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教育就业 > 药学笔记
编号:10376101
药学发展简史(一)
http://www.100md.com 药学之窗
     1981年5月22日在《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担负担负着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社会生产力的光荣使命”。充分肯定了药学事业在我国人民保健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科学.强国药学史是其中之一部分。要研究医院药学的现状与发展,必须首先研究我国药学发展史。以指示和简明药学发展的规律。利用历史的方法对药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作系统的、概括的叙述。为了便于叙述,把药学史分为药学技术史和药事管理史两个方面,简要予以阐述。

    一、药学技术简史


    药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人类祚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在介绍中药发展简史的同时,对世界药学发展概况予以简介,以保持药学的完整性。
, 百拇医药
    (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中国药学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

    1、中药学

    (1)原始的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前便有了医事活动。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当这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富起来的。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 百拇医药
    (2)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大量知识的积累,经过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中药学是归属医药科学或中医学科学的一门专门分支科学,和其它科学一样,是从发现药知识起,经历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探索研究,而后逐步形成的。它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数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于治代写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书中对药学记述颇多,有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当代各版药典收载。《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献。书中记述了除当代注射以外的所有给药方式和途径,如缓效和长效的丸剂,速效、急效的舌下、直肠和呼吸道给药。该书堪称医药发展史上医药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 百拇医药
    (3)历代“本草”著作:

    1)《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问世。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的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久服;中品120种,能治疗补虚、无毒或有小毒,应斟酌病情使用;下品125种,多为活性强的专科治疗用药、毒性大、不可多服、久服。

    2)《名医别录》:现原书已失,有尚志钧教授1977年的辑校本可供查阅,本书是以《本经》为基础增添了一些新内容而成的。

    3)《本草经集注》:是梁陶弘景于公元492~500年间著成,全书收载药物730种,采集注《本经》和《名医别录》各365种。陶氏把自己的补充和发挥材料,用注的形成放在书后,故称“集注”。本书一最大特点是作者创用了“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文献标志法。即用朱(红字)写《本经》、用墨(黑字)写《名医别录》,陶氏把自己的注文以小字墨书。
, http://www.100md.com
    4)《新修本草》:是由唐王朝政府出面组织苏敬、李静22人集体编修的。历时3年(公元675~659年)完稿,定名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共54卷,载药844种。全书分为药图、图经(对药图的注解)和本草三部分。归纳和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本书以图文对照的写法,开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个创举。书成后很快传入日本。《新本草》是由官府组织编写并颁布施行的,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19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还早880多年。本书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成就,而且对后和国外的药学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5)《证类本草》;宋代医药学有较大发展,这与王安石的变法,沈括的科学实践和医药学家唐慎策的卓越贡献分不开。此期的本草著述较多,如收载药物983种的《开宝本草》、载药1082种的《嘉佑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以及《证类本草》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证类本草》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是成都名医唐慎微在掌禹锡的《嘉佑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基础上,注重收集民间单验方,参考各家名著,采纳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500多种书中的药物资料并结合本人临床经验编著而成的。本书罗广泛,记述详尽,共载药1764种,附方3000余,并有各药图谱和炮制方法,堪称一本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文作,不仅对宋代以前药学内容是一次系统整理和充实,还对保存历代本草文献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它是完整流传至今的最早本草专著。本书经宋政府的三次官宦修校,分别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公元1108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16年)和《绍兴校定经史证类轿急本草》(公元1159年)。前后版本的内容虽无较大变动。但纠正的当时本草学的错漏,成为历代官修本草的鼎盛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制剂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药法典。该书有配方标准、制造技术标准。《汤液本草》出于元代名医张好右之手。全书共三卷,上卷载名医李东垣《用药法象》,中、下卷以阴阳五行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论述药性。根据药物归经,结合气味、阴阳升降等理论加以阐发。可惜原著已失传。
, 百拇医药
    6)《本草纲目》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是比较重视医药事业发展的,朱元璋曾说过:“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泊于药师可乎?”其意思是说三皇以来都离不开药师。故于1369年建御药房,设药典局和相应的官职。后来的几代皇帝都比较重视药学的发展,出现了象李时珍、刘方泰和缪希雍等著名药学家。他们的著作《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和《炮制大全》等,对后来的药学发展影响很大。《本草品汇精要》全书42卷,载药1815种,是刘文泰等于1505年编纂,文字简洁精练、朱墨文书,并对以彩图惜原稿流失。《本草纲目》是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精力,广搜博采,参阅800多种书,行程成里实地考查,亲身实践,历时27年完成的一部科学巨著。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09幅,新增药物374种,分为52卷16部62类,约200万字。采用正名为纲,附释为目的办法,“以纲带目,纲举目张”,故书名叫《本草纲目》。节中详细论述了药物的性能功用,炮制方法等内容。对药物分类在集历代本草大成基础上,又有发展。采取“析族分类”的科学方法,先将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综合了16世纪前的矿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知识。在药物排列中,多有符合自然演化分类区系之处,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畴。所以该书一出版(1596年)就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仅风行国内,并从17世纪初便在国外广泛传播,已有多种文字译本,成为世界上有名的文献。
, 百拇医药
    7)《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1661~1911年):分别由赵学敏和吴共浚编写、收载了《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716种,并对《本草纲目》中记述不详的205种药物予以增修纠错。不仅拾《本草纲目》的遗漏,且多有出自作者本人收集观察研究所得。全书于1765年刊行,是继李时珍之后,又一次对古代药学成就的总结。《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一部药用植物学兼药学的专著。全书收载了药用植物1714种,分为38卷,图文并茂,每种药用植物图之下,介绍其药用价值、药用部位、治疗效能,还对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详加考订。是吴其浚根据自己毕生实地考查,参阅大量文献研究写成的。既有对前人著述的补充和匡谬,又有个人见解,是科学价值很高的植物学和药的重要典籍。

