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老年人大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无症状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发生特点。方法 通过对供电系统78位无症状老年人肠镜检查,发现其中38位患结肠息肉,并对息肉的内镜下特点及病理予以分析。结果 大肠息肉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以炎性息肉最多见,与同期临床检查的老年人相比,大肠息肉及多发息肉发生率高。结论 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病率高,临床上无症状,有一定癌变倾向,因此定期行肠镜检查,有利于大肠息肉等早期病变,特别是癌前病变及早期大肠癌的发现。
关键词 大肠息肉 老年人 结肠镜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01-0077-01
我院肠镜室于2003年4月对本市供电系统的78位老年人体检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其息肉发生率很高,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参加体检共78人,发现息肉38人(占48.7%),其中多发息肉20人(占52.6%);其中男33人,女5人,年龄60~72岁,平均65.4岁,同期临床检查的72位老年人发现息肉24人(占33.3%),多发息肉4人(占16.7%);其中男15人,女9人,年龄60~80岁,平均69.4岁。
1.2 检查结果 结肠镜体检78例共查出94颗息肉,分布于直肠54颗(占57.4%),乙状结肠13颗(占13.8%),降结肠8颗,横结肠17颗,脾曲2颗,升结肠8颗。息肉≤0.5cm55颗,0.5~1.0cm35颗,≥1.0cm4颗。无蒂息肉89颗,有蒂息肉5颗。病理检查大肠息肉共38颗,其中腺瘤性息肉11颗(占28.9%),炎性息肉15颗(占39.5%),增生性息肉12颗(占31.6%)。
2 讨论
大肠息肉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其检出率分别为21.9%~37.7%和40.4%~62.9% [1] ,本组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也以左半结肠为主,但直肠息肉发生率要更高,可能与病例的选择均为老年人有一定关系。但其息肉发生率(直肠57.5%,乙状结肠13.8%)与大肠癌的发生率相似,南方医院报道大肠癌中直肠分布占58.6%,乙状结肠分布占21.2% [2] ,说明大肠息肉的发生部位与大肠癌的好发部位相符。
, 百拇医药
大肠息肉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文献报道不等,广州南方医院结肠镜检查13420例,息肉检出率16.4%,在近两万人的无症状人群普查中,检出率不足5%;但息肉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约75%的息肉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2] 。本组老年人大肠息肉及多发息肉发生率高,高于同期的临床检查的老年人,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职业有一定关系,长期的电磁场接触可能诱发大肠息肉的发生,但有待于扩大病例数进一步证实。
大肠息肉大体上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本组息肉中以炎性息肉最多见,腺瘤性与增生性息肉相当,与南方医院报道的有差异(腺瘤性51.0%,炎性34.2%) [2],可能与年龄选择有关。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学者公认为癌前期病变,其依据是 [3] :(1)好发部位均是直肠和乙状结肠;(2)腺瘤患者罹患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摘除腺瘤后则降低;(3)组织学检查发现大肠癌常有残留的腺瘤组织,伴腺瘤率约10%。同时组织学上发现腺瘤-癌的演变过程,大肠粘膜异型增生可为癌的浸润前期,亦可能发展为浸润癌。据报道,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的恶变率为25%和11% [4] ,然而,由于增生性息肉可与肿瘤或腺瘤并存,可转变为腺瘤,故可能与肿瘤有关,应予以重视。因此,大肠腺瘤样息肉和不典型增生均为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应尽可能全息肉摘除。同时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钳取活检病理结果可供参考,但并非最后结论。临床上这种术前钳取活检的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的情况在绒毛状腺瘤中相当常见。因此,发现息肉即应做全瘤活检。
, http://www.100md.com
大肠息肉的检出有三种途径,一为肠道功能不良就诊而偶然发现,一为息肉本身引起的症状而发现,再就是通过体检而发现的。因息肉绝大部分无症状,因此前面两种途径对息肉的发现有限。本组老年人均为无症状体检者,大肠息肉检出率近一半,其中又有一半为多发息肉,腺瘤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占60.1%。因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肠镜检查纳入正常的体检项目,定期行肠镜检查,特别对于老年人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大肠息肉等早期病变,特别是癌前病变及早期大肠癌的发现,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结肠镜检对于息肉的发现优于其他的所有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止大肠癌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钱可大,赵昌峻,包玮,等.纤维结肠镜检查大肠息肉与肿瘤122例分析.实用内科学杂志,1986,6(9):481.
2 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74-885.
