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太阳及其证治
广西中医学院(530001)
原载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摘要 太阳名相繁多,然其要则在于主水,太阳病见证百端,提其纲则不外乎水之升降循环障碍,故治太阳者,唯治其水也。且乎天地人身虽分六经六气,挚其领不过一水火尔,太阳禀火之气而司水之循环,故虽一太阳,而六经皆在其中矣。此或为仲景论太阳之大要也。
仲圣论伤寒以太阳为首,亦以太阳最繁。有关太阳及其证治,曾缠绕脑际多年,百思而不得其解,近日偶从运气七篇之寒水入手,似有豁然贯通之感,兹将个中旨趣略述于下,聊备同道采择焉。
1 太阳与寒水
太阳者,或经或腑,或为诸阳主气,或为六经藩篱,或为巨阳,或为开,可谓名相繁多,而七篇大论则以一“寒水”概之。水之性,本为至阴至下至寒,说寒水是容易理解的,何以运气七篇要将其与至阳至高至热的太阳相提并列呢?看来这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楚,不但太阳的有关名相无法弄明,以致我们难以从名相入手来探讨太阳的内涵,进而也就不能对太阳的病变及其证治有一个全面妥切的认识。因而这是一个势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 百拇医药
水,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水不但占据整个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且也是组成人体的大多数,因此,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的习性本静,但是,其要成为生命的源泉,其要作为促成生命的要素,则始终离不开一个“动”字。至静之物,何能动以为用呢?这无疑是对太阳作用的深刻表述,如李白于《将进酒》中写道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水为至下之物,为什么能上达于天呢?
这一“搬运”过程,便是体现太阳作用的关键。广大江河湖海之水经太阳之照射蒸腾不断上升,当被阳蒸之水上升至一定高度时,遇高空之寒气凝而为云,这一过程《内经》将其形容为“地气上为云”,俟云层增至一定厚度,因重力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云化为雨而复降于大地,复归于江河湖海,这一过程《内经》形容其为“天气下为雨”。如此升降循环,往复不已,故江河之水得以滚滚流动,奔腾不息。而所以能成循环之势,太阳的至关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 百拇医药
再从水的源头而论,长江黄河是贯穿我国西东的两大水域,亦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们都起源于至高至寒的终年积雪的西部山脉(长江源于唐古拉山,黄河源于可可西里山),这就更加充分说明了作为至下至静的水,要成其循环的动势,以为生命之用,是离不开太阳,离不开高与寒的。由此可见,唯以大论的太阳寒水并称,方能具足水的循环要素,方能确切地说明水的循环过程,亦唯其如此,方能说明太阳于生命的重要。
2 太阳之为病
太阳是促成水能循环不息的关键,亦正是由于这一关键作用,使水能够成为万物的生命,俗云:“万物生长靠太阳”,其实就是对太阳这一作用的形象表述。如果太阳的上述作用发生异常,则势必首先影响水的升降循环,进而影响整个生命的活动。由此也就知道了,太阳的异常,实际就是水的循环异常,太阳的病变,实际就是水的病变。关于此点,我们似可以从集中反映太阳所致病变的太阳提纲条文中得到说明。
太阳提纲条文是太阳篇的代表条文,仲景举“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赅之。从整个太阳篇的内容来看,见证可谓百端,而为什么仲景要以上述三个证候表现来作为其代表呢?其实,这与它们能较好反映太阳及其水系统的循环障碍是分不开的。
, 百拇医药
