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
http://www.100md.com
大医精诚
惊 风
例一 杨姓,女, 13岁。
壮热不退,神志昏乱,狂妄躁扰,手足掣搐,二脉数实,舌苔黄腻;便结五天,而矢气频仍,有汗而溲长。
辨证:阳明经腑实热。
治法:当急下存津。
方药:
川朴3克 生枳实6克 西锦纹9克 元明粉9克 紫雪丹3克(分二次化服)。
复诊:昨晚汗出较多,而神志依然昏迷,腑气仍未通行,小溲反不通畅,苔化舌绛,是实火逗留胃府,势已化燥。拟白虎汤以透邪热,紫雪丹以清解热毒。
生石膏60克 知母9克 生甘草3克 鲜竹叶五十片 鲜生地30克 花粉9克 陈粳米30克(包) 紫雪丹3克
, 百拇医药
(分二次化服)。
三诊:药后下宿矢半孟,小溲通而色赤,神识顿清,知饥索食,舌苔滋润,热和脉静,但余邪未靖,虑其死灰复燃,续进竹叶、白虎二剂。后经调理而愈。
(董水樵治验,董廷瑶介绍:董氏儿科经验简 介,《上海中医药杂志》 10:1, 1962)
例二 崔××,男,2岁。
发热12夭,高烧时抽风。发热前一周,大便每日3~4次,黄色稀薄,经治疗高热不退,突然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急诊入院。
检查:体温39.4℃,神志不清,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睛半露凝视,阵发抽搐,喉中痰声漉漉。脉沉滑,舌淡红,有散在红色颗粒,无苔。划跖试验阳性,腹壁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微浑,呈毛玻璃样,涂片发现结核杆菌,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 百拇医药
辨证:疫毒化火,肝风内扰。
治法:清热泄火,熄风醒神。
方药:
百部18克 夏枯草15克 鲜佩兰、功劳叶、重楼各12克 钩藤、黄连、连翘各9克 胆南星6克 天竺黄、僵蚕各4.5克 全蝎3克。送服安宫牛黄丸半丸。
二诊:前方连服2剂,身热稍退,抽搐缓解,喉中痰鸣不甚显著,呼吸好转,神志仍未完全清醒,体温38℃。深黄色粘液便,日行2~3次。脉滑数,是热邪有外达之机,肝风有潜熄之倾向。仍以清热熄风为主,而佐以醒神开窍。方药:
功劳叶15克 菖蒲、夏枯草、百部、丹皮各9克 山慈菇、黄连、阳南星各6克 全蝎3克 蜈蚣1条 犀角0.9
克 羚羊粉、朱砂、狼毒各0.6克 牛黄、雄黄各0.3克后六味同研,冲服。
, 百拇医药
三诊:前方连服3剂后,体温已降至37.5℃。有时抽搐发作,时间较前短暂。神志清醒,知饥思食,呼吸均匀,转侧自如。后又连服3剂,热仍未退尽,抽搐有时发作。脉稍数,滑象较软,是湿热尚未肃清,肝风有时内动,仍宜宣透湿热,解毒熄风。方药:
钩藤15克 连翘12克 功劳叶、百部各9克 胆南星、山慈菇、僵蚕各6克 全蝎3克 娱蚣1条 羚羊粉0.9克
琥珀、犀角、朱砂、狠毒各0.6克 牛黄、雄黄各0.3克(后七味同研,冲服)。
服4剂后,身热已退,体温接近正常,抽搐不作,大便正常,食欲不好,恶心欲呕,脉沉弦虚。后以养阴生津、健脾和胃之剂调理而愈。
(《邢锡波医案选》)
例三 任××,男,1岁8个月。1957年2月14日入院,16日会诊。
