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药学之窗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疾病,从目前临床镇咳药的药理作用机制来看,镇咳药主要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类。直接抑制延脑咳嗽中枢发挥镇咳作用的药物称为中枢性镇咳药;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效应器中某一环节而起到止咳作用的药物称为外周性镇咳药,亦称为末梢性镇咳药。对于外周性镇咳药、目前尚不明确快速反应性刺激受体和C-纤维在咳嗽反射传入中所起的作用,但已有证据表明,钠通道拮抗剂(局部麻醉药)和钾通道开放剂NS1619是感觉神经抑制剂,能抑制枸橼酸引发的清醒豚鼠的咳嗽。
1.局部麻醉药 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肺牵张感受器及感觉神经末梢,降低咳嗽冲动的传导,如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等。但它们同时也会抑制正常的保护性反射,导致支气管收缩,因此应谨慎使用。以不会引起支气管收缩反应的剂量吸人利多卡因时,也能减少咳嗽,说明C一纤维在咳嗽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为局部麻醉药抑制无髓纤维的浓度比抑制有髓纤维的浓度为低。
2.缓和性镇咳药 此类药物大多含糖,如甘草流浸膏和糖浆,口服后可覆盖在咽喉部粘膜表面,保护局部粘膜少受刺激,并促进唾液分泌和吞咽动作,起到轻度止咳作用。
3.祛痰药 祛痰药如氯化铵,能稀释痰浓度,使之容易咳出。但目前对此类药物的更深层次研究还较少。
4.钙激活性钾通道开放剂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NS1619是钙激活性钾通道开放剂,能抑制感觉神经的活性,从而抑制豚鼠的咳嗽反射。在离体研究中,本品能抑制高张力盐水和蒸溜水引发的A(δ)-纤维动作电位的产主和缓激肽引发的C一纤维的动作电位,此外还能抑制电刺激引发的C一纤维释放的NKA引起的游离气管收缩。本品的这些作用能被选择性钾通道拮抗剂iberiotoxin所抑制,还能抑制枸橼酸引发的清醒豚鼠的咳嗽。这些结果表明,钾通道的激活能抑制感觉神经,导致传入和传出功能的减退。在气道发生炎症时,钾通道开放剂还能减少神经元性炎症和中枢反射,但最终能否成为新一类镇咳药物的筛选
方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莫吉司坦 是国外近年开发上市的一种外周性非麻醉性镇咳药物,能减轻不同刺激引起的豚鼠气道炎症。在一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中,用于有咳嗽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本品能使咳嗽减少42%,而安慰剂仅能减少14%。两者相比,差异显著,且不见本品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临床研究还显示,本品1日3次,每次100毫克是安全的,其作用与可待因1日3次,每次15-30毫克相似。
6.左羟丙哌嗪 也是一种新型的镇咳药物,脑室内注射,不能像可侍因一样抑制豚鼠电刺激引发的咳嗽。对于辣椒素引发的咳嗽,口服可待因的镇咳强度是口服本品的2~3倍。而气雾吸入给药时,两者的镇咳强度相近。在神经肽耗竭的动物模型中,本品不能抑制咳嗽,而可待因却仍有抑制作用。由此显示,本品可能作用于外周与感觉性神经肽相并的位点。本品为羟丙哌嗪的左旋体、羟丙哌嗪作为一种消旋体的非阿片类镇咳药物,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据报道,研究人员将本品与羟丙哌嗪消旋体比较后发现,本品的中枢镇静作用较弱,不会引起临床的药物依赖性,静脉或腹腔注射后,均未发现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对中枢抑制的不良反应也较少,显示本品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1.局部麻醉药 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肺牵张感受器及感觉神经末梢,降低咳嗽冲动的传导,如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等。但它们同时也会抑制正常的保护性反射,导致支气管收缩,因此应谨慎使用。以不会引起支气管收缩反应的剂量吸人利多卡因时,也能减少咳嗽,说明C一纤维在咳嗽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为局部麻醉药抑制无髓纤维的浓度比抑制有髓纤维的浓度为低。
2.缓和性镇咳药 此类药物大多含糖,如甘草流浸膏和糖浆,口服后可覆盖在咽喉部粘膜表面,保护局部粘膜少受刺激,并促进唾液分泌和吞咽动作,起到轻度止咳作用。
3.祛痰药 祛痰药如氯化铵,能稀释痰浓度,使之容易咳出。但目前对此类药物的更深层次研究还较少。
4.钙激活性钾通道开放剂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NS1619是钙激活性钾通道开放剂,能抑制感觉神经的活性,从而抑制豚鼠的咳嗽反射。在离体研究中,本品能抑制高张力盐水和蒸溜水引发的A(δ)-纤维动作电位的产主和缓激肽引发的C一纤维的动作电位,此外还能抑制电刺激引发的C一纤维释放的NKA引起的游离气管收缩。本品的这些作用能被选择性钾通道拮抗剂iberiotoxin所抑制,还能抑制枸橼酸引发的清醒豚鼠的咳嗽。这些结果表明,钾通道的激活能抑制感觉神经,导致传入和传出功能的减退。在气道发生炎症时,钾通道开放剂还能减少神经元性炎症和中枢反射,但最终能否成为新一类镇咳药物的筛选
方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莫吉司坦 是国外近年开发上市的一种外周性非麻醉性镇咳药物,能减轻不同刺激引起的豚鼠气道炎症。在一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中,用于有咳嗽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本品能使咳嗽减少42%,而安慰剂仅能减少14%。两者相比,差异显著,且不见本品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临床研究还显示,本品1日3次,每次100毫克是安全的,其作用与可待因1日3次,每次15-30毫克相似。
6.左羟丙哌嗪 也是一种新型的镇咳药物,脑室内注射,不能像可侍因一样抑制豚鼠电刺激引发的咳嗽。对于辣椒素引发的咳嗽,口服可待因的镇咳强度是口服本品的2~3倍。而气雾吸入给药时,两者的镇咳强度相近。在神经肽耗竭的动物模型中,本品不能抑制咳嗽,而可待因却仍有抑制作用。由此显示,本品可能作用于外周与感觉性神经肽相并的位点。本品为羟丙哌嗪的左旋体、羟丙哌嗪作为一种消旋体的非阿片类镇咳药物,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据报道,研究人员将本品与羟丙哌嗪消旋体比较后发现,本品的中枢镇静作用较弱,不会引起临床的药物依赖性,静脉或腹腔注射后,均未发现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对中枢抑制的不良反应也较少,显示本品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