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学2
编号:10412298
噎膈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学2》
     一、概述

    1.定义

    噎膈是因气滞、痰阻、血瘀阻滞食道,使食管狭窄,或因津枯血燥,食道失润,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噎即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指食管阻塞,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噎属噎膈之轻证,可以单独为病,亦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统称为噎膈。

    2.历史沿革

    《内经》认为本病与津液及情志有关,并指出本病病位在胃。《太平圣惠方·第五十卷》认为:“寒温失宜,食饮乖度,或忿怒气逆,思虑伤心,致使阴阳不和,胸膈否塞,故名膈气也。”对其病因进行了确切的描述。关于其病机,《医学心悟·噎隔》认为是由于“胃脘干槁”,《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提出“脘管窄隘”。关于本病的治疗,《景岳全书·噎膈》言:“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肾主津液,而肾之气化主乎二阴。故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矣。”
, 百拇医药
    3.范围

    现代医学中的食管癌、贲门癌,以及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食管炎、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疾病,出现吞咽困难等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七情内伤 情志不舒,忧思恼怒,忧思则伤脾,脾伤则气结,津液失于输布,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食道;恼怒则伤肝,肝伤则气郁,气郁则血行不畅,瘀血阻滞食道,终至气滞、痰阻、血瘀郁结食道,饮食噎塞难下而成噎膈。

    2饮食所伤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恣食辛辣炙烤腌制或发霉之物,或助湿生热,酿成痰浊,阻塞食道,使食管窄隘,湿热可损伤津血,津伤血燥,失于濡润,食道干涩,均可妨碍食道咽食而引起咽下噎塞而成噎膈。另外,饮食过热,食物粗糙既可损伤食道脉络,又可损伤胃气,使气滞血瘀阻于食道而成噎膈。
, http://www.100md.com
    3年老肾虚 本病多发于中老人,年老肾气渐衰,或纵欲太甚,耗伤真阴,或久病伤阴,阴虚则食道失于濡润,食道干涩而成噎膈。若阴损及阳,命门火衰,脾胃失于温煦,脾胃阳虚,运化无力,致痰瘀互结,阻于食道而成噎膈。

    (二)病机

    1.基本病机

    噎膈是因内伤饮食、情志、年老肾虚等原因致肝脾肾功能失调,形成气滞、痰阻、血瘀阻滞食道,津枯血燥,而致食管狭窄,食道干涩。

    2.病位

    噎膈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所以其病变脏腑关键在胃,又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因为三者均与胃、食道有经络联系,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在噎膈的形成中共同发生作用。脾为胃行其津液,若脾失健运,可聚湿生痰,阻于食道。胃气之和降,赖肝之条达,若肝失疏泄,则胃失和降,气机郁滞,甚则气滞血瘀,食管狭窄。中焦脾胃赖肾阴、肾阳的滋养和温煦,若肾阴不足,失于濡养,食管干涩,可发为噎膈。可见,噎膈由轻转重,常病及脾、肝、肾,此时常变证丛生。
, 百拇医药
    3.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标实即气滞、痰阻、血瘀,本虚即津枯血燥,阳气衰微。标本之间相互影响,促进病情的深入发展,但因阶段不同,标本虚实的轻重各有所异。

    4.病机转化

    本病若失治误治,则气、血、痰积聚日深,正气亏虚更加明显,甚至可形成虚劳,病变后期,如因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可形成阴阳离决之候,病情危笃。

    三、诊 断

    1.临床表现 初起咽部或食道内有异物感,进食时有停滞感,继则咽下梗噎,甚至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夹有痰涎。常伴有胃脘不适,胸膈疼痛,形体逐渐消瘦,甚则肌肤甲错,精神疲惫等。起病缓慢,常表现为由噎至膈的病变过程,常由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特别是在高发地区。
, 百拇医药
    2.辅助检查 食管、胃的钡餐X线检查,内窥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食管脱落细胞检查以及CT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

    1.反胃 两者均有食入复吐出的症状,但反胃多系阳虚有寒,饮食能顺利咽下入胃,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病证较轻,预后良好。噎膈初起无呕吐,后期格拒,系食管狭窄而致,吞咽食物阻塞不下,食入即吐。噎膈至食入即吐的格拒阶段,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2.梅核气 两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梅核气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无噎塞感,系气滞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邪。噎膈自觉咽中噎塞,饮食咽下梗噎不顺,甚则食饮不下,为痰、气、血瘀阻食道,乃有形之邪。

