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锥体外系疾病 > 抽运-秽语综合征
编号:10391415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1-0079-02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以运动、语言和抽动为特点的行为障碍综合征。本病多见于小儿,其症状可见频眨眼睛,头、躯干、上下肢的小抽搐,语言的抽动可表现为喉部发出奇特的叫声,或者个别音节、字或句子说不清楚,或说出骂人的话等。中医文献中无此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目答刂”、“抽搐”、“瘛”、“慢惊风”等范畴。本病迄今发病原因尚未清楚,以致无特效药物。西医首选氟哌啶醇,但其副作用大,效果也不理想,故而患者多不能坚持治疗。笔者10余年来通过临床实践逐步摸索出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本病10余例,收到满意的疗效,故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9岁,1999年8月16日初诊。家长代诉7岁时患“甲肝”,愈后开始频眨眼睛、张嘴,后来又出现扭颈、耸肩、喉中发出“嗯嗯”叫声,但无秽语。家长初以为是习惯动作,强令其停止,可控制1~2min,旋即又出现上述诸症,而且次数越来越多,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当地医生因眨眼睛而按“疳积”治之不效。后经丽江某人民医院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服用氟哌啶醇每日1mg,治疗1个月后疗效不明显而求治于余。证见眨眼频频,不时张嘴、扭颈、耸肩,观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结膜稍充血,舌质红,苔薄白。问其所苦曰嘴角及眼睛自觉发痒不适,眨眼张嘴后自觉舒服,故而不能自止。诊其脉弦细,其母诉其经常脾气怪易怒。证属病后血虚,肝郁风动之象,治当清肝解郁,健脾养血,祛风止痉,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味。处方:天麻5g(冲服),丹皮9g,栀子10g(冲),柴胡9g,当归6g,茯苓12g,钩藤10g(后下),玄参10g,板蓝根9g,白芍12g,石菖蒲12g,菊花6g,磁石15g(先煎),龙骨20g(先煎),牡蛎10g(先煎),蜈蚣1条,甘草5g。10剂后诸证均减,眨眼次数减少,喉中己无异声,效不更方,续服上方30剂后诸证消失,随访至今未发。
, http://www.100md.com
    例2,患者,12岁,2000年3月9日初诊。其父代诉于4年前因惊吓后频频眨眼、挤眉、喉中“哈哈”作声似笑非笑,恰似做“鬼脸”之动作,因喉中异声频频,言语反应迟钝不流畅。伴有扭颈,思维无异常,学习成绩中等,心烦性急易怒,坐立不安,胆小易惊,纳食尚可,但口水多而吐沫频频,面色萎黄而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细数无力。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证属肝郁脾虚气乱,肝风内动,治以平肝解郁理气,健脾养血祛风,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味。处方:丹皮9g,栀子10g(冲),柴胡9g,当归6g,白术6g,茯苓 12g,钩藤10g(后下),木香10g,玄参10g,白芍12g,法半夏6g,石菖蒲12g,磁石15g(先煎),龙骨20g(先煎),牡蛎15g(先煎),蜈蚣1条,菊花6g,甘草5g。10剂后诸证稍减,30剂后诸证消失,第2年春天又复发1次,但症状不如前次严重,仍以上方治疗后而愈,至今未见复发。

    2 讨论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小儿多发病。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精神因素、遗传、胚胎发育及感染造成的大脑基底神经节发育及功能障碍有关。古代中医文献中虽无抽动-秽语综合征之病名,但其表现之症状则多有论述。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曰:“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连扎也。”肝开窍于目,肝胆属风木二经,内寄相火,肝藏血,故血不足则风内生,而频眨眼睛。《证治准绳·幼科·唇口蠕动》也说:“唇为脾之华,口乃脾之窍,脾胃虚者,多有此症不独病后而已”。故脾胃虚弱,血乏生化之源而生风,则出现不自主地张口或噘嘴。肝气横逆,脾失健运,则可痰浊内生,上逆于脑,蒙蔽神志,故见秽语不止。但据笔者临床所见,出现秽语者不多。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本病当属本虚标实之证,乃由肝郁脾虚,郁而化火,血虚生风所致。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可致血液的生成不足。故治疗当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祛风止痉化痰为主。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补肝,三药配合,则以补肝体而助肝用为主,配伍入脾之茯苓、白术为辅,以达补中健脾之用。加入丹皮,栀子则用以清肝火,天麻、钩藤、龙骨、牡蛎、磁石则用以平肝熄风止痉,菖蒲、玄参、板蓝根用以滋阴清热化痰。甘草调合诸药。诸药合用则可解肝郁、补肝血、健脾胃、化痰浊、熄肝风,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674100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3-11-03)

    (编辑夏 天), 百拇医药(杨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