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2期
编号:10391503
仲景方临床应用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2-0150-01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为历代医家称之谓“群方之祖”。朱丹溪曰:“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 [1] ”。笔者从事临床虽不多时,但在学习、应用《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时,深得其益,体会铭心,现略举几例。

    1 病案举例

    1.1 麻黄汤 [2] 治疗无汗症 患者,女,19岁,自诉从记事起,不论春夏秋冬,从未出过汗。近年来,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经常感到心中懊恼,浑身憋闷难受,曾至某诊所诊治,予谷维素片治疗,服用无效。诊查患者:T36.9℃,触摸皮肤微有温热感,舌质鲜红,苔白而稍厚,脉浮,心肺听诊无殊。遂以无汗为提纲,无汗则说明肤表实而不通,用麻黄汤去杏仁加紫苏叶治疗,日服1剂,2剂后即有汗出,5剂后全身微微出汗,患者精神好转,心情舒畅。复诊仍用前方减麻黄为6g,加葛根20g以生津,防汗出过多而伤液,再服5剂。3个月后随访,患者正常。
, 百拇医药
    1.2 二加龙骨汤 [1] 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偏阴虚型 患者,女,51岁,自诉近3个月来,时常感到全身烘热不适,脸色发红,出汗,心中烦闷急躁,睡眠不佳。询问月经周期,已从半年前就开始紊乱,间隔2、3月不等,经色暗红,诊查脉象细数,舌红苔少,T36.7℃。患者拒绝做性激素测定等检查。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型),方用二加龙骨汤去生姜,加枸杞子、五味子、黄芪、当归。嘱患者先服5剂,并告知上述症状不是内脏有病,而是妇女正常的生理变化,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提倡适当参加娱乐活动,遇事宽容大度,放松情绪,不要纠缠一些小事。复诊时,自诉潮热出汗、睡眠有所改善,求继续服药,共服用35剂。患者自觉各种症状减轻,心情舒畅。3个月后随访,患者心情愉快,各种症状偶尔出现,且较轻微。

    1.3 防己茯苓汤 [1] 治疗不明原因水肿属皮水证 患者,女,65岁,自诉3天前开始感到脚步沉重,第2天早上起来全身水肿、乏力,食欲减退。曾到某诊所诊治,服用息期敏无效。经检查,患者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正常,血压110/70mmHg,皮肤无荨麻疹等过敏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而厚。诊断为皮水,西医称之为不明原因水肿。中药方选用防己茯苓汤加白术、泽泻、大腹皮。患者服2剂后即开始退肿,皮肤起皱,5剂后水肿基本消退。为达彻底恢复,并增加食欲,再求服中药5剂,原方去泽泻、大腹皮,加薏苡仁、生姜、神曲、陈皮。2个月后随访无殊。
, 百拇医药
    1.4 半夏泻心汤 [1] 治疗慢性胃炎属胃气不和证 患者,43岁,自诉有胃病史20余年。经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遵医嘱服用胃炎干糖浆、胃炎胶囊、吗丁啉片、雷尼替丁胶囊、香砂养胃丸等,症状时好时坏,正常时间没有超过3个月。2天前症状又发作,自觉心下痞满不舒,干呕,易饥但食欲不佳,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数。抓住心下痞之症,同时考虑到患者患病时日长久,已伤及胃阴,方拟半夏泻心汤加蒲公英、山药、北沙参、川楝子,日服1剂。5剂后,痞满稍除,食欲仍欠佳,再投前方去黄芩加焦神曲、香附,共服药30剂。患者诸证消失,食欲恢复,再告知生活、饮食注意事项。3、6个月后随访,患者自觉正常。

    2 体会

    麻黄汤原为风寒表实证而设,以无汗为提纲,因此引用此方去杏仁加紫苏叶治疗无汗症。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大开皮毛而发汗,作为君药;借桂枝解肌温经,透营达卫,加强发汗作用为臣药;配紫苏叶宣发肺气、助麻黄发汗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发汗达表之功,也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又有佐药之能。
, 百拇医药
    张仲景用二加龙骨汤治疗虚弱浮热汗出者,而妇女的围绝经期多表现为阴液亏虚,阳气浮越,潮热而出汗,与本方证较符。方中重用龙骨、牡蛎(各30g)益阴潜阳、安神,兼除烦敛汗为君药;黄芪、当归益气补血、甘温除热,五味子、芍药、杞子养血敛阴兼安神,使血、汗有其源,能摄敛,共为臣药;附子回阳,可防汗出过多而使阳随阴脱,也取其“阳中求阴”之义,白薇清虚热助敛汗,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并能益气和中为使药。诸药相配,益气补血消热,养阴敛汗,而能除烦安神。

    皮水病以“四肢肿,水气在皮肤,聂聂动者”为辨证要点,防己茯苓汤主之,为增加疗效,加白术、泽泻、大腹皮。用防己祛风行水,使皮水从外而解为君药;茯苓、黄芪、白术健脾助运,使水气从小便而去,兼补气固表,扶正祛邪为臣药;桂枝外通阳气以利渗透水邪,内助膀胱气化水液,泽泻直达膀胱利水渗湿,大腹皮行水气,消肿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又能培土和中为使药。诸药相合,使表气得固,脾气健运,水道通利,驱除水邪而使肿消。

    临床上接诊的慢性胃炎患者较多,由于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反反复复,当症状发作时,用西药治疗后,很多患者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心下痞满不舒,干呕,易饥,舌质红苔少等胃气不和偏胃阴亏虚的症状。方用半夏泻心汤加蒲公英、山药、北沙参、川楝子等,治疗效果较好。方中半夏、干姜能直入胃经,散结消痞止呕,黄连、黄芩、蒲公英降泄除满,北沙参、山药滋养胃阴,党参、甘草、大枣益气补血,川楝子、焦神曲行气消食疏肝,防木郁壅土。诸药配合,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使胃气和,胃阴复,痞满散,诸症悉除。
, 百拇医药
    医界宗师朱丹溪论:“天地气化无穷,人身之病亦变化无穷,仲景之书载道者也。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借令略有加减修合,终难逾域矩度。 [1] ”在临床实践中,引用经方而不拘泥于经方,只要辨证中的,临证化裁,确实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集.金匮要略方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6,19,48,57.

    2 清·陈修园.长沙方歌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4.

    作者单位:322100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3-11-17)

    (编辑紫 草), http://www.100md.com(吴如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