太阳主水,水于大地有江河载之,水于人身有血脉载之,江河之水,即如人身之血也。江河之水,得太阳则奔流不息,以为润泽万物之用,人身之血脉,得太阳则循环不已,以成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之功。血之与水虽为阴,得太阳则能于江河,能于脉中奔流不息,循环不已,是知脉之动静,甚能反映太阳之功用,故太阳之病变以言脉起手。
又,江河之有涨落,即如脉之有起伏,钱江之潮,月满而涨,月缺而落,涨落皆随月之盈缺。月虽为阴,月之盈缺却随太阳而变化,故有望而阳盛,晦而阳衰之谓。一岁之中,脉有弦勾毛石,以配春夏秋冬,一月之中,阳气之消长,亦似一岁,故上弦而弦,月满而勾,下弦而毛,月晦而石。月随阳之旺衰而阴晴圆缺,脉随阳之长消而弦勾毛石,故以月相变化喻脉之四象实最为形象。
从还原的观点论脉意,似亦能说明上述意义。脉,古字作脈,从月从瓜。月当为月相而非肉也,《康熙字典》将脉置肉部,似欠妥当。瓜者水之支流,永者水之主流,瓜永皆言水,瓜(永)之合月,是水月相合,是喻水之涨落与月之圆缺相关也。由于月为阳之应,故月之合瓜(永),亦喻人身血脉是随阳而起伏的。
, http://www.100md.com
由以上论述可见,太阳之与脉,实犹形影之相随,故太阳病首重于脉。而太阳篇中单以脉浮即定病之在表者,比比皆是,它篇之中则弗如此也。脉浮主表,亦言太阳之势,故为太阳病之主脉。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身至高之位为头顶,大地至高之位为喜玛拉雅山。喜玛拉雅山素称世界屋脊,处地之西,终年积雪,为寒可知,为水可知,为太阳所主可知。故人病太阳,首言脉浮,首言头项强痛,言浮者,言头项者,皆言其高也。
西方位金,地势殊高,长江、黄河皆源于此,《易》曰:“金生丽水”者,言此也。又肺为金,言肺为水之上源者,亦谓此也。肺于五脏处至高之位,故云华盖,故云五脏之天,其外主于皮毛,或华盖、或天、或皮毛,皆为太阳性用之表现。《灵枢·营卫生会篇》所云“太阳主外”者,亦不离于此。刘波舟教授所云:“上焦肺气的呼吸开发也是太阳主表,发挥卫外为固作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1]”就是很好的说明。
, http://www.100md.com 再以易象言之,先天卦位中,坎水位于西方,是水源于西的很好证明,但,为什么到了后天卦中,坎水却移至了北方?这是因为水虽源西,不因寒,不得其成的缘故。寒属北方之气,以水归之者,亦为方以类聚之谓。太阳提纲证中,但言恶寒,而不言发热,亦是以类相言。
综上所述,太阳为诸阳主气,而其性用之要义却在促水之循环,太阳为病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实能最贴切地说明太阳性用的异常,故以为提纲脉证。
3 太阳病治法
太阳主寒水,关乎水液之升降循环,太阳病则多致水液之升降循环障碍,故治太阳者,唯调其水而已。水于自然,《素问》以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概括其升降循环,水于人身,则在汗与小便。如前所云,肺为华盖,五脏之天,肺主皮毛,故汗从皮毛而出者,犹地气之上为云也,溲从膀胱出者,犹天气之下为雨也。前人将太阳病分经府二证,实暗合此旨。
经者,表也,风寒诸邪袭表,阻遏太阳之气,至地水之升障碍,即所谓经证也。太阳发汗解表诸法,无非祛除遏阻太阳之气的不利因素,使地水上升的这一环节畅通无阻,保证水之正常循环。地水为阴,所以能上升而为云者,全赖太阳之蒸腾,此与《内经》论汗所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理无二也。故太阳发汗解表诸法,即兴云之法,太阳篇麻黄汤、桂枝汤为其代表方剂。而篇中用青龙诸条,则更对“治太阳即为治水”之理揭露无余。
, http://www.100md.com
青龙,“东方七宿之总称。《礼·曲礼》: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疏):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三辅黄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2]。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者,青龙以正东方,而主春也。一年的二十四气中,涵雨的节气有两个,即雨水、谷雨,而这两个节气皆布于春日的六气之中,说明龙能兴云布雨,是有其天文历法作为背景的。