, http://www.100md.com
神识不清、颜面苍白,四周青紫,呼吸困难,晨起口角抖颤,两手抽搐,指纹沉滞发紫。经医院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前几日因饮食失调,即现发热,随时躁扰不宁。
辨证:积滞化热,气不宣泄,兼之气血不和,为风邪所中,故发而为惊。
治法:宜先导滞清热,以减风势。
方药:
连翘3克 黄芩3克 稻芽6克 枳壳3克 花粉6克 云苓6克 石斛3克 焦楂3克 益元散6克
二诊:热势未退,泄泻色青,惊动不安,两目直视,颜色苍白,止而再搐。此乃肝木乘脾而生虚风之证,宜予柔肝、滋水和血之剂而换危急。
生地6克 丹皮6克 枣皮6克 茯神6克 泽泻3克 淮药6克 白芍6克 当归6克 钩藤6克 薄荷叶3克
, 百拇医药
桑寄生6克 用伏龙肝煮水煎药。
三诊:服上药两剂,不再发搐,似已有回生之意,但仍痰满胸喉,面白喘急,神识未清,躁扰不宁,以滋水定风、祛痰逐滞为治:
白芍6克 生地6克 法夏6克 云苓6克 泽泻3克 丹皮6克 淮药6克 枣皮6克 石滚痰丸9克(分二次
用煎剂化开兑服)。
四诊。服药周时后,泻下稠痰风诞,咽喉已无壅塞不利之象,较前安静宁贴,虽仍喘咳,亦已大有转机。以清燥润肺,祛痰定喘为治。
云苓6克 花粉6克 麦冬6克 山栀皮6克 连翘6克 苦杏仁6克 石斛6克 川贝母4.5克 石滚痰丸9克(服法如前)。
五诊:神识更见清楚,已能安睡,因风邪痰气结实于肺胃之间,其势虽减,余焰未尽,致口舌溃破,影响吞咽,此乃病邪外透之象,已无大碍,本随证清下之法为治:
, 百拇医药
川贝母4.5克 花粉6克 栀壳6克 麦冬6克 云苓6克 法夏3克 广皮3克 化红6克 清宁丸6克(分三次兑药化开冲服)。鲜梨汁一杯(分次兑服)。
服前方两剂,诸证悉减,喘定风息,眠睡安稳,口疮亦已平复,吞咽无碍。中间饮食过度,微热不安,有瘥后食复之象,曾以栀豉汤投之而愈。继以调理脾胃之剂以善其后。从发病至康复,历时二十天。
(尚古愚等整理。王朴诚医案,《中医杂志》 6:406,1958)
例四 梅××,男,1岁。时当溽暑,起病寒热咳嗽吐乳。前医投发表、和解、消导等剂,症转日哺身热增高,手足抽搐,汗出口渴,喉中痰鸣,大便溏泻,小溲短赤,沉睡露睛,精神困乏。
诊视指纹红细直贯命关,舌质红且干。身虽汗泄不止而大便不实,口虽渴而唇不焦,身虽热而汗则冷。“夏月伏阴在内”,外现假热,内是虚寒,脾肾之阳俱虚。法应温养脾肾,合右归、异功二方加减图治。
, 百拇医药
熟地7克 萸肉、枸杞、归身、山药、潞党参、土炒於术、云苓、酒炒杭芍各3克 熟附片2克 上油桂1克 丹皮、陈皮、炙甘草各2克
复诊:热退汗收,沉睡乃醒,喉中痰鸣减少,虚阳敛摄。原方去丹皮、附片,加西砂仁1克。
三诊:痰嗽俱清,惟疲倦少气,吮乳觉累,脾元待复,治以甘温。按复诊方去熟地黄、山萸肉、当归、白芍、砂仁、油桂,加北黄芪(米炒)3克。
(《李聪甫医案》)
例五 速××,男,3月乳儿。
因发热一周,腹泻三天,于1959年3月27日入院。入院后经液体疗法,抗感染等治疗八天,病情改善不大。请中医会诊,证见:发热泄泻10余日,体温尤高,蛋花样便,日七、八次,呕吐不思乳食,咳逆,口唇干燥,精神疲惫,面色青滞。
, 百拇医药
辨证:儿体稚弱,伤寒久泻,脾阳衰微,化源欲绝而有慢脾风之象。
