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基础 > 临床禁忌
编号:10377849
中医临床禁忌系列讲座:瘀 证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33期
     【概述】

    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临床许多疾病的全过程或某些阶段,均有出现瘀证的可能。但在各病种中,瘀证的严重程度及表现各有不同。在内科范围,涉及西医的冠心病、心肌梗塞、闭塞性脑血管疾病、肝脾肿大、肺心病、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糖尿病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

    所谓瘀血,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有所停积;二是指血液成分或性质的异常变化引起运行不畅之血液;三是指由于脉络的病变而造成的血行瘀滞不畅;四是指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由于瘀血既是其他病因导致的病变结果,又是进一步引起瘀证的致病原因,所以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诊断注意事项】

    1.注意辨别病因
, 百拇医药
    探求瘀血之病因,首当详细询问其病史。如有外伤史、手术史、出血史、受寒史、高热史、精神创伤史、月经异常史、或久病不愈等。

    (1)因气致瘀:①气滞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血瘀,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此为实痛,其特点是疼痛拒按,按之痛甚或如锥刺,或如刀绞,或痛甚于胀,不走不窜,固定不移,并伴发血瘀之其他病状和体征。气滞血瘀,瘀血阻气,形成恶性循环;②气虚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帅血”而致血行不畅,甚或停留于某处,产生气虚血瘀证。正如《医林改错》所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将留而瘀”。

    (2)因血致瘀:①离经之血为瘀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停留在体内成为病理性瘀血。经曰:“人有堕坠,恶血留内”,此“恶血”即为瘀血;②血虚血瘀:血之化源不足,或慢性耗血而血虚脉道干涩致瘀血。《景岳全书·血证》云:“血有虚而滞者,宜补之活之”。当然一旦血瘀形成又可加重血虚,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③血内毒邪致瘀:某些病理代谢产物——毒邪(如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循环免疫复合物等)可使血液秽浊。分外源性污秽之血、内源性污秽之血、复合性污秽之血。外源性污秽之血指由生物、理化等因素所”污染”的血液,生物因素包括各种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螺旋体、细菌内毒素等,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Ⅷ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还可相继激活纤溶、激肽和补体系统,从而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化学因素可见于许多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所致的“血液污秽”,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选择性地作用于红细胞,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而导致发绀等血瘀证表现。物理性因素如严重创伤,外科大手术或大气压的改变(高山病)。前者可因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而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内源性污秽之血是指由于重要脏器衰竭引起自身代谢产物在血中的堆积。如尿毒症患者中各种胍类化合物、尿素、肌酐、尿酸增多,肝硬化患者血氨的升高,一些代谢性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与正常血液比较已属“污秽之血”。复合性污秽之血指外源性和内源性先后并存的情况。由于接触抗原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
, 百拇医药
    (3)外邪致瘀:①寒邪致瘀:寒凝血脉是血瘀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这一认识早在《内经》就有论述;②热邪致瘀:热邪引起的瘀证的情况较多,热邪煎熬血液,血受热则易凝结瘀塞,津液受煎熬不能载血运行,均可导致瘀血证;③津液亏耗致瘀:血的正常运行除赖气的推动之外,尚需津液的运载。正如周学海云:“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水津充沛,舟才能行”。由于热病或其他杂病使阴津亏耗,不足以载血运行,导致血行不畅,甚至瘀塞而发生瘀证;④久病正虚致瘀:各种疾病病久之后,正气亏虚,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而发生血瘀。

    2.注意辨别缓急

    按起病骤缓可分为急、慢性血瘀证。一般以发病一个月以内定为急性瘀证。以往有关文献强调“新病在气,久病在血”或“久病多瘀”,但临床并不尽然,如许多突然出血性疾病而致血瘀证,外伤及大手术所致血瘀,暴怒而引发的中风,均起病骤急。应分清瘀证性质,急则治标。临床一般以病程达半年以上的瘀证称之为慢性瘀证。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这些都提示多种慢性病,病程久远,多在某种程度上兼有血瘀,即所谓“久病多瘀血”。
, 百拇医药
    3.注意病位、病证特点及兼夹证的辨别

    血的运行无处不到,故人身各处,凡脏腑经络、头面胸腹、四肢百骸均有血行瘀滞的可能。形成瘀证后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可借此以辨证,确定病位。如血瘀上焦则证见发脱不生、喜忘、胸背肩膊刺痛、目视不明、烦躁;血瘀中焦则证见脘腹刺痛、腹中胀满、胸胁疼痛;血瘀下焦则证见少腹硬满刺痛、谵语如狂,或大便色黑;血瘀于四肢肌腠则证见四肢肿胀、刺痛、颜色青紫,或有红斑结节,或时有寒热;瘀阻心脉则出现反复发作的心前区刺痛甚至剧烈绞痛;瘀闭肺脉则出现咳嗽、咯痰、喘促、唇舌青紫;瘀阻经络则证见肢体麻木、疼痛、活动不利,甚至瘫痪等。

