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1期
编号:10391387
微生态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性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1-0044-03

    本文综合回顾分析了微生态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的有关联系与相通的原理,着重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微生态学结合的情况,并结合笔者的研究,探讨了尚可进一步开拓二者结合研究的领域,即运用微生态学原理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

    1 关于微生态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1.1 关于微生态学 随着现代科学对生命现象由浅入深并到本质的认识,现代研究将生态学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支学科,即宏观生态学(macroecology)、微生态学(micmecoloˉgy)和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 [1] 。微生态学这一名词,首先由德国微生物学家Verboz Rusch博士从正常微生物生态规律出发于1977年提出,并在德国赫尔本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微生态学研究所。
, http://www.100md.com
    我国微生态学创始人之一康白教授指出:人体或生物体对外必须适应大环境,对内必须适应其体内的微观环境,亦即必须适应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microbiota)、营养、免疫等微观环境,这就是微生态学(microecology)研究范围。适应是相互适应,是人体或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的微生态现象。研究这些现象及其内存规律就是微生态学的核心 [2] 。熊德鑫教授也指出,微生态学就是保护人体微生态环境及保护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科学 [3]

    1.2 微生态学与中医整体观的相关性 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与现代微生态学生物与环境平衡的观点具有相似性。

    中医学从整体观、平衡观的角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并且,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人在能动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自身稳定的机能活动。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并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谓之“人与天地相应”。
, 百拇医药
    生态学认为,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存在统一性,人不仅是一个有机的生物体,而且也是地球上生养系中的重要成员,在生物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人类只有在生态系的统一能量、物质及信息运转中才能生存繁衍。因此,人不仅与自然、社会的外环境息息相关,而且与内环境也必须相互统一,也就是说,人体或生物体对外必须适应大环境,对内必须适应其体内的微观环境,才能健康发育成长 [1] 。同样,微生物体与人体间的平衡和稳定是生命现象的本质,也是微生态学的微生态平衡基本观点。

    1.3 微生态学与中医学同源为生态学 我国学者梅汝梅教授等将中医学与微生态学进行比较如表1 [5]

    表1 中医学与微生态学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医学家接受了天人合一思想,把生物与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其引入到中医学中,确立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指导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相应改变。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联系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稳定性的观点是祖国医学中蕴含的生态医学思想,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思想和理论地被引入医学,结合当时对人体解剖、生理、疾病及治疗的认识,构筑了中医学理论的框架,创造了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并且用这种指导思想来研究和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防治。这便是中医学与微生态学起源上存在着统一性,即均统一于宏观生态学的微观应用。
, http://www.100md.com
    2 目前微生态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性研究的主要进展

    2.1 阴阳平衡与微生态平衡 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阴平阳秘”即物质与功能、明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的的动态平衡中,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当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受到破坏,人体即发生疾病 [6] 。微生态平衡的理论是,存在于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共同构成的微生态环境,是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当此微生态环境因外来的微生物或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紊乱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平衡遭受破坏,从而使正常微生物群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微生态平衡被破坏,便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2.2 中医脾与消化道正常菌群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指胃受纳食物之后再经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
, 百拇医药
    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存在于人胃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群有许多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等,其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可产生许多酶类和维生素,不仅参与机体的消化吸收,还构成胃肠道的生物屏障。在临床上因滥用抗生素或免疫功能发生紊乱时,可导致正常微生物群平衡异常,易使外来病原菌对胃肠道侵袭,导致胃肠道疾病发生。郭芳等通过研究发现中医脾虚证和脾胃虚弱患者,均有肠道菌群失调,对其进行健脾益气治疗,使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即可获得满意疗效。吴三明等对脾虚泄患者肠道正常菌群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该类患者双歧杆菌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认为厌氧菌减少,双歧杆菌比值的改变是脾虚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主要病理特征。王占国等学者根据研究指出:中医脾与消化道正常菌群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7]

    此外,舌象检查证明,不同舌象,有不同菌群结果,通过中医中药疗法,可改变舌象,菌群结构也同步改变。四君子汤有扶植肠道生理性细菌的生长作用,小承气汤在调整肠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

, 百拇医药     2.3 扶正祛邪治则与微生态平衡调整 中医学治病的基本理论是扶正祛邪。扶正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祛邪是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微生态学认为,当机体内栖居的大量正常微生物生长良好时,机体免疫功能即增强,定植抗力在提高,外袭菌及致病菌即无法入侵和定植。只有因某种因素破坏了正常菌群与机体的微生态平衡,造成微生态失调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定植抗力下降才使外袭菌和致病菌有可乘之机,在体内定植而致病。因此,致病与否决定于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转换过程。所以治疗不是单纯杀菌和抑菌,而是使正常菌群充分发挥生物拮抗作用,将致病菌驱除,也可谓是“扶正祛邪”。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在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有较好疗效的清热解毒中药,在体外实验既不抑菌也不杀菌,但是临床显示却有解热消炎之良效。通过实验研究其治疗疾病的机制,发现这类清热解毒药进入机体后并不是直接抑制和杀灭病原菌,而是间接的扶植正常菌群生长,使正常菌群发挥了生物拮抗作用,提高了定植抗力,将致病菌排除 [6]

