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探讨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0-2930-02
大肠癌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何预防大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下面就引发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进行探讨。
1 管状腺瘤或称腺瘤性息肉
发病率在1.6%~12%,平均为5.4%。80%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40岁以上男性多见。形态大小不一,最大7cm,最小2mm,呈半球形隆起,平均直径1.2cm。大的腺瘤可有明显的蒂,约68%的管状腺瘤有蒂,32%无蒂。色泽比正常粘膜红,很像成熟的李子或樱桃。组织学显示上皮细胞增生和粘膜肥厚。出现不典型增生或溃疡,预示有癌变可能。腺瘤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在1cm以下常是良性病变,直径在1~1.4cm,2%~6%有癌变,若直径在3.5cm,15%发生癌变。息肉因溃疡出血癌变率可高达61%。从腺瘤转变成癌大概需要一段缓慢的过程,平均需要10年。
, 百拇医药
2 绒毛状腺瘤或称绒毛乳头状腺瘤
占大肠腺癌的11.6%,70%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偶尔也可发生在其它部位,特别是盲肠和升结肠。40岁以上的妇女多见,女性比男性高10%。形态呈天鹅绒样,最小仅5mm,最大9cm,平均3.7cm,也可有蒂,但90%以上无蒂,几乎经常是单发,主要症状是粘液性腹泻,每天可排出粘液达300~3000ml,由于绒毛腺瘤上皮能大量分泌粘液和钾,加之末端肠段对电解质吸收发生障碍,临床上可出现低血钾,低血钠,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绒毛腺瘤比管状腺瘤恶变机会要高得多,文献统计在29.8%~31.9%,多为浸润性癌,淋巴转移率介于16%~39%之间,恶性度极高。
3 家族性多发息肉病
它是孟德尔常染色体显行遗传性疾病。多发生在左结肠和直肠,乃至整个大肠,均匀的分布无数个有蒂或无蒂腺瘤,或者在大肠的一部分集中很多腺瘤。1882年CriPs第一个承认该病具有遗传特征,显微镜下表现上皮增生的斑点和腺瘤的组织结构。1925年Locknurt-Mummery注意到家族性息肉病中有癌的发生,虽然腺瘤开始不是恶性,大多数病人间隔几个月或几年以后在一年或多年发生癌。有人随访57个家庭700个成员,其中251人是多发,后来有114例发生浸润癌。本病在青春期以前很少发病。症状发作平均年龄在20岁,在35岁时大多数已癌变。最近报告在小肠、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
, 百拇医药
4 卡德纳氏综合征
1912年Devic和Bussy首先叙述结肠息肉同时伴发骨瘤和结缔组织的囊肿。此后在1935年和1937年不断有此报告,1950年Gardner和Stephens首次叙述这个三联症状是 由遗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以后便命名为Gardner氏综合征。有文献报告本病癌变发生率可达36%。
5 溃疡性结肠炎
自1925年Grohn氏首次报告溃疡性肠炎有发生癌的危险。大多数病人限制在特定的时间,一般在发病后7~10年有发生癌的可能。其发病率预计在3%~5%,病变持续时间愈长,癌变的机会愈大,当病变持续10年,癌变为3%,持续20年癌变率可高达24%。整个结肠有弥漫性病变,发生癌的机会就愈高。所以,失去功能而无活力的狭窄肠管多有癌变发生。粘膜增生的上皮细胞填补到溃疡的基底层是发生癌的重要原因。
, 百拇医药 6 血吸虫
1932年Shell报道苏州地区大肠癌合并血吸虫感染并提出血吸虫病可能是癌变的刺激因素。国内外有关血吸虫病与大肠癌的关系报道很多。血吸虫流行地区大肠癌发病率较高,浙江省嘉善县10个公社对血吸虫病感染人群进行大肠癌普查,结果发现结肠和直肠癌患病率为44.19/10万,而非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吉林省普查大肠癌患病率仅2.67/10万,张宝林、赵恩生等报道大肠癌合并血吸虫病,分别为79.2%和29.93%,有关癌变机制,邹焕文等认为血吸虫卵在大肠粘膜下层沉积,引起粘膜溃疡,在形成修复过程中形成多发性息肉,粘膜下层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由于反复破坏和增生,终致癌变。但分化程度较高,恶性度低,转移少而晚。