治法:助阳解表,温化寒湿。
方药:
附片15克 炮美6克 白术10克 桂枝6克 公丁香10粒 砂仁3克 茯苓10克 法半夏6克 全蝎1个 扁豆10克
复诊:发热较减,泄泻呕逆,呵欠无神,睡卧露睛,掐之不啼,面色无华,舌质淡红。阳虚阴盛,寒温不化,治以回阳救逆。处方:
附片15克 炮姜6克 公丁香10粒 白术10克 桂枝5克 茯苓10克 法半夏6克 全蝎1个 葱白2寸。
三诊:泄泻仍著,色绿褐,腹痛,烦躁不安,啼哭无涕泪,脾肾阳虚,阴寒极盛,宜大剂回阳救脱,通阳逐寒。方药:川附片24克 上肉桂1.5克 炮姜6克 茯苓12克 法半夏6克 细辛1.5克 葱白2寸 麦芽10克
, http://www.100md.com
药后泄泻较减,仍微发热,继以附子理中汤加桂枝,砂仁、半夏等回阳温中,健脾止泻,数剂后发热泄泻全止,康复出院。
(《廖 泉儿科医案》)
【评按】惊风为儿科四大证之一,以肢体频搐,意识不清为其主症。临床以外感风寒,风热等时邪,或肝盛,脾虚等为惊风的主要发病因素。其病理多有内蕴痰热,风痰窜络;或现邪陷心包、蒙蔽清窍之征。急惊多实证,以急性传染性热病最为常见;慢惊多虚证,多见于吐下后或久病患儿。当分析不同的病因、病理予以辨证治疗。
例一急惊而有阳明经腑实热,董氏先用大承气汤以急下存阴;次用白虎汤加味以透阳明热邪。前后均配合紧雪丹,功能清解热毒。经治后患者腑气通行,热势顿解,神志即清,胃气得苏。此案复诊宗法余师愚,余氏指出“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表肌解热;体沉而降,能泄其实热;热疫投之,无不获效”,诚属经验之谈。例二急惊,西医诊为结核性脑膜炎;中医辨证为湿热壅滞肠内,卫气不宣,外邪乘虚内降,内外风火交煽。由于因循失治,病邪入营并上犯心包,致使肝风内动,神志不清,反复抽搐,故以清热熄风、豁痰醒神为主要治法。此案在选方用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颇不同于传统常规治法。例三为痰热惊风(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兼有积滞化热。治当清热导滞;由于服药后患儿有虚风、肝木乘土见症,故复诊改用柔肝熄风、滋水和血之剂,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后又参入定风祛痰通滞、清燥润肺定喘及清下之法。立方既有层次,又具法度,在治法的灵动方面,给读者以启悟。
例四、例五原案均名“慢脾风”,按此病名出自《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实亦属慢惊范畴。《医宗金鉴》谓,“慢脾风一证,多缘吐泻既久,脾气大伤,以致土虚不能生金,金弱不能制木,肝木强盛,惟脾是克,故曰脾风 ”。例四亦属脾肾虚寒,真阳外越,临床表现为假实热,真虚寒,其中冷汗、便溏、唇凉、露晴和纹红是虚寒的实质反映。李氏右归、异功二方加减以温阳益肾、健中敛汗,调和营卫而诸症自平,后以甘温扶脾元而愈。案明方妥。例五为脾阳衰微(西医诊断为单纯性消化不良并脱水),法当助阳解表,温化寒湿。治疗的重点是通过温其中而回其阳。患儿临床虽见烦躁,实为阴躁,不可误为阴热。如辩证不细,误投寒凉将祸不旋踵。, http://www.100md.com
