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学2
编号:10412277
肺痨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学2》
     一、概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内虚,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痨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肺结核,是肺病证中的常见病,据1985年全国性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本病患病率为550/10万,平均死亡率在30/10万左右。中医治疗肺痨着眼于从整体上辨证论治,针对患者不同体质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与之相应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多结合抗痨西药治疗,可以收到标本兼顾,恢复健康的效果。

    中医学对肺痨的认识历史悠久,且逐渐深化。《内经》、《难经》、《金匮要赂》等医籍无肺痨病名,大多归于“虚损”、“虚劳”一类病证之中。晋代《肘后备急方》进一步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指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并创立“尸注”、“鬼注”之名。唐代《备急干金要方》明确了肺痨病因、病位的认识,提出“劳热生虫在肺”,并把“尸疰”列入肺脏病篇,确认病位在肺。〈〈外台秘要〉则对本病的症状表现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由于本病发热如从骨髓蒸发而出,宋以前诸医书称本病为“骨蒸”,又由于本病为痨虫伏藏于内脏,接连染易,故复称之为“伏连”。此外,尚有“急劳”、“”等多种名目。直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济生方》亦用“痨瘵”之名以统诸称,并列“痨瘵”专篇,认识到本病具有“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的特殊性,并指出“五劳六极,非骨蒸、传尸之比,多由不能卫生,始于过用”所致,从发病学上把痨瘵与一般的虚劳病证划分了界限。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丹溪心法·痨瘵》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医学入门·痨瘵》指出:“潮、汗、咳嗽、见血、或遗精、便浊、或泄泻,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6个主症。《医学正传·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迄今仍然对肺痨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http://www.100md.com
    本篇所论述的肺痨,与西医学中的肺结核病相类同。若以广义的痨瘵而言,还包括某些肺外结核在内。当这些疾病出现肺痨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感染痨虫,一为正气虚弱。痨虫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可以相互为因。痨虫传染是发病不可缺少的外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是痨虫入侵和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

    1.感染痨虫 早在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认识到本病属于慢性传染性消耗性

    疾病,提到此病“积年累月,渐就顿滞,乃致于死”,而且其传染力很强,甚至“可以灭门”。古人所称的痨虫即今日所见的结核杆茵。痨虫传染是形成本病的唯一因素,因直接接触本病患者,痨虫侵入人体而发病。如问病吊丧,看护病人,骨肉亲属与患者朝夕相处,都是导致感染的条件。这种感性认识,已为近百年来的发现所证实。
, 百拇医药
    2.正气虚弱

    (1)禀赋不足:先天素质不强,小儿发育不良,“痨虫”乘虚入侵致病。

    (2)后天失调:如酒色过度,耗伤精血;或情志不遂,忧思过度,或劳倦伤脾,而导致正气虚弱,痨虫入侵而发病。

    (3)病后失养:如麻疹、哮喘等病后或外感咳嗽延久不愈,以及产后失于调养等,皆易致痨虫入侵。

    (4)营养不良:由于生活贫困,饮食营养不足i终致体虚而感痨虫。

    上述原因,均可导致气血不足,正气虚弱,成为痨虫入侵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痨虫感染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可以互为因果。痨虫是发病的原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正气旺盛,感染后不一定发病,正气不足,则感染后易于致病。同时,病情的轻重与内在正气的强弱也有重要关系。另一方面,外因感染既是耗伤人体气血的直接原因,同时又是反映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区别于它病的特殊因素。
, http://www.100md.com
    本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肺。由于痨虫从口鼻吸入,直接侵蚀肺脏,可出现干咳、咯血等肺系症状。由于脏腑之间关系密切,肺病日久可以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器,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员为密切。

    脾为肺之母,肺痨日久,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可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症,其甚者可致肺、脾、肾三脏同病。

    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则可见肺肾两虚,伴见骨蒸、潮热、男子失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则见性情急躁,善怒,胁痛;肺肾阴虚,心火上炎还可伴有虚烦不寐,盗汗等症,如肺虚治节失司,血脉运行不畅,病及于心,可见喘、悸、肿、紫绀等症。