又,道经以东南西北四海,皆有龙王总领其类。而其下尚有一百八十五小龙王,能为兴云致雨之神力[3]。四海龙王中,以东海龙王为其长,东方色青,故亦称青龙,其兴云致雨之神力亦最大,盖海虽分四,而水皆向东也。是以仲师要以青龙为汤名。
龙之性用,于诸物之中,实最为神异,以其体用相殊也。龙体至阴,故为鳞虫之长,而深潜于洲海;龙用则至阳,故有兴云致雨之力,《周易》乾卦之爻辞多用龙亦为证明。以至阴之体而为至阳之用,非龙莫能为之,而能成此龙之性用者,则非太阳莫属也。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所至为鳞化。”
, http://www.100md.com
太阳篇中用青龙汤者凡四条,38、39条用大青龙汤,40、41条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条文中明言:“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为寒邪袭表,阻遏太阳之气,水之升布障碍而停于心下,此亦龙用有碍,故投青龙以复地水升布之常,使不留于心下。
38、39条之用大青龙,其义亦近,喻嘉言注38条云:“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解”[4],证之自然,春夏二时久无雨,必闷热异常,人处其中,鲜有不烦躁者,一旦得雨,顿觉清凉,大青龙汤所主“不汗出而烦躁”者,犹天无雨之闷热烦躁也,汗出而解者,犹得雨之清凉也。
38条用大青龙,众家皆无异议,而于39条之用大青龙,则觉历代之注皆不甚了了,尤以现代5版《伤寒论讲义》释此为感邪较轻者,更觉有违经义,试问既属感邪之轻者,何须再用大青龙发之,不是自相矛盾吗?盖以伤寒表闭,则太阳之气郁结,太阳气郁,不能施兴云布雨之力,则水之流通循环障碍,故太阳气郁,水气亦郁,水郁不得宣泄,身必重也。所以伤风中寒之后,既有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亦有水郁不得宣泄而身不痛但重者。用大青龙汤发之者,发太阳闭郁之气也,俾太阳之气开通,水气自得升腾流通,不复郁结为患。譬之阴雨不透之湿闷天气,身体每觉沉重,得一场大雨,则顿扫阴霾,复显轻爽矣。
, http://www.100md.com
《金匮要略》论溢饮谓:“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其治溢饮之条谓:“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饮虽分四,皆水类也,究其因,不外水之流通循环障碍所致,而溢饮之要则在一重字,治当发其汗者,畅达太阳之气,水气流通,不复郁而为饮患矣。以是观之,《金匮要略》溢饮之用大青龙,不谛为39条之最佳注脚。由此足证,青龙之用,在于发汗,在于行云布雨,而云大小者,以其力有大小,喻氏言大青龙为风寒两伤营卫而设,似难稽考也。
腑者,太阳表中之里,升已之降也,故太阳府证见小便不利,此犹天气不下为雨也。天不降雨,则地无润泽而干燥,是以五苓之治,除小便不利外,重者一个“渴”字,或消渴、或烦渴,总以渴而用五苓,不渴则更它方。呜呼!五苓之治,不过解表利水而已,何能解渴?盖以五苓服后汗出表解者,犹行云也,小便利而渴解者,犹雨施大地,甘露润泽也。后世以五苓为底,创制桂苓甘露诸饮,是深得仲师之意。
五苓之剂,用苓仅二,即猪苓、茯苓,为什么要以五苓命之?是知苓之义不在猪苓。陈灵石曰:苓者令也。经云:太阴湿土,其化为雨,其数为五。故五苓者,五令也,五令者,布化雨令之谓也,于斯亦见太阳治水之深意。
, http://www.100md.com
云之成,须赖地水之升,地水之升,则全赖阳之蒸腾。太阳篇中麻桂解表诸剂,非能蒸地水上升为云,而只是解决此一过程中的阻遏因素,以为天气流布之用,若地水无炎阳之蒸,则徒事流布无益。故82条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太阳病,发汗不解者,非为云气之流布障碍,实因地水无阳之蒸腾,故藉真武之力蒸之,使上成青云,水无阳蒸,必停而为患,是以316条复论真武汤时明言:“此为有水气”。又,真武者,玄武也,既为北方之药,亦属镇水之神,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而用真武,实际上更进一步说明了治太阳即是治水的原则。
