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学术交流
编号:10379631
认识脑型血吸虫病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37期
     脑型血吸虫病较少见,在所有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中仅占1%~4%,多见于青壮年患者。该病系血吸虫卵随动脉血流进入脑内,沉积于大脑中动脉属区脑组织所致的异位损害,以枕叶、顶叶、额叶较常见。大量虫卵产生及分泌的毒素,会导致全身毒性反应及神经组织水肿和过敏反应。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的炎性变化、脑水肿及肉芽肿形成等。

    在临床上,脑型血吸虫病须与脑血管病相鉴别。脑血管病患者既往多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病史,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急,系动脉粥样硬化及小动脉硬化所致,发病后有脑局部症状如偏瘫、失语等。脑血管病合并脑出血时,脑脊液可为血性,CT、核磁共振表现为高密度或低密度病灶。而脑型血吸虫病患者接触疫水是诊断该病的必要条件。同时,依据患者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压力、蛋白质含量增高、血吸虫抗体阳性,影像学上显示脑内炎性肉芽肿等,可明确诊断。

    我们在临床曾见到1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应用吡喹酮驱虫治疗后病情逐渐痊愈,进一步证实了诊断。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血吸虫病患者嗜酸粒细胞升高,但极重型急性期患者反而减少,甚至消失。上述这例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就为0,提示病情凶险。下面介绍此例患者的情况。

    该患者为一位23岁的女性。她因反复头痛、呕吐20余天,伴短暂意识丧失2次入院。患者居住在血吸虫病疫区,有疫水接触史。查体情况为:患者体温37℃,一般情况差,意识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抵抗,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医技检查为:患者血常规的白细胞11000/ml、中性粒细胞0.79、淋巴细胞0.21、嗜酸粒细胞计数为0;脑电图轻度异常;颅脑MRI检查显示右顶叶、左额叶炎性肉芽肿;脑脊液压力70滴/分、清亮、无色、糖2.24 mmol/L、蛋白700 mg/L、氯化物138 mmol/L、细胞数700/ml,其中隐球菌、细菌、抗酸杆菌、弓形虫、阿米巴原虫薄膜试验、囊虫抗体、旋毛虫抗体、抗艾兹病抗体均阴性,仅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血吸虫抗体阳性;X线胸片及腹部B超检查无异常发现。患者确诊为脑型血吸虫病。我们为其行驱虫治疗,给予吡喹酮顿服,第1~3天每天1000 mg,第4~9天每天400 mg,辅以甘露醇、地塞米松、丙戊酸钠等治疗。经第一疗程驱虫治疗后,患者的头痛等症状逐渐消失,病情好转出院。3个月后,患者入院行第二疗程驱虫治疗,用药及剂量同前,渐痊愈。

    对于脑型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医生应充分认识该病,发现血吸虫病患者时应积极治疗,加强隔离。从公共卫生工作来说,在疫区要管理好粪便、水源,积极灭螺。同时,医务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疫水。近年来,血吸虫病在我国又有复燃趋势,我们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应提高对血吸虫病的认识,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护之目的。, 百拇医药(张国丽 苏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