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及学科发展论纲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与其基础理论的水平相适应,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水平直接对中医学的整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水平,首先应对学科所处的内外环境、发展势态、基本要素、学术特征、定位与使命、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思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现实背景
1.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缓慢,学术内涵萎缩,成为制约中医学发展的瓶颈。其主要原因是继承不足,创新不力,并因此而表现出理论覆盖不全,解释新现象的能力不足,对现实指导性减弱。
2.中医基础理论处于转型与变革的历史时期。中医基础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在整个科技文化转型的时代中,中医基础理论必然在历史变革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发挥其学术生命的原动力。
3.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和多元文化冲突交融的背景下,中医基础理论需要做出积极的回应:诸如如何处理主体发展与多学科交叉的关系,如何处理中西医学在认识上的差异,如何处理好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交融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对话的关系等等。
, 百拇医药
二、中医基础理论基本要素与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中最基本、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即: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中医基础理论也就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中医基础理论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理论思维和哲学思维。其思维方式体现了整体、联系、运动的观念。
三、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定位与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定位属于基础研究学科。基础研究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其结果是对被研究对象提出新的或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目的是认识生命和疾病规律以及探索疾病防治的理论与方法,为临床学科提供理论支持。
, 百拇医药
四、中医基础理论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作为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解释体系,在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方面有待完善,具体要在朴素性上变革。
对策:深化学科规范与理论体系的研究。
1.按学科规范进行学科建设,在明确界定其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加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等框架的研究;
2.建立完整、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使之能反映出中医理论基本要素的丰富内涵;
3.遵循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在不断丰富充实自身学术内涵的基础上,吸取先进科学技术和哲学成果,并用现代语言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内核,使之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革而发展,显示其时代特征;
问题二:理论研究缺少重大发展与突破。
, 百拇医药
对策:着眼于中医基础理论自身的发展提高。
1.动摇超常稳定的态势,打破封闭和自我包容的发展模式,形成开放体系,对传统理论进行挖掘梳理,最大限度吸纳前人研究成果,也将现代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2.发现新规律,产生新理论,形成鲜活的、动态的理论体系;
3.把握并找准学科前沿以带动学科发展,对理论进行科学表述,丰富生命科学内涵。
问题三:已有研究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与应用于临床实践。
对策:确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两个价值取向。
1.必须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指导作用;
2.必须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体现实用性。
, 百拇医药
问题四:研究思路、模式与方法的困惑。
对策: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必须以中医学术自身的提高为目的,而不是异化、肢解、改造。
1.调整纯实证的、对比的、印证的思路,重视与中医理论体系内在逻辑联系的对接;
2.促进自身理论的产生。
问题五:学科分化不全。
对策:培育分化,构建学科群。
1.系统梳理中医基础理论中各分支学科,培育分化;
2.科学地划定学科领域,界定学术内涵,明确并规划分支学科的发展方向、重点研究领域;
3.构建学科群,实现学科的整体优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http://www.100md.com
五、今后学科建设的发展方略、目标和措施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整个中医界而言,经过近数十年来的探索,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今后的学科发展,关键在于明确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措施是:
(一)总体目标与要求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为策略。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形成覆盖较全、结构合理的布局,并突出重点,形成亮点,使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信息研究与人文哲学研究形成互动,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创造对中医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成果和标志性成果,加强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人才,以达到上水平、出成果、出人才的总体要求。
, 百拇医药
(二)指导思想
1.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形成核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学校组织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科研、教学的载体,学科建设要涵盖学科发展的总趋势、特征、模式和优势,基础研究要为中医学总体发展提供系统的、具有特征性和内在逻辑性的前提。具有前瞻性的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即以科技能力、学术水平为核心,通过对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及其成果的产生与转化、教学研究、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开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凸现,而使本学科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推动学科整体建设与发展。
(2)处理好学科建设、研究方向、项目建设与课题研究四个方面的关系:研究方向,是根据学科的研究范畴并结合自身研究基础凝炼的、较稳定的研究领域;项目建设,是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包容较广的、可形成突破的研究项目;课题多为某一个具体的学术研究内容。四者中,学科建设是全局的、整体的,是一所大学整体水平的标志;而形成相对集中与稳定的,具有特色与优势的学科方向是做好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项目建设则有利于准确定位,突出重点,达到出高层次人才和标志性成果与新兴交叉学科的交融,带动学科发展;课题研究是学科研究内容的深化与提高,是推进学科建设的位点链接。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才能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般与重点的关系,使学科建设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 百拇医药
2.在形成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不断创新。
在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方面,要形成覆盖较全的基本构架。中医基础理论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所列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五运六气等。值得指出的是,中医学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的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学性质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在其学科建设中,要深入揭示其文化内涵、文化特征、哲学思想、人文价值,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要素的整合与取舍,还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因素的借鉴与链接。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要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学说,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3.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创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全学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创造让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共同推动学术发展。
(三)重点任务
, 百拇医药
1.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研究。