其余苓桂、十枣、三物、陷胸诸剂,或温化,或行水,或决渎,亦皆治水之类,兹不具述。
4 结语
从整个太阳篇的内容来看,麻桂、青龙、五苓以治太阳之表,白虎调胃承气以治阳明之里,柴胡则治少阳之半表半里,真武两用于太少,四逆则为三阴之通剂,故虽云太阳证治,其实已包涵了六经的内容。而为什么太阳一气能蕴含六经呢?这显然与其主水的性用是分不开的。
, 百拇医药
水是生命的组成,是生命的源泉,而水之用,却离不开其循环之势,循环则必需动力,火即其动力也,故六经之中,有少阳相火,有少阴君火。火促水动而成其循环,湿便是这一循环过程的表现形式,故有太阴之湿土。火蒸水动而有循环,然欲使其循环周遍六虚,又必藉风之流动,是以六气之中,又有厥阴风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静而阳躁。春夏阳火用事,动躁为其主导,水液循环之势旺,故春夏亦多湿,秋冬阳火收潜,静为主导,水液循环之势相对为衰,水液循环的相对静止,其表现形式便为燥,故秋冬亦多躁,而六气之中则有阳明燥金与之相配。
综之,天地人身虽有六气阴阳,而其寒水的包融性却是十分独特的,这与人类生存的地球在无始以前,皆为一片汪洋的历史相符合。由此我们更见到了仲圣著说以伤寒立论,六经之中最重太阳的深远意义。经云:“治不法天之纪,不知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参考文献
1 刘渡舟、傅士垣.伤寒论诠解.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
2 李叔还.道教大辞典.第1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654
3 李叔还.道教大辞典.第1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695
4 方有执、喻昌、柯琴.伤寒论著三种(下).第1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71, 百拇医药(刘力红)
原载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摘要 太阳名相繁多,然其要则在于主水,太阳病见证百端,提其纲则不外乎水之升降循环障碍,故治太阳者,唯治其水也。且乎天地人身虽分六经六气,挚其领不过一水火尔,太阳禀火之气而司水之循环,故虽一太阳,而六经皆在其中矣。此或为仲景论太阳之大要也。
仲圣论伤寒以太阳为首,亦以太阳最繁。有关太阳及其证治,曾缠绕脑际多年,百思而不得其解,近日偶从运气七篇之寒水入手,似有豁然贯通之感,兹将个中旨趣略述于下,聊备同道采择焉。
1 太阳与寒水
太阳者,或经或腑,或为诸阳主气,或为六经藩篱,或为巨阳,或为开,可谓名相繁多,而七篇大论则以一“寒水”概之。水之性,本为至阴至下至寒,说寒水是容易理解的,何以运气七篇要将其与至阳至高至热的太阳相提并列呢?看来这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楚,不但太阳的有关名相无法弄明,以致我们难以从名相入手来探讨太阳的内涵,进而也就不能对太阳的病变及其证治有一个全面妥切的认识。因而这是一个势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 百拇医药
水,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水不但占据整个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且也是组成人体的大多数,因此,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的习性本静,但是,其要成为生命的源泉,其要作为促成生命的要素,则始终离不开一个“动”字。至静之物,何能动以为用呢?这无疑是对太阳作用的深刻表述,如李白于《将进酒》中写道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水为至下之物,为什么能上达于天呢?
