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http://www.100md.com
大医精诚
疟 疾
例一 王,男,30岁,8月。
痰湿内伏,枢机不和,疟发间日而来,先寒后热,头痛胸满欲呕,腹笥作胀,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以清脾饮加味。
制厚朴4.5克 煨草果4.5克 制茅术4.5克 柴胡4.5克 炒黄芩6克 姜半夏7.5克 威灵仙9克 白蒺藜
9克 小青皮4.5克 茯苓12克 乌药9克 生姜3片 竹茹9克
二诊:前方服后,疟发已轻,呕止,头痛、胸闷、腹胀俱瘥,苔腻转薄,脉仍弦滑。再宗原法。
柴胡 2.4克 黄苓4.5克 茯苓12克 制川朴 2.4克 小青皮4.5克 白蒺藜9克 姜半夏7.5克 生谷芽9克 威灵仙9克 煨草果2.4克 制茅术4.5克 台乌药6克
, http://www.100md.com
(《叶熙春医案》)
例二 徐×× ,女, 34岁。
每当天明即壮热汗出,烦躁不安,气粗,渴喜冷饮,午后渐退,烧退后精神萎靡,历时月余不已,屡治无效,发烧时肌肤灼热,面赤唇红,脉洪数,两尺微弱,舌质红绛,苔薄黄少津。据其脉证是为“ 癉疟”。治宜甘寒生津,救阴清热。
生石膏15克 麦冬9克 沙参15克 生地15克 鲜蔗汁一杯 连翘9克 天花粉9克 五味子3克 鲜京竹叶
20片
服三剂后烧退汗止,渴饮全解,二便正常,脉息和缓,舌红润,以归芍六味汤益血养阴以善其后。方药如下:
生地15克 淮山药15克 山茱萸6克 茯苓9克粉 丹皮9克 泽泻9克 当归15克 杭芍15克
, 百拇医药
(《李继昌医案》)
例三 詹×× ,男, 31岁。
患牡疟20余日,每日午后即作,寒战发抖,头痛体困,虽时值三伏,仍寒战 卧,棉被毛毯加身亦不足以御其寒,冷汗自出,厌食胸闷,恶心欲吐,四肢厥冷,面青白,舌淡微青,苔白腻,六脉沉细,两尺尤弱。方药;
黑天雄120克(开水先煎透) 炮姜30克 炙草9克 厚朴9克 烧草果1个(去壳) 苍术15克 炒常山6克 草蔻6克 浮小麦15克 大枣5个(酒烧)
复诊:上方服2剂后,诸症悉解,惟病久正气大虚,以辛温助阳,健脾补气之品调理善后。方药如下:
黑天雄45克(开水先煎透) 潞党参15克 白术15克 炮美15克 法半夏9克 烧乌梅1个 陈皮9克 炙草9克 茯苓9克 烧草果1个(去壳) 大枣5个(酒烧)
, http://www.100md.com
(《李继昌医案》)
例四 黄××,男,19岁。
曾患阂疟,左胁下疼痛有痞块,日渐增大如拳,轻按漉漉有声,将有年余,小溲黄,近且茎痛。
诊视左关弦结,右较软弱,舌苔灰白。此由寒湿凝紧,气血留滞于胸胁。“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两胁痛引小腹。”如因疟疾而起,其邪结为癥瘕,名曰“疟母”。肝病及脾,脾脏肿大,左右相移,治脾即所以治肝。法当消积化痞,疏肝软脾。
制鳖甲15克 云茯苓10克 酒白芍10克 金铃子(醋炒)10克 生牡蛎10克 制香附7克 山楂炭7克 延胡索(醋炒)7克 醋青皮5克 广木香3克 北柴胡3克 油安桂1克 甘草梢2克
复诊;胁痛减轻,小溲仍黄,茎痛,太便溏薄,积块顽硬。原方去牡蛎、楂炭,加酒炒黄芩、左金丸(分吞服)助脾以制肝。