重视理论体系发展取向研究。基础科学学科以探索和揭示客观规律、建立模式为目的,中医基础学科就是中医学以其特有的方法与角度探索与揭示人的生命活动、对客观规律的理性认识,以及综合和概括这些理性认识的学科体系。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已经进行了50多年,而中医基础理论教育,实质上只是中医学的入门知识,或是对中医理论中有关概念的解释,还不是中医的基础学科。医学总是以发展基础学科为先导的,目前西医学的基础课程已有近20门之多,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只有《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实验中医学》等几门,今后应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学术特征、研究方向、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历代中医理论的挖掘与梳理,拓展和丰富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内涵,从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改革,将中医基础理论从哲学基础、生理、病理、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学科体系构建。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或从某一个方面去探讨,或从实验研究去证实,却忽略了从学科整体上去把握。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规划学科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探索构建结构合理的基础学科群,初步建立起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以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
, http://www.100md.com
2.形成重点研究领域。
如藏象研究、中医体质学研究、气学说的理论研究、病因病机理论研究、病机的分类及相关性的研究等。
(四)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1.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借鉴现代“大科技”的管理经验,建立“工程化”和“大集中,小自由”的管理模式。加强整体规划,筛选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集中优势,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领域逐步取得突破。围绕学科建设任务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点,对现有科技力量、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促进创新要素的互动,营造开放式的新环境和氛围。
2.推行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加强研究基地和实验条件建设,按要求进行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使之成为合格的科学实验基地。形成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 http://www.100md.com
3.多渠道争取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
为了确保基础理论学科的建设和研究任务的实施,必须广开渠道争取对研究经费的投入,其中包括鼓励课题申报立项,鼓励与企业合作,鼓励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等。
4.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合理组合。
学科的发展人才是第一要素,只有在形成学术团队的基础上,进行多方向的研究组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
要加强研究室建设,以研究室建设为龙头,逐步建立起一支有深厚中医基础理论创新能力,能跟踪生命科学前沿的研究队伍,培养出不同研究方向,在本学科内学术造诣较高,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人才梯队。结合学科的研究范畴,使中青年学者形成重点研究方向,形成学术定位,形成专长。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临床、学科发展与个人方向的关系,进行人才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组合,为中医基础学科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积极推进中医基础研究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民间科技合作,以及外聘专家项目实施,学习对方先进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支持研究人员参加中医基础学科内容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其在国外兼职,在国际科技、学术组织中任职提供方便条件,鼓励举办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吸引外国科学家来华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更大需求和内部动力,当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有非常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在新世纪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应正视过去的学术历程,展望未来,开辟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的新境界,推动中医学的整体发展。, 百拇医药(王 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现实背景
1.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缓慢,学术内涵萎缩,成为制约中医学发展的瓶颈。其主要原因是继承不足,创新不力,并因此而表现出理论覆盖不全,解释新现象的能力不足,对现实指导性减弱。
2.中医基础理论处于转型与变革的历史时期。中医基础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在整个科技文化转型的时代中,中医基础理论必然在历史变革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发挥其学术生命的原动力。
3.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和多元文化冲突交融的背景下,中医基础理论需要做出积极的回应:诸如如何处理主体发展与多学科交叉的关系,如何处理中西医学在认识上的差异,如何处理好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交融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对话的关系等等。
, 百拇医药
二、中医基础理论基本要素与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中最基本、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即: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中医基础理论也就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中医基础理论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理论思维和哲学思维。其思维方式体现了整体、联系、运动的观念。
三、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定位与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定位属于基础研究学科。基础研究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其结果是对被研究对象提出新的或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目的是认识生命和疾病规律以及探索疾病防治的理论与方法,为临床学科提供理论支持。
, 百拇医药
四、中医基础理论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作为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解释体系,在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方面有待完善,具体要在朴素性上变革。
对策:深化学科规范与理论体系的研究。
1.按学科规范进行学科建设,在明确界定其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加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等框架的研究;
2.建立完整、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使之能反映出中医理论基本要素的丰富内涵;
3.遵循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在不断丰富充实自身学术内涵的基础上,吸取先进科学技术和哲学成果,并用现代语言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内核,使之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革而发展,显示其时代特征;
问题二:理论研究缺少重大发展与突破。
, 百拇医药
对策:着眼于中医基础理论自身的发展提高。
1.动摇超常稳定的态势,打破封闭和自我包容的发展模式,形成开放体系,对传统理论进行挖掘梳理,最大限度吸纳前人研究成果,也将现代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2.发现新规律,产生新理论,形成鲜活的、动态的理论体系;
3.把握并找准学科前沿以带动学科发展,对理论进行科学表述,丰富生命科学内涵。
问题三:已有研究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与应用于临床实践。
对策:确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两个价值取向。
1.必须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指导作用;
2.必须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体现实用性。
, 百拇医药
问题四:研究思路、模式与方法的困惑。
对策: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必须以中医学术自身的提高为目的,而不是异化、肢解、改造。
1.调整纯实证的、对比的、印证的思路,重视与中医理论体系内在逻辑联系的对接;
2.促进自身理论的产生。
问题五:学科分化不全。
对策:培育分化,构建学科群。
1.系统梳理中医基础理论中各分支学科,培育分化;
2.科学地划定学科领域,界定学术内涵,明确并规划分支学科的发展方向、重点研究领域;
3.构建学科群,实现学科的整体优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http://www.100md.com