这一“搬运”过程,便是体现太阳作用的关键。广大江河湖海之水经太阳之照射蒸腾不断上升,当被阳蒸之水上升至一定高度时,遇高空之寒气凝而为云,这一过程《内经》将其形容为“地气上为云”,俟云层增至一定厚度,因重力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云化为雨而复降于大地,复归于江河湖海,这一过程《内经》形容其为“天气下为雨”。如此升降循环,往复不已,故江河之水得以滚滚流动,奔腾不息。而所以能成循环之势,太阳的至关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 百拇医药
再从水的源头而论,长江黄河是贯穿我国西东的两大水域,亦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们都起源于至高至寒的终年积雪的西部山脉(长江源于唐古拉山,黄河源于可可西里山),这就更加充分说明了作为至下至静的水,要成其循环的动势,以为生命之用,是离不开太阳,离不开高与寒的。由此可见,唯以大论的太阳寒水并称,方能具足水的循环要素,方能确切地说明水的循环过程,亦唯其如此,方能说明太阳于生命的重要。
2 太阳之为病
太阳是促成水能循环不息的关键,亦正是由于这一关键作用,使水能够成为万物的生命,俗云:“万物生长靠太阳”,其实就是对太阳这一作用的形象表述。如果太阳的上述作用发生异常,则势必首先影响水的升降循环,进而影响整个生命的活动。由此也就知道了,太阳的异常,实际就是水的循环异常,太阳的病变,实际就是水的病变。关于此点,我们似可以从集中反映太阳所致病变的太阳提纲条文中得到说明。
太阳提纲条文是太阳篇的代表条文,仲景举“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赅之。从整个太阳篇的内容来看,见证可谓百端,而为什么仲景要以上述三个证候表现来作为其代表呢?其实,这与它们能较好反映太阳及其水系统的循环障碍是分不开的。
, 百拇医药
太阳主水,水于大地有江河载之,水于人身有血脉载之,江河之水,即如人身之血也。江河之水,得太阳则奔流不息,以为润泽万物之用,人身之血脉,得太阳则循环不已,以成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之功。血之与水虽为阴,得太阳则能于江河,能于脉中奔流不息,循环不已,是知脉之动静,甚能反映太阳之功用,故太阳之病变以言脉起手。
又,江河之有涨落,即如脉之有起伏,钱江之潮,月满而涨,月缺而落,涨落皆随月之盈缺。月虽为阴,月之盈缺却随太阳而变化,故有望而阳盛,晦而阳衰之谓。一岁之中,脉有弦勾毛石,以配春夏秋冬,一月之中,阳气之消长,亦似一岁,故上弦而弦,月满而勾,下弦而毛,月晦而石。月随阳之旺衰而阴晴圆缺,脉随阳之长消而弦勾毛石,故以月相变化喻脉之四象实最为形象。
从还原的观点论脉意,似亦能说明上述意义。脉,古字作脈,从月从瓜。月当为月相而非肉也,《康熙字典》将脉置肉部,似欠妥当。瓜者水之支流,永者水之主流,瓜永皆言水,瓜(永)之合月,是水月相合,是喻水之涨落与月之圆缺相关也。由于月为阳之应,故月之合瓜(永),亦喻人身血脉是随阳而起伏的。
, http://www.100md.com
由以上论述可见,太阳之与脉,实犹形影之相随,故太阳病首重于脉。而太阳篇中单以脉浮即定病之在表者,比比皆是,它篇之中则弗如此也。脉浮主表,亦言太阳之势,故为太阳病之主脉。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身至高之位为头顶,大地至高之位为喜玛拉雅山。喜玛拉雅山素称世界屋脊,处地之西,终年积雪,为寒可知,为水可知,为太阳所主可知。故人病太阳,首言脉浮,首言头项强痛,言浮者,言头项者,皆言其高也。
西方位金,地势殊高,长江、黄河皆源于此,《易》曰:“金生丽水”者,言此也。又肺为金,言肺为水之上源者,亦谓此也。肺于五脏处至高之位,故云华盖,故云五脏之天,其外主于皮毛,或华盖、或天、或皮毛,皆为太阳性用之表现。《灵枢·营卫生会篇》所云“太阳主外”者,亦不离于此。刘波舟教授所云:“上焦肺气的呼吸开发也是太阳主表,发挥卫外为固作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1]”就是很好的说明。