    3.关格 关格是由于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浊邪内蕴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的晚期。因呕吐而不能进食,并无吞咽困难。而噎膈以吞咽食物时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为主症,若水饮能进,则一般无小便不通。以此不难鉴别。
, 百拇医药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明虚实 因忧思恼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宜,而致气滞血痰,痰浊内阻者为实;因热饮伤津,房劳伤肾,年老肾虚,而致津枯血燥,气虚阳微者属虚。新病多实,或实多虚少;久病多虚,或虚中夹实。吞咽困难,梗塞不顺,胸膈胀痛者多实;食道干涩,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者多虚。然而临证时,多为虚实夹杂之候,尤当详辨虚实主次。

    2.分别标本 噎膈以正虚为本,夹有气滞、痰阻、血痰等标实之证。初起以标实为主,气郁可见梗塞不顺,胸膈胀满,嗳气频作等;瘀血可见胸膈疼痛,痛如针刺,痛处不移等;痰阻可见胸膈满闷,泛吐痰涎等表现。后期以正虚为主,出现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少津等津亏血燥之候;或面色白光白,形寒气短,面浮足肿等气虚阳微之证。临证时应仔细辨明标本的轻重缓急。

    (二)治疗原则
, 百拇医药
    本病应权衡标本虚实,辨证论治,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以理气、化痰、消瘀为主,并可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主,也可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药。

    但治标时应注意,时时应注意顾护胃气胃阴,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以伤胃阴,忌过用滋腻之剂以滞胃气,忌过用苦寒之属以伤胃阳,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胃气一振,则化源充足,脏腑皆得其养而病可缓解。

    (三)分型论治

    1痰气交阻

    [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可减轻,精神抑郁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 痰气交阻,食道不利,则吞咽困难,胸膈痞满,甚则疼痛。遇情绪舒畅则气机调畅,故病情稍可减轻。气结津液不能上承,且郁热伤津,故口燥咽于。舌质偏红,脉弦滑,为气郁痰阻,兼有郁热伤津之象。
, 百拇医药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药]启膈散。

    方中丹参、郁金、砂仁壳理气化痰以解郁;沙参、贝母、茯苓润燥化痰,荷叶蒂、杵头糠和胃降逆。

    加减:

    1)可加瓜蒌、半夏、天南星以助化痰之力,加麦冬、玄参、天花粉以增润燥之效。

    2)若郁久化热,心烦口干者,可加栀子、黄连、山豆根清热除烦解毒。

    3)若津伤便秘可配增液汤加白蜜,以助生津润燥之力。

    4)若胃失和降,泛吐痰涎者加半夏、陈皮、旋覆花以和胃降逆。

    还可辨证选用四七汤、温胆汤、导痰汤等方。
, 百拇医药
    2津亏热结

    [症状]吞咽梗涩而痛,水饮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复出,胸背灼痛,形体消瘦,肌肤枯燥,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渴欲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胃津亏耗,食道失于濡润,故吞咽时梗涩作痛,尤以进食固体食物为甚。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亦为胃肠津亏热结所致。五心烦热,形体消瘦,为化源不足,累及肝肾,肝血肾精亏虚,阴虚而生内热。渴喜冷饮,舌质红而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均属津亏内热之候。

    [治法]滋养津液,泄热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

    方中沙参、麦冬、玉竹滋养津液,桑叶、天花粉养阴泻热,扁豆、甘草安中和胃。

    加减:
, 百拇医药
    1)可加玄参、生地、石斛以助养阴之力,加栀子、黄连、黄芩以清肺胃之热。

    2)若肠燥失润,大便干结,可加火麻仁、瓜蒌仁、何首乌润肠通便。

    3)若腹中胀满,大便不通,胃肠热盛,可用大黄甘草汤泻热存阴,但应中病即止,以免重伤津液。

    4)食道干涩,口燥咽干者,亦可用五汁安中饮频频呷服,以生津养胃,和胃降逆。

    3瘀血内结

    [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下,甚则滴水难进,食入即吐,面色暗黑,肌肤枯燥,形体消瘦,大便坚如羊屎,或吐下物如赤豆汁,或便血。 舌质紫暗,或舌红少津。 脉细涩。

