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证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学2》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痊”。《内经》对痉证有较多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素问·骨空论》又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气厥论》载有“柔痊”之病名,由“肺移热于肾,传柔痊”。《金匾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认为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误治、失治也可以致痉,其有关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不仅是对《内经》理论的发挥,同时也丰富了对内伤致痉的认识。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痉候》描述痉证的症状为“口襟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病状”。朱丹溪《医学明理·痉门论》指出:“方书皆谓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当作气血内虚,外物干之所致。”认为痉证也可由于气血亏虚所致,切不可作风治而专用“风药”。张景岳《景岳全书·痉证》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强调阴虚精血亏损致痉。
, http://www.100md.com
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对痉证的认识日趋完善。华帕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按语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他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纵痉厥矣”。清·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他在《温病条辨·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中说:“六淫致病,实证也;产后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了气虚血瘀可以致痉。
中医学里尚有“瘛纵”一证,瘛,即抽搐。清·张璐《张氏医通·瘛纵》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纵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吴鞠通《温病条辨·痉病瘛纵总论》中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纵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溺,古人所谓痉也。”可见瘛纵既可为痉证的症状之一,也可单独出现而为病。
, 百拇医药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痉证表现,符合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痉证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内伤是肝肾阴虚,亢阳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风、寒、湿邪,雍阻脉络,以致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外感温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邪热消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或热病邪入营血,引动并于风,扰乱神明,而发为痉证。
, 百拇医药
2.久病过劳
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虚血行不畅,癖血内阻,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久病脏腑功能失调,或脾虚不化水湿,或肝火灼伤津液,或肺气不宣,蒸灼肺津等,皆能产生痰浊,痰浊阻滞经脉,筋脉失养而致痉。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情志不畅,久之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亢阳化风而致痉。
3.误治或失治
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如表证过汗及产后失血,风寒误下,疮家误汗等,导致阴精耗散;汗证、血证、体虚等病证失治,伤精损液,导致津伤液脱,亡血失精,筋脉失养,均可致痉证发生。
二、病机
痉证病在筋脉,属肝所主,筋脉有约束联系和保护骨节肌肉的作用,其依赖肝血的濡养而保持刚柔相兼之性。如阴血不足,肝失濡养,筋脉刚劲太过,失却柔和之性,则发为痉证。如《景岳全书·痉证》说:“痉之为病,……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病变脏腑除肝之外,尚与心、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如热陷心包,逆乱神明,或脾失健运,痰浊阻滞,或胃热腑实,阴津耗伤,或肾精不足,阴血亏虚等,均与痉证发生有关。
, 百拇医药
痉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为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实者为邪气盛。外感风、寒、湿、热致痉者,病理性质以实为主。内伤久病、误治失治所致者病理性质以虚为主。邪气往往伤正,常呈虚实夹杂。如热盛伤津,经脉失养,瘀血痰浊,阻滞经脉,则多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证。
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外感因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运,阴血不得濡养筋脉;或热盛伤津,阴血亏乏,筋脉失于濡养。内伤由亡血、过汗、误治失治,或久病伤正,导致阴亏血少,筋脉失养,发为痉证。故《医学原理·痉门》认为痉证“虽有数因不同,其于津亏血少,无以滋荣经脉则一。”
本证预后由于病因不同,差异甚大。一般而言,危重者多,如救治不当,可以危及生命,或后遗头痛、呆痴、病证诸疾。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 http://www.100md.com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澹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痉证与病证
病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鉴别要点是:病证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一、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发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
2.痉证与厥证
, http://www.100md.com 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以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厥证以四肢逆冷,无项背强硬、四肢抽搐等表现为其鉴别要点。
3.痉证与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特点。痉证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
4.痉证与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痉证肢体抽搐幅度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5.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范畴。因金疮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致临床表现为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疮破伤,伤口不洁病史,可与痉证鉴别。
, 百拇医药
三、相关检查
