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学2
编号:10412294
痞满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学2》
     一、概述

    1.概念

    痞满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以心下(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又称胃痞。

    2.历史沿革

    《内经》中有痞、满、痞满、痞塞等的论述。

    《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祥,如“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提出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其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

    脾胃论的创使人李东垣大倡脾胃内伤之说,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阐发甚详。

, http://www.100md.com     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细:“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考,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对痞满的辨证提出了纲领。

    3.范围

    胃脘部痞闷不舒是消化系统病症常见症状,西医学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前期病变等疾病,当出现上腹部痞闷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表邪入里 外邪侵袭肌表,失治误治,如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心下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
, 百拇医药
    2.食滞中阻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食积内停,阻滞胃脘,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故痞塞不通,发生痞满。

    3.痰湿阻滞 脾胃失健,聚湿生痰,阻滞中焦,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而成痞满。

    4.七情失和 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或肝郁气滞,横逆犯脾,气机郁滞,或久病由气及血,瘀血内停,而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成痞满。

    5,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失常,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升降失常,而生痞满。

    (二)病机

    1.基本病机

    本病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
, http://www.100md.com
    2.病位

    胃痞病位在胃脘,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也与肝有关。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或为病邪所阻,或为脾胃之虚,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畅而发生胃痞。可见胃痞的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脾胃,当然,除脾胃之外,中焦气机之调畅,尚赖肝气之条达,若肝气郁结,最易克脾犯胃而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发生胃脘痞满。

    3.病理性质

    胃痞的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气机阻滞与痰湿阻滞;虚即脾胃虚弱,中虚不运。

    4.病机转化

    ⑴虚实转化 实邪所以内阻,多与中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反之,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两者常常互为因果,如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既可停湿生饮,又可食滞内停;而实邪内阻,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终致虚实夹杂。
, 百拇医药
    ⑵各种病邪之间的转化 诸病邪之间亦可互相影响,使实者愈实,虚者愈虚,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候。

    三、诊 断

    1.胃痞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

    3.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失调等诱因有关。

    4.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纤维胃镜检查、胃粘膜活检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5.需除外胃癌,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痞满症状。

    四、鉴别诊断

    1.胃痛 与胃痞病位均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胃痞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为主;胀甚者属胃病,满剧者属胃痞;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胃痞者则压之不痛;胃痛起病可急,胃痞发病较缓。然而临床上有时胃痛与痞满可同时出现,或在胃病的某一阶段表现程度不同,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辨证依据。
, http://www.100md.com
    2.鼓胀 与胃痞同为腹部病证,且均有胀满之苦,但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皮色苍黄,青筋暴露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在大腹,与肝脾肾有关,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或如囊裹水,胃痞按之柔软。

    3.胸痹心痛 痞满常兼有胸膈不适,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胸痹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息,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而胃痞则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职所致,以胃脘满闷为主症,当然,老年人突然出现胃脘痞满,应警惕真心痛的发生,而胃痞出现胸膈痞塞,满闷不舒则属兼症。

    4.胃癌 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可表现为胃痛,痞满,但触之有形,X线及胃镜检查可见相关病变。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有邪无邪 痞满有虚实之异,有邪者为实,无邪者为虚,因此首当辨别邪之有无。如伤寒表邪末解,邪气内陷,阻遏中焦所成之痞;食饮无度,积谷难消,阻滞胃脘所成之痞;情志不遂,气机郁滞,升降失调而成之痞皆属有邪。若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所成之痞,则属虚证。
, http://www.100md.com
    2.辨虚实寒热 痞满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者为虚;痞满能食,大便闭结者为实。痞满时减,喜揉喜按者为虚;痞满不减,按之满甚者为实。痞满急迫,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为热;痞满绵绵,得热则舒,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属寒。

    (二)治疗原则

    总以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治疗时宜标本兼顾,实者泻之,分别采用泻热,消食,化痰,理气等法;虚则补之,采用温补脾胃之法。

    注意:⑴由于本病证常为虚实夹杂之候,所以治疗时常补消并用。

    ⑵本病以中焦气机阻滞为本,所以在审因论治的同时,辅以理气通导之剂,实属必要,但不可过用香燥,以免耗伤津液,对于虚证,尤当慎重。

    (三)分证论治

    1.实痞
, http://www.100md.com
    (1)邪热内陷

    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中大黄泻热和胃开结,黄连清泻胃火,使邪热得除,痞气自消。

    加减:①可酌加枳实、厚朴、木香、白术等以助行气消痞之力。

    ②寒热错杂者,可用半夏泻心汤类。

    ③湿热内盛者,可用连朴饮(菖蒲、半夏、栀子、豆豉、芦根)。

    还可选用小陷胸汤。
, http://www.100md.com
    (2)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方药:保和丸。

