特定位置固定下来后,3~6个月内会被完全分解吸收。新型血管支架是由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和新加坡陈笃生医院联合研制成功的,由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混合制成。除可自行分解外,多达20层的药物涂层可以定时定量向不同方向释放各种药物。例如,它可以向支架内流通的血液释放药物,阻止血液凝结,也可向支架外的血壁释放药物,防止血管再狭症的发生。
试验表明,使用这种血管支架可使再狭症的发病率从目前的10%~40%减少到1%~2%,还有助于治疗与血管等体内导管有关的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支气管、输尿管和胆管阻塞的患者。
此外,南洋理工大学还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合作,联合开发出外径小于1cm、内径不超过半厘米的无摩擦微型泵。它以压电材料制成,这种材料连上电池便会震动。微型泵只需非常小的电流就可以震动起来,产生泵血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微型泵可以用在各种诸如血液透析、肾脏灌注法及治疗脑积水等与血液不流通有关的疾病上。(张永兴), 百拇医药(新华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