痉证项背强急较甚者多与西医学中的脑膜刺激征相似。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的临床表现,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脑炎、高热惊厥、肝昏迷、尿毒症以及脑寄生虫病。临证应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关的检查,如感染性疾病行血常规、细菌学检查,以明确感染的性质。进行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一般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根据痉证的特征,确定病人是属于外感致痉,还是内伤致痉。外感致痉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可无恶寒,但必有发热。内伤发痉则多无恶寒发热。
, http://www.100md.com
2.辨虚证与实证
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者,多属实证。实证多由外感或瘀血、痰浊所致。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多属虚证。虚证多由内伤所致气血阴津不足。
二、治疗原则
痉证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应针药并施,舒筋解痉。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致痉者,祛邪为主,祛风散寒,清热祛湿,择而用之。肝经热盛者,治以清肝潜阳,熄风镇痉;阳明热盛者,治以清泄胃热,存阴止痉;心营热盛者,治以清心凉血,开窍止痉;疲血内阻而致痉者,治以活血化癖,通窍止痉;痰浊阻滞而致痉者,治以祛风豁痰,熄风镇痉。病势较缓则治其本,治以养血滋阴,舒筋止痉。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是痉证的重要治疗方法。
此外,各个证候之间,有时可以错杂出现,例如热邪中夹痰浊,气血亏虚又感外邪等,应明辨虚实,标本兼顾,有常有变,灵活运用。
, http://www.100md.com
三、证治分类
1.邪客经络证
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邪滞经络。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本方有祛风、散寒、燥湿、解肌和营作用,适用于风寒湿邪阻滞经脉,四肢抽搐,项强头痛。
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芍、蔓荆子祛风胜湿;葛根、白芍、甘草解肌和营,缓急止痉。
若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以葛根汤为主方,葛根、麻黄、桂枝、生姜温经散寒,解肌止痉;芍药、甘草、大枣酸甘缓急,调和营卫。
, 百拇医药
若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者,以瓜萎桂枝汤为主方。若高热烦躁明显,加丹皮、桅子、生石膏、知母;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加全蝎、蚂蚁、僵蚕、蝉衣等凉肝熄风止痉之品;伴有神昏澹语,躁动不安,四肢挛急抽搐,角弓反张,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本证为心营热盛致痉,临证时辨其营血热毒深浅轻重,可分别选用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化裁;若肢体抽搐无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短汗出,舌淡,脉细弱,证属亡阳脱证,当予急服独参汤、生脉散。
5.痰浊阻滞证
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证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止痉。
, 百拇医药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本方有运脾豁痰作用。适用于脾不化湿,痰浊痹阻证。
常用药: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豁痰化浊开窍;枳实、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全蝎、地龙、蜈蚣熄风止痉。
若言语不利者,加白芥子、远志以祛痰开窍醒神;胸闷甚者,加瓜萎、郁金理气行滞宽胸;若痰郁化热者,身热,烦躁,舌苔黄腻,脉滑数,加瓜萎、天竺黄、竹茹、青朦石;若痰浊上雍,蒙闭清窍,突然昏厥抽搐,可急用竹沥加姜汁冲服安宫牛黄丸。
6.阴血亏虚证
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溺或筋惕,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 百拇医药
代表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以补血为主,用治血虚血滞,筋脉失养证;后方滋液育阴,柔肝熄风,适用于热灼真阴,阴血亏虚,虚风内动证。
常用药: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补血滋阴柔肝;生龟板、生鳖甲、生牡砺熄风止痉;鸡子黄养阴宁心。
若阴虚内热,手足心烦者,加白薇、青蒿、黄连、淡竹叶;抽动不安,心烦失眠者,加桅子、夜交藤、炒枣仁、生龙骨、生牡砺;阴虚多汗,时时欲脱者,加人参、沙参、麦冬、五味子;气虚自汗,卫外不固,加黄芪、浮小麦;久病,阴血不足,气虚血滞,瘀血阻络,加黄芪、丹参、川芍、赤芍、鸡血藤,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虚风内动,肢体拘急挛缩,重用养阴润筋之品,加全蝎、天麻、钩藤。, 百拇医药
, http://www.100md.com
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对痉证的认识日趋完善。华帕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按语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他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纵痉厥矣”。清·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他在《温病条辨·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中说:“六淫致病,实证也;产后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了气虚血瘀可以致痉。
中医学里尚有“瘛纵”一证,瘛,即抽搐。清·张璐《张氏医通·瘛纵》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纵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吴鞠通《温病条辨·痉病瘛纵总论》中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纵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溺,古人所谓痉也。”可见瘛纵既可为痉证的症状之一,也可单独出现而为病。
, 百拇医药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痉证表现,符合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痉证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内伤是肝肾阴虚,亢阳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风、寒、湿邪,雍阻脉络,以致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外感温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邪热消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或热病邪入营血,引动并于风,扰乱神明,而发为痉证。
, 百拇医药
2.久病过劳
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虚血行不畅,癖血内阻,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久病脏腑功能失调,或脾虚不化水湿,或肝火灼伤津液,或肺气不宣,蒸灼肺津等,皆能产生痰浊,痰浊阻滞经脉,筋脉失养而致痉。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情志不畅,久之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亢阳化风而致痉。
3.误治或失治
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如表证过汗及产后失血,风寒误下,疮家误汗等,导致阴精耗散;汗证、血证、体虚等病证失治,伤精损液,导致津伤液脱,亡血失精,筋脉失养,均可致痉证发生。
二、病机
痉证病在筋脉,属肝所主,筋脉有约束联系和保护骨节肌肉的作用,其依赖肝血的濡养而保持刚柔相兼之性。如阴血不足,肝失濡养,筋脉刚劲太过,失却柔和之性,则发为痉证。如《景岳全书·痉证》说:“痉之为病,……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病变脏腑除肝之外,尚与心、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如热陷心包,逆乱神明,或脾失健运,痰浊阻滞,或胃热腑实,阴津耗伤,或肾精不足,阴血亏虚等,均与痉证发生有关。