, http://www.100md.com 再以易象言之,先天卦位中,坎水位于西方,是水源于西的很好证明,但,为什么到了后天卦中,坎水却移至了北方?这是因为水虽源西,不因寒,不得其成的缘故。寒属北方之气,以水归之者,亦为方以类聚之谓。太阳提纲证中,但言恶寒,而不言发热,亦是以类相言。
综上所述,太阳为诸阳主气,而其性用之要义却在促水之循环,太阳为病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实能最贴切地说明太阳性用的异常,故以为提纲脉证。
3 太阳病治法
太阳主寒水,关乎水液之升降循环,太阳病则多致水液之升降循环障碍,故治太阳者,唯调其水而已。水于自然,《素问》以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概括其升降循环,水于人身,则在汗与小便。如前所云,肺为华盖,五脏之天,肺主皮毛,故汗从皮毛而出者,犹地气之上为云也,溲从膀胱出者,犹天气之下为雨也。前人将太阳病分经府二证,实暗合此旨。
经者,表也,风寒诸邪袭表,阻遏太阳之气,至地水之升障碍,即所谓经证也。太阳发汗解表诸法,无非祛除遏阻太阳之气的不利因素,使地水上升的这一环节畅通无阻,保证水之正常循环。地水为阴,所以能上升而为云者,全赖太阳之蒸腾,此与《内经》论汗所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理无二也。故太阳发汗解表诸法,即兴云之法,太阳篇麻黄汤、桂枝汤为其代表方剂。而篇中用青龙诸条,则更对“治太阳即为治水”之理揭露无余。
, http://www.100md.com
青龙,“东方七宿之总称。《礼·曲礼》: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疏):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三辅黄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2]。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者,青龙以正东方,而主春也。一年的二十四气中,涵雨的节气有两个,即雨水、谷雨,而这两个节气皆布于春日的六气之中,说明龙能兴云布雨,是有其天文历法作为背景的。
又,道经以东南西北四海,皆有龙王总领其类。而其下尚有一百八十五小龙王,能为兴云致雨之神力[3]。四海龙王中,以东海龙王为其长,东方色青,故亦称青龙,其兴云致雨之神力亦最大,盖海虽分四,而水皆向东也。是以仲师要以青龙为汤名。
龙之性用,于诸物之中,实最为神异,以其体用相殊也。龙体至阴,故为鳞虫之长,而深潜于洲海;龙用则至阳,故有兴云致雨之力,《周易》乾卦之爻辞多用龙亦为证明。以至阴之体而为至阳之用,非龙莫能为之,而能成此龙之性用者,则非太阳莫属也。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所至为鳞化。”
, http://www.100md.com
太阳篇中用青龙汤者凡四条,38、39条用大青龙汤,40、41条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条文中明言:“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为寒邪袭表,阻遏太阳之气,水之升布障碍而停于心下,此亦龙用有碍,故投青龙以复地水升布之常,使不留于心下。
38、39条之用大青龙,其义亦近,喻嘉言注38条云:“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解”[4],证之自然,春夏二时久无雨,必闷热异常,人处其中,鲜有不烦躁者,一旦得雨,顿觉清凉,大青龙汤所主“不汗出而烦躁”者,犹天无雨之闷热烦躁也,汗出而解者,犹得雨之清凉也。
38条用大青龙,众家皆无异议,而于39条之用大青龙,则觉历代之注皆不甚了了,尤以现代5版《伤寒论讲义》释此为感邪较轻者,更觉有违经义,试问既属感邪之轻者,何须再用大青龙发之,不是自相矛盾吗?盖以伤寒表闭,则太阳之气郁结,太阳气郁,不能施兴云布雨之力,则水之流通循环障碍,故太阳气郁,水气亦郁,水郁不得宣泄,身必重也。所以伤风中寒之后,既有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亦有水郁不得宣泄而身不痛但重者。用大青龙汤发之者,发太阳闭郁之气也,俾太阳之气开通,水气自得升腾流通,不复郁结为患。譬之阴雨不透之湿闷天气,身体每觉沉重,得一场大雨,则顿扫阴霾,复显轻爽矣。