例一 杨姓,女, 13岁。
壮热不退,神志昏乱,狂妄躁扰,手足掣搐,二脉数实,舌苔黄腻;便结五天,而矢气频仍,有汗而溲长。
辨证:阳明经腑实热。
治法:当急下存津。
方药:
川朴3克 生枳实6克 西锦纹9克 元明粉9克 紫雪丹3克(分二次化服)。
复诊:昨晚汗出较多,而神志依然昏迷,腑气仍未通行,小溲反不通畅,苔化舌绛,是实火逗留胃府,势已化燥。拟白虎汤以透邪热,紫雪丹以清解热毒。
生石膏60克 知母9克 生甘草3克 鲜竹叶五十片 鲜生地30克 花粉9克 陈粳米30克(包) 紫雪丹3克
, 百拇医药
(分二次化服)。
三诊:药后下宿矢半孟,小溲通而色赤,神识顿清,知饥索食,舌苔滋润,热和脉静,但余邪未靖,虑其死灰复燃,续进竹叶、白虎二剂。后经调理而愈。
(董水樵治验,董廷瑶介绍:董氏儿科经验简 介,《上海中医药杂志》 10:1, 1962)
例二 崔××,男,2岁。
发热12夭,高烧时抽风。发热前一周,大便每日3~4次,黄色稀薄,经治疗高热不退,突然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急诊入院。
检查:体温39.4℃,神志不清,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睛半露凝视,阵发抽搐,喉中痰声漉漉。脉沉滑,舌淡红,有散在红色颗粒,无苔。划跖试验阳性,腹壁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微浑,呈毛玻璃样,涂片发现结核杆菌,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 百拇医药
辨证:疫毒化火,肝风内扰。
治法:清热泄火,熄风醒神。
方药:
百部18克 夏枯草15克 鲜佩兰、功劳叶、重楼各12克 钩藤、黄连、连翘各9克 胆南星6克 天竺黄、僵蚕各4.5克 全蝎3克。送服安宫牛黄丸半丸。
二诊:前方连服2剂,身热稍退,抽搐缓解,喉中痰鸣不甚显著,呼吸好转,神志仍未完全清醒,体温38℃。深黄色粘液便,日行2~3次。脉滑数,是热邪有外达之机,肝风有潜熄之倾向。仍以清热熄风为主,而佐以醒神开窍。方药:
功劳叶15克 菖蒲、夏枯草、百部、丹皮各9克 山慈菇、黄连、阳南星各6克 全蝎3克 蜈蚣1条 犀角0.9
克 羚羊粉、朱砂、狼毒各0.6克 牛黄、雄黄各0.3克后六味同研,冲服。
, 百拇医药
三诊:前方连服3剂后,体温已降至37.5℃。有时抽搐发作,时间较前短暂。神志清醒,知饥思食,呼吸均匀,转侧自如。后又连服3剂,热仍未退尽,抽搐有时发作。脉稍数,滑象较软,是湿热尚未肃清,肝风有时内动,仍宜宣透湿热,解毒熄风。方药:
钩藤15克 连翘12克 功劳叶、百部各9克 胆南星、山慈菇、僵蚕各6克 全蝎3克 娱蚣1条 羚羊粉0.9克
琥珀、犀角、朱砂、狠毒各0.6克 牛黄、雄黄各0.3克(后七味同研,冲服)。
服4剂后,身热已退,体温接近正常,抽搐不作,大便正常,食欲不好,恶心欲呕,脉沉弦虚。后以养阴生津、健脾和胃之剂调理而愈。
(《邢锡波医案选》)
例三 任××,男,1岁8个月。1957年2月14日入院,16日会诊。
, http://www.100md.com