    4.注意审察病势

    血瘀证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以发生变化,如寒凝血瘀者,若过用辛热之品,可化燥生热;热结血瘀者,若过用寒凉之剂,则冰伏不解;气虚血瘀者,若过用温补,则可壅遏化实;气滞血瘀者,若攻伐太过也可伤气耗血,向虚证转化。随着血瘀证的发展变化,其病变部位可由此及彼,累及它脏。审察病势的目的在于预测和掌握疾病尽快痊愈。
, 百拇医药
    5.注意辨别虚实

    血瘀证一般属于实证的范畴。由寒邪壅滞或热邪熏蒸所致的瘀证,均表现为实证。瘀证的虚证是指由于气虚不行、津亏不运及阳气衰微所导致的病证,以及瘀证日久,伤耗正气,兼见气、血、阴、阳亏虚的情况。所以严格说来,瘀证的虚证属于虚实夹杂的病证,虚指气、血、阴、阳的亏虚,实即指瘀血阻滞。

    6.注意与痰证鉴别

    痰浊与瘀血有类似之处,二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浊也可以引起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正如《症因脉治·痰证论》说:“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痰证也可出现头痛、胸胁疼痛、心悸、健忘、皮下肿块等,易与瘀证相混淆。但痰证所致疼痛多为闷痛或胀痛,常伴有胸闷、脘痞、泛吐痰涎或清水,舌苔白滑或厚腻,脉弦或滑等临床特点。体质肥胖,久病不愈而形体不衰,可作为诊断痰证的参考。瘀证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性质多为刺痛,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肤色青紫或有赤丝缕纹,而色晦暗,肌肤甲错,脉弦、涩、结等临床特点,可与痰证相鉴别。另外,若有外伤、出血、月经胎产疾病等容易引起瘀血的病史。同时,还应注意痰证与瘀证在发病机制、临证等方面均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痰浊与瘀血往往相兼为病,中医学有“痰瘀同源”、“痰瘀同病”之说。对于痰瘀同病者,应二者兼顾,不可偏执一方,否则必成痼疾,缠绵难愈。
, 百拇医药
    7.注意全面兼顾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局部病理改变则是整体病理的一部分。由于各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功能方面互相影响,血瘀证立法论治,不能只着眼于血瘀。还应考虑到与气、血、津液的关系,并顾及和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具体病情,或者通过治疗局部病变,以消除全身症状;或者通过调节整体功能,以促进局部病变得以恢复。

    【治疗处方禁忌】

    1.忌不掌握用药分寸

    活血化瘀法是一种祛邪的方法,过于峻猛则易耗气伤血,有损正气,故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慎用或禁用活血化瘀药,尤其是破血逐瘀药:①出血病证早期而无明显的血瘀指征者(DIC除外);②怀孕期间;③气血亏虚者;④凝血功能有明显障碍者。

    2.忌泛用、滥用活血化瘀法
, 百拇医药
    活血化瘀法是为治疗血瘀证而设,有是证才可用此法,临证时需严格掌握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不符合者不应滥用,盲目活血。随着近年来用活血化瘀法在许多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现了一种无证不血瘀、无药不活血化瘀的倾向。还有人误以为诸般怪病多属于瘀血,故凡属病程较长的疾病皆用活血化瘀法。

    3.忌不辨虚实

    (1)虚者补之:气血不足之人应注意调补。补脾胃能生气血,益肾精能促进髓生血。汪绮石在《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中指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张景岳更具体详细地对虚者补之之法进行了分类用药,如《景岳全书·新方人陈略引》:“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温,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生地、芍药之属是也”。这对瘀证的辨证施治,选方用药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同时,应采取攻补兼施,峻剂丸服的方法,从而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目的。
, 百拇医药
    (2)实者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者,宜决之”,也即泄去其凝涩之血,使脉络疏通。《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临证时,如见腹内结块,内脏瘀血刺痛,以及瘀血引起肝、脾、淋巴结肿大或皮肤瘀斑,不必顾忌。

    4.忌不辨用药时机

    活血化瘀法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法之一,对多系统疾病的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应正确掌握其应用和停止时间。以出血性中风为例,中医认为出血性中风是血溢脉道而致脉络瘀阻,根据“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 “见血休止血,首当祛瘀”的说法,从整体医学观来看活血化瘀应为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然而对具体的病例还应进行辨证论治。否则有可能助风生变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出血性中风应因人、因时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常规应用活血化瘀药。一般主张在急性期3天内应以西药为主,至于止血药的使用则不必硬性强调。因出血部位可自行压迫止血,因而目前西医也并非完全主张一律使用止血药。但活血化瘀药应及时适宜地应用,由小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不可强求短期效应,否则有可能引起病灶再次出血,使病情恶化。有文献报道,脑出血血肿扩大一般发生在24小时内。因此静脉应用活血化瘀药应在发病一天以后,超早期应用可能导致血肿扩大。同时不单纯使用活血化瘀药,应配合通腑化瘀的大黄等。对于静脉应用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者应掌握剂量,对恶性高血压、出血倾向、淀粉样脑病变,长期口服大量抗凝剂者慎重用静脉活血化瘀药。关于停药时间,以“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为原则。

    【医嘱禁忌】

    血瘀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故应从以下方面注意:调达情志,避免暴怒、忧虑;慎起居,适寒温,预防感冒及外伤;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体内血脉通畅;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容易消化,忌油腻辛辣剌激之品。, 百拇医药(张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