    我国汉代至清代的本草著作有数百种,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是我国药的总结,许多理论和经验至今仍在广泛流传和应用。作为药师,应当熟悉我国历代药学著作,继承并发扬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取其精化,为今所用。我国历代重要本草沿革简述见表2-1。
, 百拇医药
    表2-1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沿革简述(景要依据本草纲目序例所载内容)[2]

    书名

    年代

    著者

    简要说明

    神农本草经

    汉

    不详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举例:人参、甘草、龙胆、五味子、杜仲等)

, 百拇医药     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举例:当归、麻黄、厚朴、贝母等)

    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举例;常山、大黄、半夏、桔梗、乌头等)

    桐君采药录

    不详

    不详

    书凡二卷,纪其花叶形色,今已不传。后人又有四时采药,太常采药时月等书

    李氏药录

    魏(220~265)

    李当之(华佗弟子)

, 百拇医药     修神农本草三卷,称李氏药录。其中书散见吴氏、陶氏本草中,颇有发明

    吴氏本草

    魏

    (220~265)

    吴普(广陵人,华佗弟子)

    凡一卷,分记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华佗、李氏所说,性味甚详

    雷公炮炙论

    南朝刘宋

    (420~479)

    雷(非黄帝时雷公,自称内究守国安正公)

    药凡300种,分上、中、下三卷,其性味、炮炙、熬煮,修事之法多古奥,文亦古质(多本于乾宁晏先生)
, 百拇医药
    神农本草经集注及名医别录

    梁武帝时

    (502~536)

    陶宏景(452~536年、字通明,宋末为诸王待读,归隐句曲山,号华阳隐居,江苏丹阳人。武帝每咨访之,年八十五卒,谥贞白先生)

    以神农本草经为据,复增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365种(共730种),凡七卷,首叙药性之源,论病名之诊,次分玉石、草、木、果菜,米食各一品。有名未用三品,以朱书神农(旧作),墨书别录。曾进上梁武帝

    药总诀

    同上

    陶宏景

    凡二卷,论药品五味,寒热之性,主疗疾病及采蓄时月之法
, http://www.100md.com
    雷公药对

    北齐

    (550~577)