, 百拇医药
痉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为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实者为邪气盛。外感风、寒、湿、热致痉者,病理性质以实为主。内伤久病、误治失治所致者病理性质以虚为主。邪气往往伤正,常呈虚实夹杂。如热盛伤津,经脉失养,瘀血痰浊,阻滞经脉,则多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证。
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外感因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运,阴血不得濡养筋脉;或热盛伤津,阴血亏乏,筋脉失于濡养。内伤由亡血、过汗、误治失治,或久病伤正,导致阴亏血少,筋脉失养,发为痉证。故《医学原理·痉门》认为痉证“虽有数因不同,其于津亏血少,无以滋荣经脉则一。”
本证预后由于病因不同,差异甚大。一般而言,危重者多,如救治不当,可以危及生命,或后遗头痛、呆痴、病证诸疾。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 http://www.100md.com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澹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痉证与病证
病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鉴别要点是:病证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一、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发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
2.痉证与厥证
, http://www.100md.com 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以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厥证以四肢逆冷,无项背强硬、四肢抽搐等表现为其鉴别要点。
3.痉证与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特点。痉证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
4.痉证与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痉证肢体抽搐幅度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5.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范畴。因金疮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致临床表现为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疮破伤,伤口不洁病史,可与痉证鉴别。
, 百拇医药
三、相关检查
痉证项背强急较甚者多与西医学中的脑膜刺激征相似。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的临床表现,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脑炎、高热惊厥、肝昏迷、尿毒症以及脑寄生虫病。临证应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关的检查,如感染性疾病行血常规、细菌学检查,以明确感染的性质。进行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一般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根据痉证的特征,确定病人是属于外感致痉,还是内伤致痉。外感致痉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可无恶寒,但必有发热。内伤发痉则多无恶寒发热。
, http://www.100md.com
2.辨虚证与实证
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者,多属实证。实证多由外感或瘀血、痰浊所致。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多属虚证。虚证多由内伤所致气血阴津不足。
二、治疗原则
痉证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应针药并施,舒筋解痉。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致痉者,祛邪为主,祛风散寒,清热祛湿,择而用之。肝经热盛者,治以清肝潜阳,熄风镇痉;阳明热盛者,治以清泄胃热,存阴止痉;心营热盛者,治以清心凉血,开窍止痉;疲血内阻而致痉者,治以活血化癖,通窍止痉;痰浊阻滞而致痉者,治以祛风豁痰,熄风镇痉。病势较缓则治其本,治以养血滋阴,舒筋止痉。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是痉证的重要治疗方法。
此外,各个证候之间,有时可以错杂出现,例如热邪中夹痰浊,气血亏虚又感外邪等,应明辨虚实,标本兼顾,有常有变,灵活运用。
, http://www.100md.com
三、证治分类
1.邪客经络证
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邪滞经络。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本方有祛风、散寒、燥湿、解肌和营作用,适用于风寒湿邪阻滞经脉,四肢抽搐,项强头痛。
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芍、蔓荆子祛风胜湿;葛根、白芍、甘草解肌和营,缓急止痉。
若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以葛根汤为主方,葛根、麻黄、桂枝、生姜温经散寒,解肌止痉;芍药、甘草、大枣酸甘缓急,调和营卫。
, 百拇医药
若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者,以瓜萎桂枝汤为主方。若高热烦躁明显,加丹皮、桅子、生石膏、知母;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加全蝎、蚂蚁、僵蚕、蝉衣等凉肝熄风止痉之品;伴有神昏澹语,躁动不安,四肢挛急抽搐,角弓反张,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本证为心营热盛致痉,临证时辨其营血热毒深浅轻重,可分别选用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化裁;若肢体抽搐无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短汗出,舌淡,脉细弱,证属亡阳脱证,当予急服独参汤、生脉散。
5.痰浊阻滞证
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证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止痉。
, 百拇医药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本方有运脾豁痰作用。适用于脾不化湿,痰浊痹阻证。
常用药: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豁痰化浊开窍;枳实、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全蝎、地龙、蜈蚣熄风止痉。
若言语不利者,加白芥子、远志以祛痰开窍醒神;胸闷甚者,加瓜萎、郁金理气行滞宽胸;若痰郁化热者,身热,烦躁,舌苔黄腻,脉滑数,加瓜萎、天竺黄、竹茹、青朦石;若痰浊上雍,蒙闭清窍,突然昏厥抽搐,可急用竹沥加姜汁冲服安宫牛黄丸。
6.阴血亏虚证
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溺或筋惕,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 百拇医药
代表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以补血为主,用治血虚血滞,筋脉失养证;后方滋液育阴,柔肝熄风,适用于热灼真阴,阴血亏虚,虚风内动证。
常用药: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补血滋阴柔肝;生龟板、生鳖甲、生牡砺熄风止痉;鸡子黄养阴宁心。
若阴虚内热,手足心烦者,加白薇、青蒿、黄连、淡竹叶;抽动不安,心烦失眠者,加桅子、夜交藤、炒枣仁、生龙骨、生牡砺;阴虚多汗,时时欲脱者,加人参、沙参、麦冬、五味子;气虚自汗,卫外不固,加黄芪、浮小麦;久病,阴血不足,气虚血滞,瘀血阻络,加黄芪、丹参、川芍、赤芍、鸡血藤,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虚风内动,肢体拘急挛缩,重用养阴润筋之品,加全蝎、天麻、钩藤。,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