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学2
编号:10412322
自汗、盗汗(一)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学2》
     一、概述

    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自汗、盗汗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本篇所讨论的自汗、盗汗系属前者,因其他疾病所致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亦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相当认识。如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生理性的出汗,与外界气温有密切关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进行治疗。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是他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在治疗方面,指出“收汗止汗之剂,如麻黄根、浮小麦、乌梅、北五味、小黑豆龙骨、牡蛎之属,皆可随宜择用”。《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补充了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本病。
, 百拇医药
    二、病因病机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机体需要散热时,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人体感受外邪时,出汗可以起到解表达邪的作用,所以也是一种治疗方法。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生,不可过泄。以出汗增多为主要症状的病理变化,主要由以下原因所引起。

    1.肺卫不固 素体肺气虚弱,阳气不足,或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气阳不足,卫表不固,腠理疏松而致自汗。

    2.营卫不和 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3.心血不足 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出血之后,血虚失养,均可导致心血不足。因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心液不藏,则汗液外泄太过,引起自汗或盗汗。
, 百拇医药
    4.阴虚火旺 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盗汗或自汗。

    5.邪热郁蒸 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等原因,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逼迫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基本病机 气阳不足,或营卫不和,致表卫不固;心血亏虚,心液不藏;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热迫津液外液等原因,导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是形成自汗或盗汗的基本病机。

    病位 本病病位在津液,与五脏阴阳气血相关,总属津液外泄失常。

    病理性质 自汗盗汗以虚证多见,一般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临床不可拘泥于此,亦有自汗属阴虚,盗汗属阳虚者;因肝火或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
, 百拇医药
    病机转化 一是虚证之间的转化,如自汗多属于气虚,但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多属于阴虚,得盗汗久则可以伤阳,从而形成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之候。二是虚实之间的转化,邪热郁蒸,日久伤阴;或表虚之人,复感外邪,则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三、诊断要点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在头面 、颈胸,或四肢、全身汗出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必要时做X线胸部摄片、痰涂片找抗酸杆菌以及抗链“O”、血沉、粘蛋白、T3、T4、基础代谢等检查以排除肺痨、风湿痹、甲亢等。

    四、鉴别诊断

    1.脱汗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2.战汗 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

    3.黄汗 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证。,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