    徐之才(丹阳人,博识善医,仕终尚书左射,年八十卒,赠司徒,谥文明)

    凡二卷,以众药名品君臣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类记之

    药性本草

    (药性论)

    唐太宗之世

    (627~649)

    唐甄权(扶沟人,仕隋为秘书正字。唐太宗时年百二十年,帝幸其第,访以药性,因上此书。又著脉经明堂人形图各一卷)
, http://www.100md.com
    凡四卷,分药品之性味,君臣佐使之效,论主治亦详

    千金食治(千金备急方)

    唐太宗时

    孙思邈(隐于太白山,隋唐征拜皆不就,年百余岁卒,682年)

    凡三十卷,采诸素问,扁鹊、华佗、徐之才等所论补养诸说及本草关于食用者,分米、谷、果、菜、鸟、兽、虫、鱼为食治

    唐本草(新修本草)

    唐高宗时

    苏敬、李等二十二人(本草纲目称李、苏恭、长孙无忌、许孝崇等二十二人)注:全书撰成上表进呈时,由李衔,原领衔修撰的长孙无忌之名不载本书中―――见新修本草抄本影印版,372页及跋
, 百拇医药
    唐显庆二年(657)苏敬表请修定本草,帝复命长孙无忌、全、苏敬等二十二人详定,于显庆四年正月十七日全书告成。增药114种,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有名未用11部,凡20卷,目录1卷,别为医图25卷,图经7卷,共53卷(一说另有图目1卷计54卷),世谓之唐新本草,又称新修本草

    注:此书为我国历史上著名本草之一,系集众多专家,将以往本草所载的药物就品名形态之真伪,产地之异同,及采集气节之变异等方面,详加勘校正,并广为征集增修而在,据礼部郎中孔志约所结尾数语:“……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遂乃详采秘要,博综方术,本经虽缺,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择其去取,……网罗今古,开涤耳目,尽医方之妙极,拯生灵之性命,传万祀而无昧,悬百工而不朽。”可知对当时医药所起的作用

    食疗本草

    唐开元中
, 百拇医药
    (713~739)

    孟诜(621~713)撰“补养方”、张鼎又补充89种,称食疗本草

    共227条,凡三卷,因周礼食医之义而著此书(诜曾撰必效方10卷,补养方3卷。卒年九十)

    本草拾遗、唐开元中

    (739)

    陈藏器(四明人,开元中三原县尉)

    以神农本草经虽有陶苏补集之说,然遗沈尚多,故别为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曰本草拾遗

    删繁本草

    唐开元后

    杨损之撰,曾为州医博士兼节度随军
, 百拇医药
    删去本草不急及有名未用之类,为五卷

    海药本草

    唐

    第8世纪下叶

    李(肃宗、代宗时人,756~779年)

    凡六卷,收采海药,并杂记南方药物所产郡县及疗疾之功

    胡本草

    唐

    郑虔

    凡七卷,皆胡(外国)中药物,今已不传

    四声本草

    唐
, 百拇医药
    萧炳(兰陵处士)

    凡五卷,取本草药名上一字,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从以便讨阅,无所发明

    本草音义

    唐

    李含光

    共二卷

    本草性事类

    唐

    杜善方

    凡一卷,以本草药名随类解释,附以诸药制使畏恶相反相宜解毒者

    蜀本草

    后蜀
, 百拇医药
    (934~965)

    韩保升(翰休学士)等与诸医士

    蜀主孟昶命韩等取唐本草参校增补注释,别为图经凡20卷,昶自为序,世谓之蜀本草,其图说药物形状,颇详于陶、苏

    食性本草

    南唐

    (936~975)

    陈士良(剑州医学助教)

    取神农、陶宏景、苏恭、孟诜、陈藏器诸家药,关于饮食者类之,附以食医诸方及及四时调养脏腑之法。书凡十卷,无甚新义

    开宝本草(开宝详定本草)