, 百拇医药
三诊;硬块软缩,胁痛可任轻按,小溲时茎痛亦减轻,睡眠后,腹内积气转动不宁,此肝气散漫不收,脾机受制之故。按复诊方改金铃子7克,去黄芩、甘草梢,加当归身10克、山萸肉5克。
续服多剂,块痛消失。
(《李聪甫医案》)
【评按】 疟疾多因感受疟邪所致。是一种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点的病证,大多休作有时。早在《内经》中已有专论阐述。由于兼感病邪的不同和患者体质的差异,以致阴阳有所偏盛,故临床有一日一发、二日一发,或三日一发等不同证型。其热多寒少者称为温疟;但热不赛者称为癉疟,寒多或但寒不热者称为牡疟;反复发作胁下有结块者称为疟母。例一为正疟,间日而发,证属痰湿久蕴,脾为所困,少阳枢机不和,故用清脾饮加减,蠲化痰湿,和解枢机。方中乌药、威灵仙为叶氏经验用药,用于正疟尤宜。例二为
癉疟,但热不寒为其临床特点,患者素有伏热,津气已伤,腠理空疏,邪热伏于肤内分肉之间,热为阳邪,而平旦至日中又为阳中之阳,两阳相合,故发作有时,阳气盛则但热不寒,热炽津伤。故用甘寒生津,救阴清热之剂,以折其热,继以归芍六味汤养血益阴善其后。例三为牡疟,但寒不热,四肢厥冷。患者阳气素虚,脾为阴邪所困,寒流邪久伏少阴,加之饮冷贪凉更伤其阳,阴霾益盛,宗仲景四逆汤加味,使之阳长阴消,伏邪外透。例四为疟母。证由寒湿凝聚,气血留滞胸胁所致。治以消积化痞疏肝软脾之剂。乃遵《内经》“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之理,故久疟体虚,一般不用峻剂,以免伤耗气血。, http://www.100md.com
例一 王,男,30岁,8月。
痰湿内伏,枢机不和,疟发间日而来,先寒后热,头痛胸满欲呕,腹笥作胀,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以清脾饮加味。
制厚朴4.5克 煨草果4.5克 制茅术4.5克 柴胡4.5克 炒黄芩6克 姜半夏7.5克 威灵仙9克 白蒺藜
9克 小青皮4.5克 茯苓12克 乌药9克 生姜3片 竹茹9克
二诊:前方服后,疟发已轻,呕止,头痛、胸闷、腹胀俱瘥,苔腻转薄,脉仍弦滑。再宗原法。
柴胡 2.4克 黄苓4.5克 茯苓12克 制川朴 2.4克 小青皮4.5克 白蒺藜9克 姜半夏7.5克 生谷芽9克 威灵仙9克 煨草果2.4克 制茅术4.5克 台乌药6克
, http://www.100md.com
(《叶熙春医案》)
例二 徐×× ,女, 34岁。
每当天明即壮热汗出,烦躁不安,气粗,渴喜冷饮,午后渐退,烧退后精神萎靡,历时月余不已,屡治无效,发烧时肌肤灼热,面赤唇红,脉洪数,两尺微弱,舌质红绛,苔薄黄少津。据其脉证是为“ 癉疟”。治宜甘寒生津,救阴清热。
生石膏15克 麦冬9克 沙参15克 生地15克 鲜蔗汁一杯 连翘9克 天花粉9克 五味子3克 鲜京竹叶
20片
服三剂后烧退汗止,渴饮全解,二便正常,脉息和缓,舌红润,以归芍六味汤益血养阴以善其后。方药如下:
生地15克 淮山药15克 山茱萸6克 茯苓9克粉 丹皮9克 泽泻9克 当归15克 杭芍15克
, 百拇医药
(《李继昌医案》)
例三 詹×× ,男, 31岁。
