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中药化——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
http://www.100md.com
药学之窗
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进展之缓慢, 令人慨然。就学术而言,研究思路,诚有从根本性问题上检识的必要,尤其研究工作的突破点选择。笔者之见,西药中药化研究,应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现简论述探讨之。
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足以发人深思
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的医药学专入中国后我国才有中医药学和西医药之称谓。其在防治疾病中,很快显示了优势作用方面,尤其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故很快传播开来,并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面对此况,中国的中医药学工作者,陆续对西药学进行研究,力求吸收之,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和出现清朝末年年和民国初年的中西汇通派医药学,此即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开始,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此段时间,有一批中西汇通类医药学著作问世:张锡纯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尤涉及药物学内容较多,至今被人们瞩目。此阶段吸收西医药的研究工作特点为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
, 百拇医药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特点为政府大力提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这样,就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由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进而成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如此优越的环境和形式,对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是极为有利的。然而进展如何呢?“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提出,若从1958年算起,至今已四十年,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作中国卫生界三支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中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函,却尚处争议中。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的形成或建立,需如此长时者,实 属少见。此况,内中必有原因,发人深思。
二、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与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应相辅相成,终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作为一个11医药学理论体系,由其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关系,即有区别,又有关联。区别在于各有侧重, 关联在于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决不足彼此能够包含或替代的关系。同时,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中西医药学结合,其中西医学结合和中西药学结合的关系,亦然。多年来,仅提中西医学结合,并着力从事研究;不提中西药学结合,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似乎中西医学结合研究就包含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如此,则从认识上和行动中,呈现着根本性的大偏差,故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难于有较快和较大的进展。
, 百拇医药
再从中西医学本身来看,结合后的医学,为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将使用何样的药物呢?使用现有状况的中药或西药,恐怕均难适用,只能使用中西药学结合的药物。鉴于以往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自然难有相应药物可供选用。无可供选用药物的中西医学结合后的医学,难于谈到其真正的存在或称达到。可见,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客观讲,中西医学结合的研究工作,难于深入和真正结合。只有视中西医学结合与中西药学结合为相辅相成关系,并作大体同步化的研究,在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学结合。
三、中西医药学结合及其研究工作, 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目的,就实质讲,乃为使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二者的优势得以保留和结合,劣势得以消除或避免,进而形成新型的医药学。客观现状是:中西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认识论表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宏观包括微观并统帅微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整体的准确性和局部的不精确性;微观用来阐述宏观, 决不能完全包括宏观,更不能统帅宏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局部的精确性和易致整体的不准准确性。现状的中西医学的实践,正是如此。就药物使用来看,中西药准确性强--安全有效而不伤或少伤机体,但精确性差--质量控制不严和对局部病性针对性差;西药精确性强--质量控制严格和对局部病灶针对性强,但准确性差--有时易致不良反应而伤害机体,此为其弊端。正是中医药学的客观优势而能容纳西医药学内容,中西医药学结合,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 http://www.100md.com
纵观以往的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不仅如前述仅强调中西医学结合 并付诸研究而漠视中西药学结合,更在结合研究工作中,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作中医药学的证型分类研究,如高血压病,可有阴虚阳亢型、痰浊内阻型等;(2)中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西医药学的何种疾病, 如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可用来治疗肿瘤、微循环障碍等;(3)中药使用的目的,多在于如可增强四药作用或减弱西药的不良反应;(4)研究中药的目的,在于吸收中药为西药或称由中药获得新西药。如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中医药学内容为西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中医药,学纳入西医药学。正是这种理论基础方面的大偏差,中西医药学结合是难于取得较大进展,亦是难于实现的。
中西医药学结合,如何才能体现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呢? 为此,突出应作如下几方而研究:(1)中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到底包括西医药学概念的哪些疾病; (2)西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中医药学的何种疾病,例如抑菌消炎药,可用来治疗实热证还是虚寒证等;(3)如何 用西药增强中药的作用或减弱中药的毒性;(4)研究西药,将其吸收为中药等。 如上亦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西医药学内容为中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西医药学纳人中医药学。如此才能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终将实现中西医药学的结合。尽管如上研究工作尚少,但理论上思考,确应如此;同时,亦有部分实践表明,确能如此。仅以将西药吸收为中药而言,将西药研究成中药后,不仅仍保留其微观优势。又能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从而达到宏观与微 观的辨证结合地使用,即准确而精确地使用,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四、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是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