    [证候分析]瘀血内结,阻于食道,因而痛有定处,食入即吐,甚至水饮难下,滴水难下。由于病程较久,阴血更伤,肠失润泽,故大便干结,坚如羊屎。瘀血阻滞,血不循经,血溢脉外,则吐出物如赤豆汁,或便血。长期饮食不入,化源告竭,必形体更为消瘦,肌肤枯燥。面色暗黑。舌红或带青紫,或舌红少苔,脉细涩,为血亏瘀结之候。
, http://www.100md.com
    [治法]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方药]通幽汤。

    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破结行血为君药;当归、生地、熟地滋阴养血润燥;槟榔下行而破气滞,升麻升清而降浊阴,一升一降,其气乃通,噎膈得开。

    加减:

    1)可加乳香、没药、丹参、赤芍、三七、三棱、莪术破结行瘀,加海藻、昆布、瓜蒌、贝母、玄参化痰软坚,加沙参、麦冬、白芍滋阴养血。

    2)若气滞血瘀,胸膈胀痛者可用血府逐瘀汤。

    3)若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或用烟斗盛该药,点燃吸入,以开膈降逆,其后再服汤剂。

    4)若呕吐物如赤豆汁者,可服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
, 百拇医药
    4气虚阳微

    [症状]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泛吐清涎、面色白光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腹胀便溏。 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病情发展,阴损及阳,脾胃之阳气衰微,饮食无以受纳和运化,津液输布无权,故长期饮食不下,泛吐清涎,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便溏,均为脾肾俱败,阳气无以化津之象。面色白光白,形寒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亦属气微阳虚之征。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方药]温脾用补气运脾汤加减;温肾用右归丸。

    前方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砂仁、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可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加附子、干姜温补脾阳;若气阴两虚加石斛、麦冬、沙参以滋阴生津。后方用附子、肉桂、鹿角胶、杜仲、菟丝子补肾助阳,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当归补肾滋阴。
, 百拇医药
    加减:

    1)若中气下陷,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

    2)若脾虚血亏、心悸气短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噎膈至脾肾俱败阶段,一般宜先进温脾益气之剂,以救后天生化之源,待能稍进饮食与药物,再以暖脾温肾之方,汤丸并进,或两方交替服用。

    六、预防与调护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进食不可太快,宜细嚼慢咽,不吃过烫、过硬、辛辣、变质食物,忌烈性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牛奶、羊奶、肉汁、蜂蜜、藕汁、梨汁等;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休息,不宜做超体力的各项活动。后期汤水难下时,为维持生命,可配合支持治疗。

    【附】反胃
, 百拇医药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中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则称之为“反胃”,后世也多以反胃名之。本病多因饮食不当,饥饱无时,恣食生冷,损伤脾阳,或忧愁思虑,损伤肝脾,或房室劳倦,损伤脾肾,均可导致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不化,停滞胃中,终至尽吐而出。若反复呕吐,致津气并虚,日久不愈,则脾虚及肾,导致肾阳亦虚,命门火衰,则病情更为严重。现代医学中的幽门痉挛、幽门梗阻等疾病,可参考反胃辨证论治。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转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溏少。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

    [证候分析] 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不化,可致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则宿食得去,故吐后转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溏少,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均为脾胃虚寒之象。
, 百拇医药
    [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方药]丁香透膈散。

    方中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丁香、半夏、木香、香附降气和胃,砂仁、白豆蔻、神曲、麦芽醒脾化食。

    加减:

    1)若吐甚可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

    2)若脾胃虚寒,四肢不温者加附于、干姜温运脾阳,或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温中降逆。

    3)若面色白光白,四肢清冷,腰膝酸软,肾阳不足者可用右归丸之类。

    附录:

    1.病案举例

, http://www.100md.com     1.常××,男,38岁。经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食道癌半年余。近来每日只能进流食,喉间堵闷,胃部胀满,泛酸嗳气,口中痰涎多,背痛,精神倦怠,舌苔厚腻,脉细软。医院拟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故延中医治疗。辨证属痰气交结,气血运行受阻,久则气血痰结,阻滞食道胸膈,遂成噎膈之证。拟化痰解郁,调理气血为治。处方:桃杏仁各6g大力于6g法半夏6g淮牛膝10g紫厚朴5g苦桔梗5g薤白头10g莱菔子6g代赭石(旋覆花6g同布包)12g全瓜萎20g莱菔英6g茜草根10g米丹参16g广皮炭6g。