    宋开宝67年(973~974)
, http://www.100md.com
    刘翰(尚药奉御)、马志(道士)等九人。卢多逊(翰林学士)等刊正,复重定,李(学士)等看详

    取唐蜀本草详校,仍取陈藏器拾遗诸相参,刊正别名,增药133种,新旧药合983种,并目录共21卷。开宝七年重加详定,称“开宝重定本草”

    日华诸家本草

    宋开宝(968~975)中

    日华子姓大名明,或云姓田(详待考)

    序聚诸家本草近世所用药,各以寒温性味华实虫兽为类,其言功用甚悉,凡二十卷

    嘉补注本草

    宋嘉26年(1057~1061)

    掌禹锡、林亿等
, http://www.100md.com
    新补82种,新定17种,通计1082条(种)共20卷

    图经本草

    宋嘉七年(1062)

    苏颂[字子容,同安人,举进士,哲宗(1082~1000年)朝位至丞相,封魏国公]

    凡二十一卷,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图无说,或有物失图或说是图非,如江州菝葜乃仙遗粮。滁州青木香乃兜铃根,俱混列图……天花粉即桥楼根,乃重出条,亦其小小疏漏耳

    本草别说

    宋哲宗元七年(1092)

    关中医士陈承

    合本草及图经二书为一,间缀数语谓之别说。又称“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共二十三卷
, 百拇医药
    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徽宗大观二年前1108前)

    唐慎微(蜀医,貌陋而学博,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

    取嘉补注本草及图经本草合为一书,复拾唐本草,陈藏器本草,食疗本草旧本所遗者500余种附入各部,并增五种,仍采雷公炮炙及唐本食疗陈藏器诸说收未尽者附于各条之后,又采古今单方并经史百家之书有关药物者亦附之,共31卷名证类本草(1086~1106)。上之朝廷改名“大观本草”。政和中(1116)复命医官曹孝忠校正刊行,故又名“政和本草”

    本草衍义

    宋(政和六年1116年)

    寇宗(医官通直郎)
, http://www.100md.com
    以补注(嘉补注本草)图经(图经本草)二书,参考事实,核其情理,援引辩证,发明良多。但以兰花为兰,卷丹为百合,是其误也,书及序例凡三卷(收载药物472种)

    重修本草

    南宋.淳九年(1249)

    张存惠修刊本

    计30卷,将政和本草重修,增入本草衍义,称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绍兴本草

    宋(绍兴29年)(1159)

    王继先、高绍功、柴源、张孝直等

    校定诸家作,别其异同,改正错字8000余,采取有考据之名方300余,并据苏颂图经,每药则画以大纲取识,共22卷,定名“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百拇医药
    洁古珍珠囊

    金太祖太宗时(1115~1234)

    张元素(安洁古,举进士不第,去学医。又著病机气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机要)

    凡一卷,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辩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药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用药法象

    元(12~13世纪)

    李杲(真定名医,安明之,号东垣,受业于洁古,尽得所学,益加阐发,人称神医)

    祖洁古珍珠囊,增以用药凡例,诸经向导,纲要活法,著为此书,凡一卷
, 百拇医药
    汤液本草

    元(13世纪上半叶)

    王好古[医学教授,安进之,号海藏,东垣高弟,医之儒者。别著汤液大法四卷等(1298)]

    书凡二卷,取本草及张仲景、成无已、张洁古、李东垣之书,同附已意,集而为此(收载药物225种)

    本草歌括

    元

    胡仕可(医学教授)

    取本草药草图形作歌,以便童蒙者

    日用本草

    元文宗时(1329~1337)
, 百拇医药
    吴瑞(字瑞卿,海宁医士)

    取本草之切于饮食者,分为八门,书凡八卷

    本草衍义补遗

    元末

    14世纪下半叶

    朱震亭(义乌人,字彦修,从许白云讲道,世称丹溪先生1358年殁)

    以寇氏衍义而推衍之,近二百种(189种)多所发明

    本草发挥

    明洪武时(1368~1398)

    徐彦纯(丹溪弟子,1384年殁)

    取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成无已数家之说合成一书
, http://www.100md.com
    救荒本草