3 欧阳钦,欧阳雪松,马洪升.大肠腺瘤与大肠癌.中华消化杂志,1994,14:296.
4 周殿元,徐富星.纤维结肠镜临床应用,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146-148.
作者单位:519000广东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消化内科
(收稿日期:2003-10-29)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周怀力)
关键词 大肠息肉 老年人 结肠镜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01-0077-01
我院肠镜室于2003年4月对本市供电系统的78位老年人体检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其息肉发生率很高,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参加体检共78人,发现息肉38人(占48.7%),其中多发息肉20人(占52.6%);其中男33人,女5人,年龄60~72岁,平均65.4岁,同期临床检查的72位老年人发现息肉24人(占33.3%),多发息肉4人(占16.7%);其中男15人,女9人,年龄60~80岁,平均69.4岁。
1.2 检查结果 结肠镜体检78例共查出94颗息肉,分布于直肠54颗(占57.4%),乙状结肠13颗(占13.8%),降结肠8颗,横结肠17颗,脾曲2颗,升结肠8颗。息肉≤0.5cm55颗,0.5~1.0cm35颗,≥1.0cm4颗。无蒂息肉89颗,有蒂息肉5颗。病理检查大肠息肉共38颗,其中腺瘤性息肉11颗(占28.9%),炎性息肉15颗(占39.5%),增生性息肉12颗(占31.6%)。
2 讨论
大肠息肉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其检出率分别为21.9%~37.7%和40.4%~62.9% [1] ,本组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也以左半结肠为主,但直肠息肉发生率要更高,可能与病例的选择均为老年人有一定关系。但其息肉发生率(直肠57.5%,乙状结肠13.8%)与大肠癌的发生率相似,南方医院报道大肠癌中直肠分布占58.6%,乙状结肠分布占21.2% [2] ,说明大肠息肉的发生部位与大肠癌的好发部位相符。
, 百拇医药
大肠息肉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文献报道不等,广州南方医院结肠镜检查13420例,息肉检出率16.4%,在近两万人的无症状人群普查中,检出率不足5%;但息肉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约75%的息肉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2] 。本组老年人大肠息肉及多发息肉发生率高,高于同期的临床检查的老年人,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职业有一定关系,长期的电磁场接触可能诱发大肠息肉的发生,但有待于扩大病例数进一步证实。
大肠息肉大体上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本组息肉中以炎性息肉最多见,腺瘤性与增生性息肉相当,与南方医院报道的有差异(腺瘤性51.0%,炎性34.2%) [2],可能与年龄选择有关。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学者公认为癌前期病变,其依据是 [3] :(1)好发部位均是直肠和乙状结肠;(2)腺瘤患者罹患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摘除腺瘤后则降低;(3)组织学检查发现大肠癌常有残留的腺瘤组织,伴腺瘤率约10%。同时组织学上发现腺瘤-癌的演变过程,大肠粘膜异型增生可为癌的浸润前期,亦可能发展为浸润癌。据报道,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的恶变率为25%和11% [4] ,然而,由于增生性息肉可与肿瘤或腺瘤并存,可转变为腺瘤,故可能与肿瘤有关,应予以重视。因此,大肠腺瘤样息肉和不典型增生均为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应尽可能全息肉摘除。同时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钳取活检病理结果可供参考,但并非最后结论。临床上这种术前钳取活检的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的情况在绒毛状腺瘤中相当常见。因此,发现息肉即应做全瘤活检。
, http://www.100md.com
大肠息肉的检出有三种途径,一为肠道功能不良就诊而偶然发现,一为息肉本身引起的症状而发现,再就是通过体检而发现的。因息肉绝大部分无症状,因此前面两种途径对息肉的发现有限。本组老年人均为无症状体检者,大肠息肉检出率近一半,其中又有一半为多发息肉,腺瘤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占60.1%。因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肠镜检查纳入正常的体检项目,定期行肠镜检查,特别对于老年人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大肠息肉等早期病变,特别是癌前病变及早期大肠癌的发现,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结肠镜检对于息肉的发现优于其他的所有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止大肠癌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钱可大,赵昌峻,包玮,等.纤维结肠镜检查大肠息肉与肿瘤122例分析.实用内科学杂志,1986,6(9):481.
2 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74-885.
3 欧阳钦,欧阳雪松,马洪升.大肠腺瘤与大肠癌.中华消化杂志,1994,14:296.
4 周殿元,徐富星.纤维结肠镜临床应用,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146-148.
作者单位:519000广东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消化内科
(收稿日期:2003-10-29)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周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