中医药学理论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基础,但处于微现劣势的现状,尚不能与微观优势的西医药学相结合。只有获得微观表述之后,才能与西医药学具有共同的内容表述,实现结合。而微观表述,实质即为其现代科学表述,故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乃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换言之,中医药学的现代和科学化, 则意味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
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中药学和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那么,二者谁先实现现代科学化更方便呢? 这要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对象,而人体组成及功能状况,诚比药物的组成和功能状况复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中西药学结合更容易。再从人体和药物的现代科学化程度来看,仅就药物的组成而言,现已达现代科学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而人体组成的了解,却远远没有达到如此程度,起码从程度上即普遍性方面讲,确实如此。最后,从研究方法看,药物为物,其现代科学化的研究方法,由人选择的随意性大,即可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进行提取、分离的处理,甚至可烧成灰进行研究;生物活性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可由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动物实 验,则可对动物进行解剖乃至处死的处理。然而,对人体进行现代科学研究, 达到现代科学的微观阐述,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如对药物研究方便。总之,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较中医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故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研究先行,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 以达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 http://www.100md.com
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心内容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需要先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笔者认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应具备两大方面内容:(1)宏观内容,即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2)微观内容,即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表述,包括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方面。一种药物,具备如上两大方面内容,则可视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两大方面,缺一不可,如缺宏观内容,则不为中药了,难称现代科学化中药;如缺微观内容,则仍为现有中药而非现代科学化中药。
五、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再来看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的状况。现有中药具宏观内容,即具中药基本内容;现有西药具微观内容,即具现代科学内容。若能保留现有内容,又使所缺内容通过研究而具备,则均能得到现代科学化中药。也就是说,使现有中药;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使之再获现代科学内容,从而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使现有西药,通过按中医药学理论的研究,使之再获中药基本内容,从而成现代科学化中药。笔者曾称将四药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中进行研究,使具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为西药中药化。 (关于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必要性、 基本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等,笔者在《医学与哲学》的1982年第一期以“试论西药中药化”为文,已作论述,故不再重述。)从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即为中药现代科学化的 两条途径。
, 百拇医药
现有中药的绝大多数,属动物或植物的组织,包括部位或整体,其所含化合物的种类相当多;另一方面,每种中药的中医药学的性能、功效表述又往往为多方面,故其现代科学化的难度很大。就物质基础来讲,若将一味中药 (动物或植物来源)的全部组成的化合物种类和数量研究确定,尽管从现代化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看,是可能的,但工作量是极大的,尤其若涉及多糖类和蛋 白质类化合物,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来讲,若将一味中药的中医药学术语所表述的性能和功效,均给予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的表述,其工作量亦是很大的。加之,人体 状况的有些中医药学术语表达。如阴、 阳、气、血、精、神等,如何从现代科学角度理解,尚属探讨的内容,故更增加中药的性能、功效的现代科学表述难度。基于此,一些中药如人参等。尽管有上百年、多方面的现代科学研究历史,至今仍未能达现代科学化。可见由现有中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之途径,其艰难之大。 现有西药的绝大多数,其物质组成已达分子状况,生物活性已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述的。若再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则有很多方便之处。首先,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非中药物质为中药的传统,研究经验丰富、标准明确、方法成熟。主要为临床研究,如能使寒证得以治愈、对热证无效或加重病情的药物,其为热性;若能使热毒证得以治的药物,则其功效为清热鲜毒,其它亦然。第二, 现有西药已是药物,更便于研究。如已具较多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和使用资料,可供借鉴参教,尢近几十年中西医 结合研究的资料,更有参考价值。更主要可直接进行临床的中医药学研究,例如某种西药,可根据西医药学而选择使用对象—相应疾病患者,在用药前后,对患者同时作中医药学的诊断,那么,用药前后患者机体的各种中医药征象的改变,则为此药所致。据其所致的中医药学征象改变情况,可归纳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见卜),而达中医化。第三,现时中医在医院工作。从事 研究又多有方便之处。如病人多、病种多、现代检验指标多等,这就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可用资料,从而使得此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确定依据充分;再者、可中医与西医配合,或多位中医配合,如此则可使所获资料准确性提高, 从而使此类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确定得更符合客观情况。从上可见,西药中药化为获得现代科学化的捷径。当获得更多此类中药后,又可根据这些中药的现代科学内容,进一步归纳研究确定中药共性内容,如寒性物质基础及现代生物活性表述,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及现代生物活性表述等,从而达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故西药中药化为中药学现代科现代化的捷。
终结论述:中西医药学结合,要能体现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和西医药学的微观优势,故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为达中西医药学结合,则以中医药学现代科学化为前提。中医药学现代科学化,包括中医学现代科学化和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药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又能促进和带动中医学现代科学化,而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捷径,则为西药中药化。任何科学研究目的,当有多种途径可达到时,自然选择捷径。故西医中药化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起点到终点:西药中药化,达中药学现代科学化;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现代科学化,实现中医药学现代科学化,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与实现。, 百拇医药