    明初永东四年(1406)

    朱棣(周定王、朱元璋之第五子。1425年死。周宪王为定王之子)

    因念旱劳民饥,咨访野老田夫,得草木之根苗花实可备荒者414种(整旧138种,新增276种)。图其形状,著其出产苗叶共性味食法,凡四卷。亦颇详明可据(初为2卷,1559年再版分为4卷)

    庚辛玉册

    明宣德(1426~1435)中

    宁献王(朱权、朱元璋的第十六子)

    取崔外丹本草、土宿真君造化指南、独孤滔丹房鉴源、轩辕述宝藏论,青霞子丹台录诸书,所载金石草木,可备丹炉者,以成此书。分为金石、灵苗、灵植、羽毛、鳞甲、饮馔、鼎器等部通计二卷,凡541品
, http://www.100md.com
    本草集要

    明弘治(1488~1506)中

    王纶(礼部郎中,慈奚人,字汝言,号节斋)

    取本草常用药品,及洁古、东垣、丹溪所论,序例略节为八卷,别无增益,斤斤泥古者也

    本草品汇精要(弘治本草)

    明弘治16~18年(报1503~1505)

    刘文泰、王、高廷和等人

    共42卷,包括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谷、菜诸部,按照神农本草经分上、中、下三品(药1811种)

    食物本草

, 百拇医药     明正德(1506~1521)中

    卢和(字廉夫,东阳人)编,汪颖

    (九江知府江陵人)撰

    取本草之系于食品者编此书,厘为二卷,分为`水、谷、菜、果、禽、兽、鱼、味八类

    本草汇编

    明嘉靖(1522~1566)中

    汪机(祈门医士,字省之)

    惩王氏(王伦)本草集要不收草木形状,乃削去本草上、中、下三品,以类相从,菜、谷通为草部,果品通为木部,并诸家序例共二十卷

    食鉴本草

    明嘉靖中
, http://www.100md.com
    宁原(京口人)

    取可食之物,略载数语,凡二卷,共246种

    本草蒙筌

    明嘉靖末(1566)

    陈嘉谟(字廷采,祁门医士)

    书凡十二卷依王氏集要(王纶著本草集要)部次集成,每品具有气味,产采,治疗方法,创成对语,以便记育。同附已意于后,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载药742种

    本草纲目

    明(1590~1596)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湖北蕲州人,氏搜罗百氏,访采四言,始于嘉靖壬子(1552),终于万历戊寅(1578),搞凡三易,而成是书,万历丙申(1596年)问世
, http://www.100md.com
    分52卷,列为16部,部各分类,类凡六十二,标各为纪,列事为目,增药374种,增方8161。共药物1892种,方11096条

    本草汇言

    明天启时(1621~1627)

    倪朱谟(字纯宇)

    氏尽读前人之作,搜辑往代名言,复亲身周游各省通都大邑,及幽岩隐谷之间,登堂请益。采前所未详,而今所屡验者,―――核载。较李时珍所著有所增减,全书共20卷,分草、木等各(附图)部。载药387种

    本草述

    明末

    (1628~1644)

    刘若金(云密),因明季丧乱,乃隐居,杜门谢客,费30年而成
, 百拇医药
    凡80万言,共32卷,分水、火、土、五金、石、草(山草、芳香、隰草、毒草率、蔓草、水草、石草)、谷、菜、果、木、虫、介、禽、兽、人等部。载药691种

    本草纲目拾遗

    清(1765)

    赵学敏(字怒轩,钱塘人)

    共10卷,分水、火、土、金、石、草(上、中、下),木、藤、花、果(上、下),谷、疏、器用、禽、兽、鳞、介、虫等部,共716种,附205种

    此书为本草纲目以后的有价值文献,凡纲目未载之重要药物皆收录之(如鸦胆子,夏草冬虫)。作者对植物进化及物种变异方面,亦有创见,于小序中曾有“……如石斛一也,今产霍山者则形小而味甘,白术一也,今出于潜者则根斑而力大,此皆近所变产……”之记述

, http://www.100md.com     本草经疏

    清道光17年(1837)

    邹澍

    取张仲景用药170味,又精读本草述,抉发精蕴,费时6年始成。药成三品,共173种

    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清道光28年(1848)

    吴其

    辑有长篇及图考,所列长篇植物838种,22卷;图考植物计1714种,38卷

    1、有学者考证本书不是刘宋时代的著作,认为是唐,宋时的书籍.