患牡疟20余日,每日午后即作,寒战发抖,头痛体困,虽时值三伏,仍寒战 卧,棉被毛毯加身亦不足以御其寒,冷汗自出,厌食胸闷,恶心欲吐,四肢厥冷,面青白,舌淡微青,苔白腻,六脉沉细,两尺尤弱。方药;
黑天雄120克(开水先煎透) 炮姜30克 炙草9克 厚朴9克 烧草果1个(去壳) 苍术15克 炒常山6克 草蔻6克 浮小麦15克 大枣5个(酒烧)
复诊:上方服2剂后,诸症悉解,惟病久正气大虚,以辛温助阳,健脾补气之品调理善后。方药如下:
黑天雄45克(开水先煎透) 潞党参15克 白术15克 炮美15克 法半夏9克 烧乌梅1个 陈皮9克 炙草9克 茯苓9克 烧草果1个(去壳) 大枣5个(酒烧)
, http://www.100md.com
(《李继昌医案》)
例四 黄××,男,19岁。
曾患阂疟,左胁下疼痛有痞块,日渐增大如拳,轻按漉漉有声,将有年余,小溲黄,近且茎痛。
诊视左关弦结,右较软弱,舌苔灰白。此由寒湿凝紧,气血留滞于胸胁。“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两胁痛引小腹。”如因疟疾而起,其邪结为癥瘕,名曰“疟母”。肝病及脾,脾脏肿大,左右相移,治脾即所以治肝。法当消积化痞,疏肝软脾。
制鳖甲15克 云茯苓10克 酒白芍10克 金铃子(醋炒)10克 生牡蛎10克 制香附7克 山楂炭7克 延胡索(醋炒)7克 醋青皮5克 广木香3克 北柴胡3克 油安桂1克 甘草梢2克
复诊;胁痛减轻,小溲仍黄,茎痛,太便溏薄,积块顽硬。原方去牡蛎、楂炭,加酒炒黄芩、左金丸(分吞服)助脾以制肝。
, 百拇医药
三诊;硬块软缩,胁痛可任轻按,小溲时茎痛亦减轻,睡眠后,腹内积气转动不宁,此肝气散漫不收,脾机受制之故。按复诊方改金铃子7克,去黄芩、甘草梢,加当归身10克、山萸肉5克。
续服多剂,块痛消失。
(《李聪甫医案》)
【评按】 疟疾多因感受疟邪所致。是一种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点的病证,大多休作有时。早在《内经》中已有专论阐述。由于兼感病邪的不同和患者体质的差异,以致阴阳有所偏盛,故临床有一日一发、二日一发,或三日一发等不同证型。其热多寒少者称为温疟;但热不赛者称为癉疟,寒多或但寒不热者称为牡疟;反复发作胁下有结块者称为疟母。例一为正疟,间日而发,证属痰湿久蕴,脾为所困,少阳枢机不和,故用清脾饮加减,蠲化痰湿,和解枢机。方中乌药、威灵仙为叶氏经验用药,用于正疟尤宜。例二为
癉疟,但热不寒为其临床特点,患者素有伏热,津气已伤,腠理空疏,邪热伏于肤内分肉之间,热为阳邪,而平旦至日中又为阳中之阳,两阳相合,故发作有时,阳气盛则但热不寒,热炽津伤。故用甘寒生津,救阴清热之剂,以折其热,继以归芍六味汤养血益阴善其后。例三为牡疟,但寒不热,四肢厥冷。患者阳气素虚,脾为阴邪所困,寒流邪久伏少阴,加之饮冷贪凉更伤其阳,阴霾益盛,宗仲景四逆汤加味,使之阳长阴消,伏邪外透。例四为疟母。证由寒湿凝聚,气血留滞胸胁所致。治以消积化痞疏肝软脾之剂。乃遵《内经》“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之理,故久疟体虚,一般不用峻剂,以免伤耗气血。,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