    二诊:服上方药八剂,噎减轻,泛酸、嗳气及背痛均稍好,已能食馒头及挂面等物,但食后不易消化。处方:薤白头l0g全瓜蒌25g桃杏仁各6g紫油朴5g法半夏6g代赭石(旋覆花6g同布包)12g茜草根10g丹参(米炒)15g淮牛膝6g大力子6g山慈姑10g绿萼梅6g。

    三诊:月余后患者由山西家乡带信来云:第二次方药又服十剂,现在每顿饭可吃一个馒头一碗面条,咽下慢,饮食在入胃时感到滞涩,不易消化,有时吐白沫,背仍常痛,精神觉比前强些。复信嘱其将二诊方加三倍量,研极细末分成二百小包,每日早、午、晚各服一包,白开水冲服。
, 百拇医药
    [按语]食道癌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如能早期诊断,采用手术、放化疗等方法疗效尚好。晚期则难愈,施氏每用茜草、牛膝、旋覆花、代赭石等药物,咽下困难者可得缓解,能得进食则可暂时维持生命,可供参考(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出版社,1990:1542~1543施金墨医案)。

    2.陈某,男,44岁。

    患者自觉咽中有异物梗塞感2月余。经某医院确诊为食道癌,病灶在食道下段三分之一处,3次钡剂检查,所见为进行性发展。患者食道病灶宽0.8cm,长9cm。形体消瘦,食道梗塞,卧则更甚,大便于结,脉弦数。按食道下连胃之上口,属阳明经。吞咽困难,食入复吐,形体干瘦,便如羊粪者为噎膈病。治当滋阴益胃,在生津润燥剂中加软坚散结之品。

    南沙参15g,玉竹15g,麦冬9g,淮山药24g,旋复花(包)9g,白茅根60g,白花蛇舌草60g,蜂蜜(另兑)120g。
, 百拇医药
    另外,5~7天饮白鹅血1次。鹅肉煨汤食。又取鹅尾烧研极细末,调米汤或稀饭食。如无白鹅。可用白鸭代之。患者经上方随证加减,连服3月,症状大减,于某医院复查,食道上中段正常,下段扩张良好。仍按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随后走访。7年以来,体质壮健如昔,劳动已能负重〔《新中医》,1973;(4):22〕。

    [按语]患者以咽中有异物梗塞感为主症,大便干结如羊屎,脉弦数。辨证为阴亏胃燥;瘀血阻隔。治疗以滋阴益胃为主,加用软坚散结活血祛瘀之品。选用沙参麦门冬汤以滋阴养胃,加白鹅血化瘀软坚,又重用白花蛇舌草抗癌解毒。由于辨证用药恰当,使患者康复如初。且7年以来身体健康。方中应用白鹅血以激发胃中宿滞,以血攻血,既能化痰软坚,又能养血润燥,攻其积而无损于胃,标本兼治,可作参考。

    2.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辅助放化疗,食管癌切除手术前后,以及非手术适应症患者,对减少放化疗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 http://www.100md.com
    王氏报道食管癌437例临床观察,发现中药与化疗同时应用,近期疗效最好。并认为冬凌草、山豆根等可以长期使用且疗效持久,无明显毒副作用,但消瘤作用较弱,中药与化疗合用有一定增效作用。中药有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使部分患者长期带瘤生存﹝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2):740﹞。

    刘氏以中药结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60例,均选择手术及放疗后复发转移或不宜手术及放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加常规化疗,中药基本方:绞股蓝、黄芪、石见穿、石打穿、藤梨根、白术、炙甘草,并随证加减。对照组单纯应用化学疗法。结果: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9.4个月,对照组5.6个月,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且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明显减轻。说明加用中药后对化疗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同时能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8):487﹞

    侯氏用复方苍豆丸治疗食管癌癌前病变,对于普查出的648例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复方苍豆丸(主要药物组成:苍术、山豆根、绿茶,按3:3:1比例,共研细末制成水丸。每日服7g,每月服药3周,休息1周,连服2年。对照组服用安慰剂。2年后复查,治疗组食管癌癌变率为1.5%,对照组为4.2%,治疗组重度增生好转率为79.5%,对照组为50.2%,均有显著差异。说明该方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0):604)。

    参考复习题

    1.噎膈如何与反胃、梅核气相鉴别?

    2.试述噎膈的治疗,应注意哪些?

    3.试述痰气交阻证、瘀血内结证在症状、治法及方药上的不同?

    4.试述津亏热结证、气虚阳微证在症状、治法及方药上有何不同?

    (张润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