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足以发人深思
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的医药学专入中国后我国才有中医药学和西医药之称谓。其在防治疾病中,很快显示了优势作用方面,尤其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故很快传播开来,并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面对此况,中国的中医药学工作者,陆续对西药学进行研究,力求吸收之,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和出现清朝末年年和民国初年的中西汇通派医药学,此即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开始,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此段时间,有一批中西汇通类医药学著作问世:张锡纯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尤涉及药物学内容较多,至今被人们瞩目。此阶段吸收西医药的研究工作特点为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
, 百拇医药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特点为政府大力提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这样,就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由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进而成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如此优越的环境和形式,对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是极为有利的。然而进展如何呢?“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提出,若从1958年算起,至今已四十年,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作中国卫生界三支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中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函,却尚处争议中。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的形成或建立,需如此长时者,实 属少见。此况,内中必有原因,发人深思。
二、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与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应相辅相成,终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作为一个11医药学理论体系,由其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关系,即有区别,又有关联。区别在于各有侧重, 关联在于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决不足彼此能够包含或替代的关系。同时,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中西医药学结合,其中西医学结合和中西药学结合的关系,亦然。多年来,仅提中西医学结合,并着力从事研究;不提中西药学结合,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似乎中西医学结合研究就包含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如此,则从认识上和行动中,呈现着根本性的大偏差,故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难于有较快和较大的进展。
, 百拇医药
再从中西医学本身来看,结合后的医学,为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将使用何样的药物呢?使用现有状况的中药或西药,恐怕均难适用,只能使用中西药学结合的药物。鉴于以往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自然难有相应药物可供选用。无可供选用药物的中西医学结合后的医学,难于谈到其真正的存在或称达到。可见,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客观讲,中西医学结合的研究工作,难于深入和真正结合。只有视中西医学结合与中西药学结合为相辅相成关系,并作大体同步化的研究,在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学结合。
三、中西医药学结合及其研究工作, 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目的,就实质讲,乃为使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二者的优势得以保留和结合,劣势得以消除或避免,进而形成新型的医药学。客观现状是:中西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认识论表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宏观包括微观并统帅微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整体的准确性和局部的不精确性;微观用来阐述宏观, 决不能完全包括宏观,更不能统帅宏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局部的精确性和易致整体的不准准确性。现状的中西医学的实践,正是如此。就药物使用来看,中西药准确性强--安全有效而不伤或少伤机体,但精确性差--质量控制不严和对局部病性针对性差;西药精确性强--质量控制严格和对局部病灶针对性强,但准确性差--有时易致不良反应而伤害机体,此为其弊端。正是中医药学的客观优势而能容纳西医药学内容,中西医药学结合,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 http://www.100md.com
纵观以往的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不仅如前述仅强调中西医学结合 并付诸研究而漠视中西药学结合,更在结合研究工作中,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作中医药学的证型分类研究,如高血压病,可有阴虚阳亢型、痰浊内阻型等;(2)中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西医药学的何种疾病, 如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可用来治疗肿瘤、微循环障碍等;(3)中药使用的目的,多在于如可增强四药作用或减弱西药的不良反应;(4)研究中药的目的,在于吸收中药为西药或称由中药获得新西药。如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中医药学内容为西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中医药,学纳入西医药学。正是这种理论基础方面的大偏差,中西医药学结合是难于取得较大进展,亦是难于实现的。
中西医药学结合,如何才能体现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呢? 为此,突出应作如下几方而研究:(1)中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到底包括西医药学概念的哪些疾病; (2)西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中医药学的何种疾病,例如抑菌消炎药,可用来治疗实热证还是虚寒证等;(3)如何 用西药增强中药的作用或减弱中药的毒性;(4)研究西药,将其吸收为中药等。 如上亦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西医药学内容为中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西医药学纳人中医药学。如此才能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终将实现中西医药学的结合。尽管如上研究工作尚少,但理论上思考,确应如此;同时,亦有部分实践表明,确能如此。仅以将西药吸收为中药而言,将西药研究成中药后,不仅仍保留其微观优势。又能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从而达到宏观与微 观的辨证结合地使用,即准确而精确地使用,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四、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是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
中医药学理论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基础,但处于微现劣势的现状,尚不能与微观优势的西医药学相结合。只有获得微观表述之后,才能与西医药学具有共同的内容表述,实现结合。而微观表述,实质即为其现代科学表述,故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乃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换言之,中医药学的现代和科学化, 则意味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