    康白教授首先把中医学防治理论中“扶正祛邪”的概念用于微生态学中,以概括“矫正生态失调、保持生态平衡、间接排除病原体”的微生态调整观念。为把微生态学引入中医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6]
, http://www.100md.com
    2.4 中医“治未病”与微生态防治 医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的保健医学,它必须以生态医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人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认识上,中医学与微生态学都把系统的平衡与非平衡状态作为认识的出发点 [8,9]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与此相应的是,微生态学防治理论的原理与方法论也是调节人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根据微生态学的理论,来自宿主生理性细菌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可恢复与修复调整机体的正常菌群,从而达到保健预防和治疗目的。中医预防疾病的核心是调整,微生态疗法也重在调整,因此,两者的保健观是相似的,可相互借鉴。

    3 微生态学与中医学结合研究尚可进一步开拓的领域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近年运用微生态学原理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已取得一定的阶段进展。
, http://www.100md.com
    “邪正”发病学说,形成于秦汉之际,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以其宏观、系统的概括,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邪正”发病学说具有整体抽象性和具体多元性联系的特点,目前其研究还缺乏客观、有效的病因模拟,病因学工程研究等也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需要引进一种方法,使得中医“邪正”发病学说的研究结果更具现代科学规律,更能为现代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邪正”发病学说不是简单地把疾病过程看作是一个生物体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生物变化”的过程,而是运用“邪正消长”的理论模型,充分重视和强调人体抗御致病因子的能力 [8] 。《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传染病的传染与否,其原因是人体正气可否抗邪。将人体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变化过程,看作是人体抗御致病因子的能力与物质的“正气”与致病因子的“邪气”相互作用、相互抗争、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邪正消长”的变化过程,就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变化过程。“邪胜正衰”,则人体发病,或疾病恶化;反之,“正胜邪退”,则人体不发病,或虽病而病情向愈。所以中医治病的基本理论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具体来说,邪正发病学说认为:人体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保持着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协调,保持着正常的生理及心理过程,机体就呈现健康状态,但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正邪相搏,导致机体内部及其内外环境相互关系的失调,发生脏腑组织器官等机能、代谢、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因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但概括起来说,又不外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邪正相争”的矛盾斗争过程。
, http://www.100md.com
    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正气可理解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态。感染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人体异常反应。其是否发病不仅取决于病原微生物,更取决于人体的微生态平衡,以及进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激活人体免疫机能的状态。荷兰微生态学专家曾经提出“定植抗力学说”,即当体内栖居的大量正常微生物生长良好时,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定植抗力提高,外袭菌及致病菌即无法入侵和定植。病原微生物则属于“邪气”的范畴。只有因某种因素破坏了正常菌群与机体的微生态平衡,造成微生态失调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定植抗力下降才使外袭菌和致病菌有可乘之机,在机体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因此,致病与否决定于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转换过程 [1] 。研究证明,正常菌群中的一些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在定植抗力方面有重要作用,当厌氧菌减少,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厌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所以治疗不是单纯杀菌和抑菌,而是使正常菌群充分发挥生物拮抗作用,将致病菌驱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据此,中医学“邪正”相争理论的原理及其某些规律,可依据微生态学原理,从人体内环境和微观物质变化的角度,以人体内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平衡和非平衡关系加以印证和阐释。以外感疾病为例,在邪盛时期,以微生态菌群失调变化为主,在正虚时,以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为主 [9]
, http://www.100md.com
    21世纪的医学模式正向着“社会—心理—生物—环境”的这一综合趋势发展。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愈来愈证明中医药学传统理论合理内核的科学性。祝世纳教授认为“中医学的许多原理都包含着微生态的内容和机制,中医药在对人体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是以调整微生态失调,间接排除病原体来达到治疗目的的,因此,运用医学微生态的观点与方法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为预防保健、临床诊断、养生康复、筛选研制新药提供新的理论、思路与依据,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景云.医学微生态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6;3;79;86.

    2 康白.微生态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定位.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3(5):249-251.

    3 熊德鑫.微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3(5):252-253.
, http://www.100md.com
    4 彭文伟.传染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

    5 梅汝鸿,徐维敏.植物微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70-171.

    6 唐由凯.论医学微生态学在祖国医学中的体现与作用.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5):301-302.

    7 杨景云.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研究现状.2002年全国微生态学第八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74-75.

    8 袁嘉丽,李庆生.微生态学与医学的关系简析.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3(6):356.

    9 袁嘉丽,李庆生.运用微生态学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的主要思路与方法.中国中医药学刊,2003,(1):84.

    作者单位:650200昆明云南中医学院

    (收稿日期:2003-11-12)

    (编辑罗 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