    本病病理性质的重点,以阴虚火旺为主,井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喜润恶燥,痨虫蚀肺,肺体受损,首耗肺阴,而见阴虚肺燥之候。故朱丹溪概括痨瘵的病理为“主乎阴虚”。由于病情有轻重,病变发展阶段有不同,故病理转化演变不一。一般来说,初起病变在肺,肺体受损,肺阴亏耗,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可导致阴虚火旺,如阴伤及气,甚则阴损及阳,则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 百拇医药
    三、诊断

    1.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

    2.有与肺痨患者密切接触史。

    3.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哆音。

    4.痰涂片或培养结核茵多呈阳性。

    5.x线摄片可见肺部结核病灶。

    6.血沉增快、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

    1.虚劳 肺痨与虚劳的主要区别在于肺痨为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变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持点,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病程较长,病势缠绵,一般不传染,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虚损症状,主病在脾肾,是多种慢性虚损证候的总称。
, http://www.100md.com
    2.肺痿 肺痨与肺痿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多种肺部慢性疾患后期的转归,如肺痈、肺痨、咳嗽日久等,若导致肺叶瘦弱不用,俱可成痿。故肺痨晚期,如出现干咳、咯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瘦痿。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理属性 区别阴虚、阴虚火旺、气虚的不同,掌握肺与脾、肾的关系。临床总以肺阴亏损为多见,如进一步演变发展,则表现为阴虚火旺,或气阴耗伤,甚至阴阳两虚。

    2.辨主症 临床应根据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的主次轻重及其病理特点,结合其他兼症,辨其证侯所属。

    (二)治疗原则

    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治疗肺痨的基本原则,根据体质强弱分别主次,但尤需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脾肾。治疗大法应根据“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者兼以降火,若合并气虚、阳虚见症者,则当同时兼顾。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正如《医学正传·劳极》所说:“治之之法,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虚,以复其真元。”
, http://www.100md.com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肺痨患者还应注意饮食、摄生等综合治疗,这对于病情缓解和康复都具有重要作用。故《明医杂著·痨瘵 》提出:“然必须病人爱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药,亦无用也。”

    (三)分证论治

    肺阴亏虚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有轻微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兼数。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月华九。

    本方是治疗肺痨的基本方,具有补虚抗痨滋阴镇咳、化痰止血之功。药用北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滋阴润肺;百部、獭肝、川贝润肺止嗽,兼能杀虫;桑叶、白菊花清肺止咳;阿胶、三七止血和营;茯苓、山药健脾补气,以资生化之源。
, http://www.100md.com
    若咳频而痰少质粘者,可合川贝母、甜杏仁以润肺化痰止咳;痰中带血丝较多者,加白及、仙鹤草等和络止血;若低热不退者可酌配银柴胡、地骨皮、功劳叶、青蒿、胡黄连等以清热除蒸。

    阴虚火旺

    症状: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黄痰,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红而干,昔薄黄或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

    本方用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润肺生律,当归、芍药柔润养血,桔梗、贝母、甘草清热止咳。另可加鳖甲、知母滋明清热;百部、白及补肺止血,抗痨杀虫;龟版、阿胶、五味子、冬虫夏草滋养肺肾之阴,培其本元。骨蒸劳热日久不退,可选用清骨散或秦艽鳖甲散。
, http://www.100md.com
    若火旺较甚,热势明显升高,酌加胡黄连、黄芩、黄柏等苦寒泻火坚阴。痰热蕴肺,咳嗽痰黄稠浊,酌加桑白皮、知母、金荞麦根、鱼腥草等清化痰热。咯血较著者加黑山桅、紫珠草、大黄炭、地榆炭等凉血止血;血出紫黯成块,伴胸胁掣痛者,可酌加三七、茜草炭、花蕊石、蒲黄、郁金等化瘀和络止血。盗汗甚者可选乌梅、煅牡厉、麻黄根、浮小麦等敛营止汗。声音嘶哑或失音可加诃子、木蝴蝶、凤凰衣、胡桃肉等以润肺肾而通声音。