    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行气开结,获苓健脾利湿,共奏食滞消、胃气和、痞满除之效。

    加减:①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者,可加枳实、厚朴;

    ②若食枳化热,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槟榔;化热而兼有气滞、湿阻、燥屎内结者,可用木香槟榔丸《中成药》(青陈皮、枳壳、香附、黄连、黄柏、三棱、莪术、硝黄、牵牛)。也可选用《类证治裁》木香槟榔丸(白术、枳实、陈皮、香附)。
, 百拇医药
    ③若食积脾虚,大便溏薄者,可加白术、黄芪。

    尚可选用大安丸、平胃散、枳术九、枳实导滞丸等方辨证施用。

    (3)痰湿内阻

    症状: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咳嗽痰多,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方药:平陈汤。

    方中苍术、半夏燥湿化痰,厚朴、陈皮宽中理气,获荟、甘草健脾和胃,共奏湿除痰化,气顺痞开之功。

    加减:①可加前胡、桔梗、枳实以助化痰理气。
, http://www.100md.com
    ②若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逆不降,而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用旋覆代赭汤益气和胃,降气化痰。

    ③痰湿久郁化热,见口苦、苔黄者,可用黄连温胆汤。

    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甘遂半夏汤、三仁汤等。

    (4)肝郁气滞

    症状: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暖气,大便不畅,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药:越鞠九。

    方中香附、川芎疏肝理气,活血解郁;苍术、神曲操湿健脾,消食除痞;栀子泻火解郁。本方主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
, http://www.100md.com
    加减:①常加枳术丸、陈皮以加强理气消痞。

    ②若气郁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柴胡、郁金、枳壳、厚朴、砂仁。

    ③嗳气、呕吐明显者,加苏叶、生姜、半夏。

    ④纳少者,加神曲、砂仁。

    ⑤若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合左金九,或加栀子、龙胆草、黄芩等。

    ⑥血瘀者,加丹参、莪术。

    尚可选用四磨饮、化肝煎、柴胡疏肝散等。

    董建华治疗本型用理气通降方(香附、苏梗、香橼、佛手、陈皮、枳壳、大腹皮)。

    2.虚痞
, 百拇医药
    (1)脾胃虚弱

    症状: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不知饥,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药:补中益气汤。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气,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当归、陈皮理气化滞,使脾气得复,阳气得升,气机得顺,虚痞自除。常加枳实以加强理气消痞。

    加减:①如脾阳不振,手足不温者,可加附子、干姜。

    若气虚失运,满闷较重者,可加木香、枳壳、厚朴以助脾运。或用四磨汤。

    湿浊较甚者,改用参苓白术散加藿香、佩兰。
, 百拇医药
    血瘀者,加丹参、红花、莪术等。

    若属表邪内陷,与食、水、痰相合,出现虚实夹杂证候,心下痞满,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补泻并用。

    若中虚较甚,可用甘草泻心汤。

    若水热互结,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

    还可选用理中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等。

    五、转归预后

    胃痞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痊愈。但胃痞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应长期坚持治疗。

    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慢性进展,发展为积聚。
, 百拇医药
    六、预防与调摄

    1.饮食宜清淡,勿暴饮暴食,贪凉饮冷。

    2.力戒烟洒,以免损伤脾胃。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气机郁滞。

    4.积极治疗胃痛等疾病。

    七、结 语

    痞满以心下痞塞,满闷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外无胀大之形为临床特点,病位在胃腕,病因有热、食、湿、痰、气、虚等。病机有虚实之异,且常虚实夹杂。病变脏腑在脾胃,以中焦脾胃气机不利,升降失和为基本病机。治法以调理脾胃,理气消痞为本,应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八、文献摘要
, 百拇医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原气上行,lo…·心胃生寒,胸脱不利,心痛痞满。”

    《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晦气不除者,旋覆代耪汤主之”;“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诸病源候论·否噎病》:“夫八否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而风邪外入,与卫气相博,血气堕塞不通而成否也。否者,塞也。盲腑脏否塞不宣通也。由忧惠气枳,或坠堕内损所致。其病,腹内气结胀满,时时壮热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否。”

    《医学正传·痞满》:“故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放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利气之药导之,则痞尤甚。痞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皆非其治也。”

    《证治汇补·痞满》:“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为思。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二陈、越鞠、苹连之类;久之固中气,参、术、荟、草之类,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清火,郁则兼化。若妄用克伐,祸不旋瞳。又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疏导。”

    《类证治裁·痞满》:“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热郁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泻,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杂病痞满,亦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