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控制脾门出血的巨脾切除术体会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3-0257-01
自2000年7月~2002年6月,在援非洲期间,笔者用预先控制脾门出血的方法行巨脾切除25例,避免了术中可能撕裂脾门血管发生凶猛性大出血的危险,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巨脾,男16例,女9例。年龄16~53岁,平均37岁。病程10~32个月,平均23个月。巨脾下极达脐下8~13cm。在25例巨脾中,慢性疟疾性巨脾21例,血吸虫性巨脾4例。全部患者均有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血小板在23~48×10 9 /L之间。
1.2 手术方法 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下行手术。平卧位,左腰背部略垫高,取左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或左肋下切口,切开部分脾胃韧带及部分脾结肠韧带,自脾下极,包膜外逆行分离,直视结合手摸心会,于脾胰尾间隙找到脾动脉主干,粗丝线予以结扎,预定切断处近端结扎两道,远端结扎一道,线尾留长。等待3~5min后,再用同法结扎脾静脉,手术至将脾托出腹腔,然后切断脾蒂。
2 结果
本组切除的25例巨脾,无1例发生术中大出血,术中输血500~1000ml,平均750ml。术后3~4天拔除脾窝引流管。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高热,经抗感染,充分腹腔引流等综合治疗,2~3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出院时血小板都上升至100×10 9 /L以上。
3 讨论
在中西部非洲,虫媒疟疾导致的巨脾、脾功能亢进症是外科领域的常见病之一,严重地威胁着当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本组25例巨脾术中所见具有以下特点:(1)脾脏体积较大,因其重力作用致使脾门向前下旋转移位,给手术操作增添了难度;(2)因病程相对较长,脾门血管,尤其是脾静脉代偿性增粗,管壁变薄,而且脾静脉与脾动脉、胰腺的粘连十分紧密,术中在处理脾蒂时极易撕裂脾静脉引起大出血,本组采用了自脾下极、包膜外逆行分离的方法,在脾胰尾间隙先将脾动脉主干予以结扎阻断,待脾脏缩小后再结扎阻断脾静脉,这样既起到了自体输血的作用,又避免了术中可能撕裂脾门血管,尤其脾静脉引起的凶险性大出血;(3)巨脾与膈肌的粘连广泛而致密,术中在切断脾膈韧带时,操作亦须耐心细致,切忌动作粗暴,以防脾实质被撕破而导致的难以控制的出血。
作者单位:037006山西省大同市第五医院普外科
(收稿日期:2002-10-18)
(编辑 使臻), http://www.100md.com(杨美富)
自2000年7月~2002年6月,在援非洲期间,笔者用预先控制脾门出血的方法行巨脾切除25例,避免了术中可能撕裂脾门血管发生凶猛性大出血的危险,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巨脾,男16例,女9例。年龄16~53岁,平均37岁。病程10~32个月,平均23个月。巨脾下极达脐下8~13cm。在25例巨脾中,慢性疟疾性巨脾21例,血吸虫性巨脾4例。全部患者均有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血小板在23~48×10 9 /L之间。
1.2 手术方法 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下行手术。平卧位,左腰背部略垫高,取左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或左肋下切口,切开部分脾胃韧带及部分脾结肠韧带,自脾下极,包膜外逆行分离,直视结合手摸心会,于脾胰尾间隙找到脾动脉主干,粗丝线予以结扎,预定切断处近端结扎两道,远端结扎一道,线尾留长。等待3~5min后,再用同法结扎脾静脉,手术至将脾托出腹腔,然后切断脾蒂。
2 结果
本组切除的25例巨脾,无1例发生术中大出血,术中输血500~1000ml,平均750ml。术后3~4天拔除脾窝引流管。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高热,经抗感染,充分腹腔引流等综合治疗,2~3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出院时血小板都上升至100×10 9 /L以上。
3 讨论
在中西部非洲,虫媒疟疾导致的巨脾、脾功能亢进症是外科领域的常见病之一,严重地威胁着当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本组25例巨脾术中所见具有以下特点:(1)脾脏体积较大,因其重力作用致使脾门向前下旋转移位,给手术操作增添了难度;(2)因病程相对较长,脾门血管,尤其是脾静脉代偿性增粗,管壁变薄,而且脾静脉与脾动脉、胰腺的粘连十分紧密,术中在处理脾蒂时极易撕裂脾静脉引起大出血,本组采用了自脾下极、包膜外逆行分离的方法,在脾胰尾间隙先将脾动脉主干予以结扎阻断,待脾脏缩小后再结扎阻断脾静脉,这样既起到了自体输血的作用,又避免了术中可能撕裂脾门血管,尤其脾静脉引起的凶险性大出血;(3)巨脾与膈肌的粘连广泛而致密,术中在切断脾膈韧带时,操作亦须耐心细致,切忌动作粗暴,以防脾实质被撕破而导致的难以控制的出血。
作者单位:037006山西省大同市第五医院普外科
(收稿日期:2002-10-18)
(编辑 使臻), http://www.100md.com(杨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