    气阴耗伤

    症状: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谈红,午后潮热,伴有畏风、伯冷,自汗与盗汗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恍白,颧红,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

    本方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肺益脾,培土生金;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以育阴养荣,填补精血;地骨皮、黄柏、知母、柴胡、莲心以滋阴清热;厚朴、陈皮以理气运脾。并可加白及、百部以补肺杀虫。咳嗽痰稀,可加紫菀、款冬花、苏子温润止嗽。夹有湿痰症状者,可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咯血量多者可酌加花蕊石、蒲黄、仙鹤草、三七配合补气药以止血摄血。如纳少腹胀、大便溏薄等脾虚症状明显者,应酌加扁豆、惹苡仁、莲子肉、山药等甘淡健脾。忌用地黄、阿胶、麦冬等滋腻碍脾之品。
, 百拇医药
    阴阳两虚

    症状: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

    本方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获茯苓以补肺脾之气;白芍、地黄、当归、枸杞、龟版培补阴精,以滋养阴血;鹿角胶、紫河车助真阳而填精髓;枣仁、远志敛阴止汗,宁心止悸。

    若肾虚气逆喘息者,配胡桃仁、冬虫夏草、蛤蚧、五味子等摄纳肾气以定喘;阳虚血瘀水停者,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泽兰、红花、北五加皮温阳化瘀行水;五更泄泻者配用烃煨肉豆蔻、补骨脂以补火暖土,忌投地黄、阿胶、当归等滋腻润肠之品。
, http://www.100md.com
    六、转归预后

    若正气比较旺盛,或得以及时正确的治疗,本病可逐渐康复。若邪盛正虚,病情可进行性加重,趋向恶化,由肺虚渐损脾肾心肝,由阴及气及阳,形成五脏亏损,则预后不良。若正气较,正邪相持,病势起伏,病情慢性迁延,亦属难治。肺痨预后好坏与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治疗迟早有很大关系,如《肘后备急方·治尸注鬼注方》说:“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明医杂著.劳磨》说:“此病治之于早则易,若到肌肉消镣铄,沉困着床,脉沉伏细致,则难治矣。”提出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七、预防与调摄

    在预防及护理方面,历代医家一贯强调对本病应注意防重于治,如元代上清紫庭追痨仙方,就主张病者死后将尸体火化,防其传染旁人,以至灭门。《古今医统》指出,气虚饥饿忌接近患者,以免在吊丧问疾时乘虚染触。并对家属、医生提出保健预防措施和药物消毒方法,要求在接触患者时,须要饮食适宜,不可饥饿,体若虚时,可服补药,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擦鼻。平素保养元气,爱惜精血,增强正气是防止传染的重要措施。
, 百拇医药
    [结 语]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疾患。其病因为感染痨虫,但发病与否与正气强弱有很大关系。病位主要在肺。病理特点主在阴虚,进而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病久阴伤及阳,可见阴阳两虚。其治疗原则为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大法以滋阴为主,火旺者兼以清火,气虚者伍以补气。若阴阳两虚者,则当滋阴补阳。

    本病虽属慢性虚损性疾病,以虚为多,但往往可见虚中夹实的表现。如阴虚常夹痰热,肺脾气虚常夹痰浊,咯血者常夹血瘀。故在补虚的同时,要结合运用清化痰热,或宣化痰浊,及化瘀止血等法。补虚尤须重视补脾,因脾为肺之母,补脾可畅气血生化之源而养肺金。但应注意补脾不宜壅滞,不宜辛燥,以免壅滞气机,伤阴动血。一般以甘淡补脾法为宜。本病火旺源于阴虚,故用药当以甘寒养阴为主,酌配苦寒降火之品,谨防苦寒太过,注意中病即止,以免伤脾败胃。抗痨杀虫,是肺痨病的重要治法,在辨证沦洽的基础上应十分重视抗痨杀虫药物的使用。根据临床验证和药理实验研究,很多中药有不同程度的抗痨杀菌作用,如白及、百部、黄连、黄芩、大蒜、冬虫夏草、功劳叶、律草等,均可在辩证的基础上结合辨病,适当选用。,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F > 肺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