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377266
自主神经张力指标可用于猝死危险分层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2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年第16期
     本报讯 自主神经张力指标——压力反射敏感性(BRS)和心率变异性,可预测心梗后猝死高危病人。这是意大利Pavia大学心脏中心主任Schwartz教授,在北京同仁医院近日召开的第二届恶性心律失常国际研讨会上报告的。

    Schwartz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现室速或室颤是有其病理基础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缺血相关的室颤发生率高。心室复极的不一致及自主神经张力的不平衡(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加,迷走神经活性相对减低)可能是导致猝死的主要机制。

    Schwartz等在狗心梗模型发现,夹闭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可记录到交感神经的电活动增加,恢复供血后交感神经的电活动逐渐减少。同时心梗的狗进行运动缺血试验室颤的发生率为55%。对容易发生室颤的狗与不容易发生室颤的狗进行分析发现,前者在运动缺血试验中心率增加非常明显,而后者心率不增加或甚至有所降低。

    BRS是反映机体反射性增加心脏迷走神经活动能力的指标,其数值高低可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高低。在上述动物实验中,易室颤狗BRS明显低于不易室颤狗。BRS>15者猝死发生率为12%,BRS在9~15间,猝死率为56%,BRS<9时为91%。

    心率变异性是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一个指标。Schwartz教授领导的ARTAMI(心梗后自主神经张力及反射)试验联合使用了BRS及心率变异性2个指标评价心梗后患者心性死亡的危险。入选1284例心梗后患者,单用BRS指标评价,发现BRS>6者,其2年的心性死亡率为2%;而BRS<3时的死亡率为9%。联合使用BRS及心率变异性2个指标发现,BRS>3,心率变异性指标——正常窦性心率R-R间期的标准差(SDNN)>70者1年的死亡率为1%;而BRS<3,SDNN<70者1年的死亡率为15%。

    ARTAMI研究还发现,对于同样左室射血分数(EF)<35%的患者,BRS>3者的生存率明显比BRS<3高。提示BRS可对左室功能不良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Schwartz教授在报告中还指出,BRS本身在不同的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可能与遗传有关,即有些个体先天注定了在发生心梗后BRS较低,致其猝死的发生率高。, http://www.100md.com(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