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2期
编号:10391498
运用附子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的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2-0158-01

    笔者在治疗消化系统部分疑难病时,意外发现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配伍附子,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分别介绍如下。

    1 淤胆型肝炎

    本病属祖国医学“黄疸”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目黄、身黄、小便黄、皮肤瘙痒。至今无特效药和方法治疗,中医辨证多属湿热、疫毒、瘀血所致的阳黄证。治疗多从清热化湿、解毒、化瘀入手,其效果多不令人满意。笔者临证时常尊俞长荣所言“灿灿橘子黄,并非尽阳黄”。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制附子治疗。

    患者,男,45岁,干部,2001年5月初诊。患黄疸病14个月,曾在省级某权威医院确诊为“淤胆型肝炎”,并经中、西医治疗年余未见明显效果。刻诊:目黄、身黄如橘子色,皮肤瘙痒,脘痞纳呆,肢困乏力,大便色白,舌质暗红,苔白厚偏黄,脉弦滑。血清总胆红素225μmol/L,凡登白试验直接阳性。证属湿热、瘀毒内阻的阳黄证(湿重于热)。治宜清热化湿、活血解毒,佐以温通。处方:茵陈60g,栀子20g,大黄7g,白术20g,丹参30g,莪术15g,制附子12g,甘草9g。10剂后,自觉皮肤瘙痒减轻,脘痞消失,食欲增;30剂后皮肤瘙痒明显减轻,大便色由白转黄,身困乏力消失,饮食正常。血清总胆红素142μmol/L。60剂后皮肤瘙痒消失,身黄、小便黄消失,唯目微黄。血清总胆红素51μmol/L,原处方稍加减,继续治疗1个月,诸症悉除,血清总胆红素16.5μmol/L。又巩固治疗1个月,随访半年未复发。
, http://www.100md.com
    2 多发性胆囊息肉

    本病属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有的无任何症状,只能在B超下才能查到。本病多以手术治之,但不愿手术和不宜手术者,又多求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本病多采用疏肝利胆,活血化瘀之法,但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笔者临症时在上法治疗的基础上,加上附子一味,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患者,女,58岁,农民,2001年9月10日初诊,半年前在某县级医院经B超查出胆囊多发息肉,因害怕手术,多处求中医治疗,服药半年,不但无好转,且息肉逐渐增大。刻诊:右胁下微痛,时有不适感,左侧舌边有少量瘀点,余无它证。彩色B超提示:胆囊内息肉7个,最大者7mm×6mm。证属痰瘀内凝胆囊,治宜疏肝利胆,温阳、化瘀、化痰。处方:柴胡15g,香附15g,白芥子20g,金钱草20g,水蛭9g,制附子10g,甘草9g。10剂后,右胁下微痛、不适感消失,服30剂后复查彩色B超,胆囊内剩3个息肉,最大者5mm×3mm;服药60剂后复查彩色B超,胆囊息肉已全部消失,巩固治疗1个月,随访半年未复发。
, 百拇医药
    3 慢性萎缩性胃炎

    本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的范畴,辨证多属胃阴虚和气阴两虚证。治疗也多从养阴益气入手。笔者过去治疗本病。由于受西医诊断的束缚,一点温热药也不敢问津,唯恐化燥损伤胃阴。但常规用药,多疗效不佳,而且大队滋补胃阴药又碍胃,使病人食欲下降,后试用附子予以反佐,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此便在辨证用药基础上每每伍用附子。

    患者,女,71岁,农民,2002年3月6日初诊。8个月前在某市级医院经胃镜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经中、西医治疗未见好转。刻诊:胃痛隐隐,纳呆,时有干呕,口干不欲饮,舌红无苔、有津,舌边尖糜烂,脉沉细不数。胃镜提示: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亏乏,日久胃阳受累,治宜滋胃阴、益胃气,佐以温阳通络。处方:太子参20g,白芍12g,生地20g,麦冬20g,山药30g,佛手6g,公英20g,土元9g,制附子6g,甘草6g。服药10剂后,胃脘痛基本消失,舌糜痛明显减轻,余证同前。30剂后,诸证消失,舌已生出薄白苔,质微红。胃镜提示:萎缩性胃炎明显改善。上方稍有出入续治1个月,复查胃镜,胃粘膜已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作者单位:461200河南省焉陵县卫生学校门诊部

    461200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3-12-19)

    (编辑子 萱), http://www.100md.com(胡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