作者单位:130021吉林省中医院
吉林省梨树县中医院
(编辑曲 全), 百拇医药
大肠癌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何预防大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下面就引发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进行探讨。
1 管状腺瘤或称腺瘤性息肉
发病率在1.6%~12%,平均为5.4%。80%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40岁以上男性多见。形态大小不一,最大7cm,最小2mm,呈半球形隆起,平均直径1.2cm。大的腺瘤可有明显的蒂,约68%的管状腺瘤有蒂,32%无蒂。色泽比正常粘膜红,很像成熟的李子或樱桃。组织学显示上皮细胞增生和粘膜肥厚。出现不典型增生或溃疡,预示有癌变可能。腺瘤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在1cm以下常是良性病变,直径在1~1.4cm,2%~6%有癌变,若直径在3.5cm,15%发生癌变。息肉因溃疡出血癌变率可高达61%。从腺瘤转变成癌大概需要一段缓慢的过程,平均需要10年。
, 百拇医药
2 绒毛状腺瘤或称绒毛乳头状腺瘤
占大肠腺癌的11.6%,70%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偶尔也可发生在其它部位,特别是盲肠和升结肠。40岁以上的妇女多见,女性比男性高10%。形态呈天鹅绒样,最小仅5mm,最大9cm,平均3.7cm,也可有蒂,但90%以上无蒂,几乎经常是单发,主要症状是粘液性腹泻,每天可排出粘液达300~3000ml,由于绒毛腺瘤上皮能大量分泌粘液和钾,加之末端肠段对电解质吸收发生障碍,临床上可出现低血钾,低血钠,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绒毛腺瘤比管状腺瘤恶变机会要高得多,文献统计在29.8%~31.9%,多为浸润性癌,淋巴转移率介于16%~39%之间,恶性度极高。
3 家族性多发息肉病
它是孟德尔常染色体显行遗传性疾病。多发生在左结肠和直肠,乃至整个大肠,均匀的分布无数个有蒂或无蒂腺瘤,或者在大肠的一部分集中很多腺瘤。1882年CriPs第一个承认该病具有遗传特征,显微镜下表现上皮增生的斑点和腺瘤的组织结构。1925年Locknurt-Mummery注意到家族性息肉病中有癌的发生,虽然腺瘤开始不是恶性,大多数病人间隔几个月或几年以后在一年或多年发生癌。有人随访57个家庭700个成员,其中251人是多发,后来有114例发生浸润癌。本病在青春期以前很少发病。症状发作平均年龄在20岁,在35岁时大多数已癌变。最近报告在小肠、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
, 百拇医药
4 卡德纳氏综合征
1912年Devic和Bussy首先叙述结肠息肉同时伴发骨瘤和结缔组织的囊肿。此后在1935年和1937年不断有此报告,1950年Gardner和Stephens首次叙述这个三联症状是 由遗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以后便命名为Gardner氏综合征。有文献报告本病癌变发生率可达36%。
5 溃疡性结肠炎
自1925年Grohn氏首次报告溃疡性肠炎有发生癌的危险。大多数病人限制在特定的时间,一般在发病后7~10年有发生癌的可能。其发病率预计在3%~5%,病变持续时间愈长,癌变的机会愈大,当病变持续10年,癌变为3%,持续20年癌变率可高达24%。整个结肠有弥漫性病变,发生癌的机会就愈高。所以,失去功能而无活力的狭窄肠管多有癌变发生。粘膜增生的上皮细胞填补到溃疡的基底层是发生癌的重要原因。
, 百拇医药 6 血吸虫
1932年Shell报道苏州地区大肠癌合并血吸虫感染并提出血吸虫病可能是癌变的刺激因素。国内外有关血吸虫病与大肠癌的关系报道很多。血吸虫流行地区大肠癌发病率较高,浙江省嘉善县10个公社对血吸虫病感染人群进行大肠癌普查,结果发现结肠和直肠癌患病率为44.19/10万,而非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吉林省普查大肠癌患病率仅2.67/10万,张宝林、赵恩生等报道大肠癌合并血吸虫病,分别为79.2%和29.93%,有关癌变机制,邹焕文等认为血吸虫卵在大肠粘膜下层沉积,引起粘膜溃疡,在形成修复过程中形成多发性息肉,粘膜下层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由于反复破坏和增生,终致癌变。但分化程度较高,恶性度低,转移少而晚。
作者单位:130021吉林省中医院
吉林省梨树县中医院
(编辑曲 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