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382348
电针治疗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9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年第17期
     在大会上,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院士论述了有关电针治疗精神疾病神经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电针引起中枢神经肽释放呈频率依赖性,不同频率的电针引起不同种类神经肽的释放。低频(2 Hz)电针引起脑啡肽、内啡肽、内吗啡肽及催产素等神经肽释放,高频(100 Hz)电针引起强啡肽、孤啡肽、胆囊收缩素及血管紧张素等神经肽的释放。因此,不同频率电针所产生的生理效应是不同的。

    各种神经肽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是协同,也可以是拮抗。例如,在脊髓水平,脑啡肽与强啡肽同时作用,使镇痛作用加强,而在脑内则相互拮抗。另一种拮抗形式是一种肽抑制了另一种肽的释放。例如,2 Hz电针首先引起脑啡肽等阿片肽的释放,后者转而抑制脊髓中P物质的释放;15 Hz电针的直接作用是增加血管紧张素释放,但由于它又能引起脑啡肽类物质释放,后者可强烈抑制血管紧张素释放,总的结果是使血管紧张素释放减少;15 Hz电针能引起阿片肽释放,作用于mu和kappa受体,转而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但若同时应用较大剂量纳洛酮阻断阿片受体,则15 Hz电针不再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

    神经肽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既往研究表明,抑郁患者脑脊液中P物质水平高于正常人,P物质受体拮抗剂对抑郁症有治疗作用。神经肽Y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高的神经肽之一,特别是边缘系统中含量很高,提示与情感调节有关,在针刺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减轻,血中神经肽Y含量下降。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活动增强,抗抑郁治疗有效的患者在治疗后HPA兴奋减弱。

    一些研究初步证实了针刺治疗精神疾病的临床效果。罗和春等发现电针与三环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在抗抑郁效果方面基本相同,但电针的抗焦虑作用与改善认知障碍的效果显著优于后者,副作用更小。Gakkangher等报告,针刺抗抑郁的疗效与一些已知抗抑郁药相同。Roschke等发现针刺可加强米安舍林的疗效。贾少微发现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治疗小儿孤独症有良好效果。电针合并氯丙嗪与氯丙嗪单用的疗效相同,但合用电针组疗效出现较早,氯丙嗪用量较少。

    中枢神经肽与精神疾病的关系,以及电针对精神疾病的治疗,都是新兴的领域,值得加以关注和深入研究。在未来十年中,预期将有重大进展。, 百拇医药(赵志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