神识不清、颜面苍白,四周青紫,呼吸困难,晨起口角抖颤,两手抽搐,指纹沉滞发紫。经医院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前几日因饮食失调,即现发热,随时躁扰不宁。
辨证:积滞化热,气不宣泄,兼之气血不和,为风邪所中,故发而为惊。
治法:宜先导滞清热,以减风势。
方药:
连翘3克 黄芩3克 稻芽6克 枳壳3克 花粉6克 云苓6克 石斛3克 焦楂3克 益元散6克
二诊:热势未退,泄泻色青,惊动不安,两目直视,颜色苍白,止而再搐。此乃肝木乘脾而生虚风之证,宜予柔肝、滋水和血之剂而换危急。
生地6克 丹皮6克 枣皮6克 茯神6克 泽泻3克 淮药6克 白芍6克 当归6克 钩藤6克 薄荷叶3克
, 百拇医药
桑寄生6克 用伏龙肝煮水煎药。
三诊:服上药两剂,不再发搐,似已有回生之意,但仍痰满胸喉,面白喘急,神识未清,躁扰不宁,以滋水定风、祛痰逐滞为治:
白芍6克 生地6克 法夏6克 云苓6克 泽泻3克 丹皮6克 淮药6克 枣皮6克 石滚痰丸9克(分二次
用煎剂化开兑服)。
四诊。服药周时后,泻下稠痰风诞,咽喉已无壅塞不利之象,较前安静宁贴,虽仍喘咳,亦已大有转机。以清燥润肺,祛痰定喘为治。
云苓6克 花粉6克 麦冬6克 山栀皮6克 连翘6克 苦杏仁6克 石斛6克 川贝母4.5克 石滚痰丸9克(服法如前)。
五诊:神识更见清楚,已能安睡,因风邪痰气结实于肺胃之间,其势虽减,余焰未尽,致口舌溃破,影响吞咽,此乃病邪外透之象,已无大碍,本随证清下之法为治:
, 百拇医药
川贝母4.5克 花粉6克 栀壳6克 麦冬6克 云苓6克 法夏3克 广皮3克 化红6克 清宁丸6克(分三次兑药化开冲服)。鲜梨汁一杯(分次兑服)。
服前方两剂,诸证悉减,喘定风息,眠睡安稳,口疮亦已平复,吞咽无碍。中间饮食过度,微热不安,有瘥后食复之象,曾以栀豉汤投之而愈。继以调理脾胃之剂以善其后。从发病至康复,历时二十天。
(尚古愚等整理。王朴诚医案,《中医杂志》 6:406,1958)
例四 梅××,男,1岁。时当溽暑,起病寒热咳嗽吐乳。前医投发表、和解、消导等剂,症转日哺身热增高,手足抽搐,汗出口渴,喉中痰鸣,大便溏泻,小溲短赤,沉睡露睛,精神困乏。
诊视指纹红细直贯命关,舌质红且干。身虽汗泄不止而大便不实,口虽渴而唇不焦,身虽热而汗则冷。“夏月伏阴在内”,外现假热,内是虚寒,脾肾之阳俱虚。法应温养脾肾,合右归、异功二方加减图治。
, 百拇医药
熟地7克 萸肉、枸杞、归身、山药、潞党参、土炒於术、云苓、酒炒杭芍各3克 熟附片2克 上油桂1克 丹皮、陈皮、炙甘草各2克
复诊:热退汗收,沉睡乃醒,喉中痰鸣减少,虚阳敛摄。原方去丹皮、附片,加西砂仁1克。
三诊:痰嗽俱清,惟疲倦少气,吮乳觉累,脾元待复,治以甘温。按复诊方去熟地黄、山萸肉、当归、白芍、砂仁、油桂,加北黄芪(米炒)3克。
(《李聪甫医案》)
例五 速××,男,3月乳儿。
因发热一周,腹泻三天,于1959年3月27日入院。入院后经液体疗法,抗感染等治疗八天,病情改善不大。请中医会诊,证见:发热泄泻10余日,体温尤高,蛋花样便,日七、八次,呕吐不思乳食,咳逆,口唇干燥,精神疲惫,面色青滞。
, 百拇医药
辨证:儿体稚弱,伤寒久泻,脾阳衰微,化源欲绝而有慢脾风之象。
治法:助阳解表,温化寒湿。
方药:
附片15克 炮美6克 白术10克 桂枝6克 公丁香10粒 砂仁3克 茯苓10克 法半夏6克 全蝎1个 扁豆10克