五、今后学科建设的发展方略、目标和措施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整个中医界而言,经过近数十年来的探索,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今后的学科发展,关键在于明确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措施是:
(一)总体目标与要求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为策略。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形成覆盖较全、结构合理的布局,并突出重点,形成亮点,使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信息研究与人文哲学研究形成互动,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创造对中医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成果和标志性成果,加强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人才,以达到上水平、出成果、出人才的总体要求。
, 百拇医药
(二)指导思想
1.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形成核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学校组织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科研、教学的载体,学科建设要涵盖学科发展的总趋势、特征、模式和优势,基础研究要为中医学总体发展提供系统的、具有特征性和内在逻辑性的前提。具有前瞻性的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即以科技能力、学术水平为核心,通过对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及其成果的产生与转化、教学研究、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开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凸现,而使本学科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推动学科整体建设与发展。
(2)处理好学科建设、研究方向、项目建设与课题研究四个方面的关系:研究方向,是根据学科的研究范畴并结合自身研究基础凝炼的、较稳定的研究领域;项目建设,是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包容较广的、可形成突破的研究项目;课题多为某一个具体的学术研究内容。四者中,学科建设是全局的、整体的,是一所大学整体水平的标志;而形成相对集中与稳定的,具有特色与优势的学科方向是做好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项目建设则有利于准确定位,突出重点,达到出高层次人才和标志性成果与新兴交叉学科的交融,带动学科发展;课题研究是学科研究内容的深化与提高,是推进学科建设的位点链接。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才能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般与重点的关系,使学科建设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 百拇医药
2.在形成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不断创新。
在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方面,要形成覆盖较全的基本构架。中医基础理论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所列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五运六气等。值得指出的是,中医学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的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学性质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在其学科建设中,要深入揭示其文化内涵、文化特征、哲学思想、人文价值,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要素的整合与取舍,还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因素的借鉴与链接。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要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学说,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3.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创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全学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创造让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共同推动学术发展。
(三)重点任务
, 百拇医药
1.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研究。
重视理论体系发展取向研究。基础科学学科以探索和揭示客观规律、建立模式为目的,中医基础学科就是中医学以其特有的方法与角度探索与揭示人的生命活动、对客观规律的理性认识,以及综合和概括这些理性认识的学科体系。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已经进行了50多年,而中医基础理论教育,实质上只是中医学的入门知识,或是对中医理论中有关概念的解释,还不是中医的基础学科。医学总是以发展基础学科为先导的,目前西医学的基础课程已有近20门之多,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只有《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实验中医学》等几门,今后应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学术特征、研究方向、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历代中医理论的挖掘与梳理,拓展和丰富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内涵,从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改革,将中医基础理论从哲学基础、生理、病理、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学科体系构建。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或从某一个方面去探讨,或从实验研究去证实,却忽略了从学科整体上去把握。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规划学科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探索构建结构合理的基础学科群,初步建立起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以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
, http://www.100md.com
2.形成重点研究领域。
如藏象研究、中医体质学研究、气学说的理论研究、病因病机理论研究、病机的分类及相关性的研究等。
(四)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1.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借鉴现代“大科技”的管理经验,建立“工程化”和“大集中,小自由”的管理模式。加强整体规划,筛选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集中优势,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领域逐步取得突破。围绕学科建设任务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点,对现有科技力量、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促进创新要素的互动,营造开放式的新环境和氛围。
2.推行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加强研究基地和实验条件建设,按要求进行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使之成为合格的科学实验基地。形成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 http://www.100md.com
3.多渠道争取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
为了确保基础理论学科的建设和研究任务的实施,必须广开渠道争取对研究经费的投入,其中包括鼓励课题申报立项,鼓励与企业合作,鼓励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等。
4.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合理组合。
学科的发展人才是第一要素,只有在形成学术团队的基础上,进行多方向的研究组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
要加强研究室建设,以研究室建设为龙头,逐步建立起一支有深厚中医基础理论创新能力,能跟踪生命科学前沿的研究队伍,培养出不同研究方向,在本学科内学术造诣较高,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人才梯队。结合学科的研究范畴,使中青年学者形成重点研究方向,形成学术定位,形成专长。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临床、学科发展与个人方向的关系,进行人才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组合,为中医基础学科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积极推进中医基础研究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民间科技合作,以及外聘专家项目实施,学习对方先进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支持研究人员参加中医基础学科内容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其在国外兼职,在国际科技、学术组织中任职提供方便条件,鼓励举办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吸引外国科学家来华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更大需求和内部动力,当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有非常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在新世纪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应正视过去的学术历程,展望未来,开辟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的新境界,推动中医学的整体发展。, 百拇医药(王 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