    2、见E.Bretschneider著:Botanicon Sinicum.
, 百拇医药
    [注]本草纲目:

    2.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自弘景唐宋以下引用者及151家,李时珍所引用者除旧本外,凡440家。

    3.本草纲目原序(王世贞撰)中详述李时珍往访王世贞求序经过,今简录于后,供参考:……楚蕲阳李君东壁,一日过予山园谒予,留饮数日,予窥其人,啐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谇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淦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廖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纂述之权,岁厉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阏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名曰本草纲目,愿乞一言,以托不朽。予开卷细不动声色,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辩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时明万厉庚寅(1590)春”。52卷。计16部62类:
, 百拇医药
    1.序例上 2.序例下 3.百病主治药上 4.百病主治药下 5.水部2类:天水类、地 6.火部一类 7.土部一类 8. 金石部5类:金类、玉类

    水类

    9.石类(上) 10.石类(下) 11.卤石类、附录 12.草部11类:山草类(上) 13.山草类(下) 14.芳草类 15.隰草类(上) 16.隰草类(下) 17.毒草类 18 蔓草类、附录 19 .水草类 20.石草类 21.苔类、杂草类、有名未 22.谷部4类:麻麦稻类 23. 稷粟类 24 .菽豆类 25.造酿类 26.莱部5类:劳辛类 27. 柔滑类 28. 瓜菜类、水菜类面类 29.果部6类:五果类 30.山果类31.夷果类32.味果类33.瓜类,水果类、附录34.木部6类:香木类 35. 乔本类36.灌木类 37 .寓木类 、苞木类、杂木类、附录 38. 服器部2类:服帛类、器物类 39. 虫部4类:40.卵生类(上) 41. 卵生类(下) 41化生类42.湿生类、附录43.鳞部4类:龙类、蛇类、44.鱼类、无鳞鱼类、附录 45.介部2类:龟鳖类 46. 蚌蛤类47.禽部4类;水禽类 48.原禽类 49.林禽类、山禽类、附录50.兽部4类;畜类 51.兽类;鼠类、寓怪类 52.人部一类
, 百拇医药
    书名

    数目

    书名

    数目

    书名

    数目

    神农本草经

    347种

    海药本草

    14种

    用药法象

    1种

    名医别录
, 百拇医药
    307种

    四声本草

    3种

    本草衍义补遗

    4种

    李当之药录

    1种

    食性本草

    2种

    日用本草

    7种

    吴普本草

    1种
, 百拇医药
    蜀本草

    5种

    救芒本草

    2种

    雷公炮炙论

    1种

    开宝本草

    111种

    食物本草

    16种

    唐本草

    111种

    嘉右本草
, 百拇医药
    78种

    食鉴本草

    4种

    药性本草

    4种

    图经本草

    74种

    本草汇编

    3种

    千金食治

    2种

    大明日华本草

    24种
, 百拇医药
    本草纲目

    (前序中记为374种)

    376种

    食疗本草

    17种

    证类本草

    8种

    本草蒙筌

    2种

    本草拾遗

    368种

    本草衍义

    1种
, 百拇医药
    共计1894种(前序中记为1892种,又总目后记1880种)