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中药学和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那么,二者谁先实现现代科学化更方便呢? 这要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对象,而人体组成及功能状况,诚比药物的组成和功能状况复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中西药学结合更容易。再从人体和药物的现代科学化程度来看,仅就药物的组成而言,现已达现代科学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而人体组成的了解,却远远没有达到如此程度,起码从程度上即普遍性方面讲,确实如此。最后,从研究方法看,药物为物,其现代科学化的研究方法,由人选择的随意性大,即可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进行提取、分离的处理,甚至可烧成灰进行研究;生物活性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可由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动物实 验,则可对动物进行解剖乃至处死的处理。然而,对人体进行现代科学研究, 达到现代科学的微观阐述,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如对药物研究方便。总之,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较中医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故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研究先行,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 以达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 http://www.100md.com
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心内容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需要先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笔者认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应具备两大方面内容:(1)宏观内容,即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2)微观内容,即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表述,包括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方面。一种药物,具备如上两大方面内容,则可视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两大方面,缺一不可,如缺宏观内容,则不为中药了,难称现代科学化中药;如缺微观内容,则仍为现有中药而非现代科学化中药。
五、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再来看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的状况。现有中药具宏观内容,即具中药基本内容;现有西药具微观内容,即具现代科学内容。若能保留现有内容,又使所缺内容通过研究而具备,则均能得到现代科学化中药。也就是说,使现有中药;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使之再获现代科学内容,从而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使现有西药,通过按中医药学理论的研究,使之再获中药基本内容,从而成现代科学化中药。笔者曾称将四药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中进行研究,使具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为西药中药化。 (关于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必要性、 基本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等,笔者在《医学与哲学》的1982年第一期以“试论西药中药化”为文,已作论述,故不再重述。)从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即为中药现代科学化的 两条途径。
, 百拇医药
现有中药的绝大多数,属动物或植物的组织,包括部位或整体,其所含化合物的种类相当多;另一方面,每种中药的中医药学的性能、功效表述又往往为多方面,故其现代科学化的难度很大。就物质基础来讲,若将一味中药 (动物或植物来源)的全部组成的化合物种类和数量研究确定,尽管从现代化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看,是可能的,但工作量是极大的,尤其若涉及多糖类和蛋 白质类化合物,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来讲,若将一味中药的中医药学术语所表述的性能和功效,均给予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的表述,其工作量亦是很大的。加之,人体 状况的有些中医药学术语表达。如阴、 阳、气、血、精、神等,如何从现代科学角度理解,尚属探讨的内容,故更增加中药的性能、功效的现代科学表述难度。基于此,一些中药如人参等。尽管有上百年、多方面的现代科学研究历史,至今仍未能达现代科学化。可见由现有中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之途径,其艰难之大。 现有西药的绝大多数,其物质组成已达分子状况,生物活性已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述的。若再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则有很多方便之处。首先,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非中药物质为中药的传统,研究经验丰富、标准明确、方法成熟。主要为临床研究,如能使寒证得以治愈、对热证无效或加重病情的药物,其为热性;若能使热毒证得以治的药物,则其功效为清热鲜毒,其它亦然。第二, 现有西药已是药物,更便于研究。如已具较多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和使用资料,可供借鉴参教,尢近几十年中西医 结合研究的资料,更有参考价值。更主要可直接进行临床的中医药学研究,例如某种西药,可根据西医药学而选择使用对象—相应疾病患者,在用药前后,对患者同时作中医药学的诊断,那么,用药前后患者机体的各种中医药征象的改变,则为此药所致。据其所致的中医药学征象改变情况,可归纳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见卜),而达中医化。第三,现时中医在医院工作。从事 研究又多有方便之处。如病人多、病种多、现代检验指标多等,这就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可用资料,从而使得此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确定依据充分;再者、可中医与西医配合,或多位中医配合,如此则可使所获资料准确性提高, 从而使此类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确定得更符合客观情况。从上可见,西药中药化为获得现代科学化的捷径。当获得更多此类中药后,又可根据这些中药的现代科学内容,进一步归纳研究确定中药共性内容,如寒性物质基础及现代生物活性表述,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及现代生物活性表述等,从而达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故西药中药化为中药学现代科现代化的捷。
终结论述:中西医药学结合,要能体现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和西医药学的微观优势,故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为达中西医药学结合,则以中医药学现代科学化为前提。中医药学现代科学化,包括中医学现代科学化和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药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又能促进和带动中医学现代科学化,而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捷径,则为西药中药化。任何科学研究目的,当有多种途径可达到时,自然选择捷径。故西医中药化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起点到终点:西药中药化,达中药学现代科学化;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现代科学化,实现中医药学现代科学化,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与实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