, http://www.100md.com
《金匮要略》论溢饮谓:“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其治溢饮之条谓:“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饮虽分四,皆水类也,究其因,不外水之流通循环障碍所致,而溢饮之要则在一重字,治当发其汗者,畅达太阳之气,水气流通,不复郁而为饮患矣。以是观之,《金匮要略》溢饮之用大青龙,不谛为39条之最佳注脚。由此足证,青龙之用,在于发汗,在于行云布雨,而云大小者,以其力有大小,喻氏言大青龙为风寒两伤营卫而设,似难稽考也。
腑者,太阳表中之里,升已之降也,故太阳府证见小便不利,此犹天气不下为雨也。天不降雨,则地无润泽而干燥,是以五苓之治,除小便不利外,重者一个“渴”字,或消渴、或烦渴,总以渴而用五苓,不渴则更它方。呜呼!五苓之治,不过解表利水而已,何能解渴?盖以五苓服后汗出表解者,犹行云也,小便利而渴解者,犹雨施大地,甘露润泽也。后世以五苓为底,创制桂苓甘露诸饮,是深得仲师之意。
五苓之剂,用苓仅二,即猪苓、茯苓,为什么要以五苓命之?是知苓之义不在猪苓。陈灵石曰:苓者令也。经云:太阴湿土,其化为雨,其数为五。故五苓者,五令也,五令者,布化雨令之谓也,于斯亦见太阳治水之深意。
, http://www.100md.com
云之成,须赖地水之升,地水之升,则全赖阳之蒸腾。太阳篇中麻桂解表诸剂,非能蒸地水上升为云,而只是解决此一过程中的阻遏因素,以为天气流布之用,若地水无炎阳之蒸,则徒事流布无益。故82条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太阳病,发汗不解者,非为云气之流布障碍,实因地水无阳之蒸腾,故藉真武之力蒸之,使上成青云,水无阳蒸,必停而为患,是以316条复论真武汤时明言:“此为有水气”。又,真武者,玄武也,既为北方之药,亦属镇水之神,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而用真武,实际上更进一步说明了治太阳即是治水的原则。
其余苓桂、十枣、三物、陷胸诸剂,或温化,或行水,或决渎,亦皆治水之类,兹不具述。
4 结语
从整个太阳篇的内容来看,麻桂、青龙、五苓以治太阳之表,白虎调胃承气以治阳明之里,柴胡则治少阳之半表半里,真武两用于太少,四逆则为三阴之通剂,故虽云太阳证治,其实已包涵了六经的内容。而为什么太阳一气能蕴含六经呢?这显然与其主水的性用是分不开的。
, 百拇医药
水是生命的组成,是生命的源泉,而水之用,却离不开其循环之势,循环则必需动力,火即其动力也,故六经之中,有少阳相火,有少阴君火。火促水动而成其循环,湿便是这一循环过程的表现形式,故有太阴之湿土。火蒸水动而有循环,然欲使其循环周遍六虚,又必藉风之流动,是以六气之中,又有厥阴风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静而阳躁。春夏阳火用事,动躁为其主导,水液循环之势旺,故春夏亦多湿,秋冬阳火收潜,静为主导,水液循环之势相对为衰,水液循环的相对静止,其表现形式便为燥,故秋冬亦多躁,而六气之中则有阳明燥金与之相配。
综之,天地人身虽有六气阴阳,而其寒水的包融性却是十分独特的,这与人类生存的地球在无始以前,皆为一片汪洋的历史相符合。由此我们更见到了仲圣著说以伤寒立论,六经之中最重太阳的深远意义。经云:“治不法天之纪,不知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参考文献
1 刘渡舟、傅士垣.伤寒论诠解.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
2 李叔还.道教大辞典.第1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654
3 李叔还.道教大辞典.第1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695
4 方有执、喻昌、柯琴.伤寒论著三种(下).第1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71, 百拇医药(刘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