    (4)近代中药学概况;近代中药学的发展,受社会变动影响较多。20~30年代曾有汪大燮和余云岫等人,先后提出“废除中医,不用中药”和“废医存药”等歧视中医药的主张,致使祖国传统医学屡遭厄运,受到严重摧残,几乎濒于被消灭的境地。但中医药是经受过两千多年医疗实践反复验证的真正科学,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靠政治压制是扼杀不了的。所以,全国仍涌现出不少名医,如上海的秦伯未、北京的施今墨等,对于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都有较大贡献。学术著作方面也出现了陈存仁的《中医药学大辞典》(1935年)和冉小峰的《国防中药学》等。中药研究较突出的代表人物有赵橘黄、齐绍光、李承祜等。他们对生药、药理、制剂各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促使传统中药学逐步向现代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的继承、整理和发展工作,使中药事业获得新生,得到空前发展。如开办医药院校,建立科研机构和实验基地,广泛开展不同地区大的规模的中药资源调查,整理出版具有特色的古今专门著作和地方药志。国家药典也开始收载中药和中成药,并逐步制定系统的成套质量控制标准,既结合国情又能反映出我们的技术水平及民族文化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著作很多,略举有代表性的大型书籍:《中药志》、《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载药4767种)等,还有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药志。科研成果也不胜枚举,如基本理论方面,对中药性味归经与其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归经与现代医学受体学说的联系。在中药炮制加工方面作了大量实验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19世纪50年代,西方各国大量派遣传教士和医生来我国,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设立诊所,开办医院,出售西药。这就是西医、西药输入我国的开端。随后外商又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设立药房办药行。国人经营与制造西药始于19世纪90年代,到1936年,上海、天津、湖北、河南等14个省、市已有大小药房1300多家,这些西药房所售之药,几乎全部由国外选入。新中国成立后药学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一向依赖外国进口的药品,如磺胺类、青霉素等已能自给自余,且有出口,现全国医药工业人企业2000多家,县以上医药商业企业3000多家,职工数达120万。截止198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68亿元,医药商业销售额达230多亿元,医药科研教育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全国仅就医药管理系统的研究所就44个,研究人员1.1万多人。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只要重视教育,依靠科学技术和加强经济管理,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可以争取尽快赶上去。
, http://www.100md.com
    (二)世界药学史

    (1)古典药学;原始时代由于文化不发达,不可能有单独记载药学知识的专著。把现存用文字记载药物治疗的书称为古典书,如中国的《诗经》、《山海经》,埃及的纸草书(papyrus),印度有吠佗经(veda)。巴比伦亚述的有关碑文也可列入药学文献中,因其中记存最早的药学知识。埃伯斯伯比书(Ebers Papyrus)中记载药700余种。

    (2)罗马时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对古代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他医学成绩巨大,被后人称为医圣,其后戴欧斯考利狄斯(Dioscorides)编著的《Demateria Medica》一书,载药500余种。该书被认为是数个世纪以来药物学的主要著作。古罗马最杰出的医学家格林(Calen,公元130~200年)与我国医圣张仲景同时代。他有许多著作,现存80余种,对后世药学发展影响很大。尤其对植物制剂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人为纪念他,仍把用浸出方法生产出的药剂称为格林制剂(Calen cals)。由于其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对医药学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被称为药剂学的鼻祖。
, http://www.100md.com
    2.中世纪药学 中世纪(约3~15世纪)欧洲正处于黑暗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古罗马文化被摧毁,因而,医学的中心也随着社会的变动发生转移,阿拉伯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医学遗产,博采兼收了中国、印度和波斯等国的经验,塔吉克医生阿底森纳(Aricennna,980~103)编著的《医典》分为5册,总结了当时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药物知识,对后世影响颇深、被奉为药物学的经典著作。伊尔·阿尔――拜塔尔(1197~1248)是一位杰出的药用植物学家,他的《药用植物大全》描写了1400余种药物。

    3.现代药学 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20世纪以来,早期没有分科的药物,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先后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使药学分离出去。而且又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图2-1)。尤其是近年来受体学说和基因工程的创立,为药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药学
, 百拇医药
    药理学

    分子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毒理学

    神经精神药理学

    遗传、发育、时间、老年药理学

    药剂学

    物理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

    工业药剂学

    临床药剂学

    放射药剂学

    药物化学

    药物分析化学

    合成药物化学

    植物药物化学

    生物药物化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