复诊:发热较减,泄泻呕逆,呵欠无神,睡卧露睛,掐之不啼,面色无华,舌质淡红。阳虚阴盛,寒温不化,治以回阳救逆。处方:
附片15克 炮姜6克 公丁香10粒 白术10克 桂枝5克 茯苓10克 法半夏6克 全蝎1个 葱白2寸。
三诊:泄泻仍著,色绿褐,腹痛,烦躁不安,啼哭无涕泪,脾肾阳虚,阴寒极盛,宜大剂回阳救脱,通阳逐寒。方药:川附片24克 上肉桂1.5克 炮姜6克 茯苓12克 法半夏6克 细辛1.5克 葱白2寸 麦芽10克
, http://www.100md.com
药后泄泻较减,仍微发热,继以附子理中汤加桂枝,砂仁、半夏等回阳温中,健脾止泻,数剂后发热泄泻全止,康复出院。
(《廖 泉儿科医案》)
【评按】惊风为儿科四大证之一,以肢体频搐,意识不清为其主症。临床以外感风寒,风热等时邪,或肝盛,脾虚等为惊风的主要发病因素。其病理多有内蕴痰热,风痰窜络;或现邪陷心包、蒙蔽清窍之征。急惊多实证,以急性传染性热病最为常见;慢惊多虚证,多见于吐下后或久病患儿。当分析不同的病因、病理予以辨证治疗。
例一急惊而有阳明经腑实热,董氏先用大承气汤以急下存阴;次用白虎汤加味以透阳明热邪。前后均配合紧雪丹,功能清解热毒。经治后患者腑气通行,热势顿解,神志即清,胃气得苏。此案复诊宗法余师愚,余氏指出“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表肌解热;体沉而降,能泄其实热;热疫投之,无不获效”,诚属经验之谈。例二急惊,西医诊为结核性脑膜炎;中医辨证为湿热壅滞肠内,卫气不宣,外邪乘虚内降,内外风火交煽。由于因循失治,病邪入营并上犯心包,致使肝风内动,神志不清,反复抽搐,故以清热熄风、豁痰醒神为主要治法。此案在选方用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颇不同于传统常规治法。例三为痰热惊风(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兼有积滞化热。治当清热导滞;由于服药后患儿有虚风、肝木乘土见症,故复诊改用柔肝熄风、滋水和血之剂,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后又参入定风祛痰通滞、清燥润肺定喘及清下之法。立方既有层次,又具法度,在治法的灵动方面,给读者以启悟。
例四、例五原案均名“慢脾风”,按此病名出自《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实亦属慢惊范畴。《医宗金鉴》谓,“慢脾风一证,多缘吐泻既久,脾气大伤,以致土虚不能生金,金弱不能制木,肝木强盛,惟脾是克,故曰脾风 ”。例四亦属脾肾虚寒,真阳外越,临床表现为假实热,真虚寒,其中冷汗、便溏、唇凉、露晴和纹红是虚寒的实质反映。李氏右归、异功二方加减以温阳益肾、健中敛汗,调和营卫而诸症自平,后以甘温扶脾元而愈。案明方妥。例五为脾阳衰微(西医诊断为单纯性消化不良并脱水),法当助阳解表,温化寒湿。治疗的重点是通过温其中而回其阳。患儿临床虽见烦躁,实为阴躁,不可误为阴热。如辩证不细,误投寒凉将祸不旋踵。,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