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与CT特点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3-0246-02
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脑梗塞病人904例,其中大面积脑梗塞58例,占同期脑梗塞发病率的6%。现将其临床与CT演变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中,男47例,女11例,发病年龄47~80岁,其中47~57岁16例,58~68岁28例,69~80岁1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9例,糖尿病史8例,冠心病史14例,风心病史4例,脑梗塞病史3例,1例既往无任何病史。
2 临床表现
发病时头痛伴恶心呕吐42例,抽搐4例,昏迷12例,22%,嗜睡26例,45%,意识清楚20例。58例均为颈内动脉系统病变,其中全并右侧肢体偏瘫38例,完全运动性失语23例,感觉性失语7例,混合性失误8例,左侧肢体偏瘫20例,偏身感觉障碍5例,双眼同向凝视49例,同向偏盲3例,均合并中枢性面瘫。急性期瘫痪肢体肌张力均低下,腱反射消失,肌力0~1级。双侧病理征阳性38例,一侧阳性20例。尿失禁12例。急性期血压高达200mmHg以上者46例,脑水肿合并脑干症状7例,合并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13例,合并肺水肿4例,死亡7例。
, 百拇医药
3 CT检查所见
本组58例全部在发病3日内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其中24h内21例,13例无异常所见,5例病变侧脑沟、脑回消失,同侧脑室缩小,外侧裂消失。3例一侧半球内基底区密度略减低。25~48h扫描17例,其中9例,可见病变侧大面积密度较低病灶,8例无病灶所见。3~7天扫描20例均可见阳性改变。大面积梗塞病灶位于左侧颞顶叶7例,左额顶叶9例,左侧基底节区20例。位于右侧颞顶叶4例,右侧额顶叶3例,右侧基底节区12例。左侧大脑半球均呈低密度影2例,右侧大脑半球均呈低密度影1例。13例在大片低密度中可见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为出血性脑梗塞。
4 讨论
随着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对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与CT演变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关于大面积脑梗塞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三种说法:(1)梗塞灶须大于同侧半球2/3者为大面积脑梗塞。(2)同侧大脑半球有两个以上脑叶的低密度灶改变者为大面积脑梗塞。(3)近年来有人提出的梗塞计算公式,即病灶体积=长×宽×CT扫描阳性层数。凡病灶大于20者就可诊为大面积脑梗塞。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更能说明病灶的面积,第三种说明的是大面积脑梗塞更确切。
, 百拇医药
大面积脑梗塞病灶周围水肿较重,在头颅CT平片上可见占位效应,同时对临近脑组织产生压迫,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即昏迷,嗜睡。有的病人出现脑疝而导致死亡。大面积脑梗的病人多半肢体瘫痪较重,呈完全性瘫,急性期患侧肢体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当病灶大时,脑水肿较重时,CT可见,中线移位,病变对侧脑组织,受压水肿,病人临床除表现较重的意识障碍外,同时也表现出四肢锥体束征,双侧病理征阳性,严重者可出现脑干症状,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临床查体可见,眼球凝视,双侧瞳孔不等大及周围性面瘫等体征。有的病人出现假性球麻痹,临床表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合并吸入性肺炎,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CT扫描是诊断大面积脑梗塞的主要检查手段,能准确,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本组58例病人先后进行了178次头颅CT平扫,18例24h内CT阴性,6例患肢对侧脑沟、脑回及外侧裂消失,基底节区病灶显示不清。临床病人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不充分,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表现表情淡漠,懒言,睡眠增多。此期是由于梗塞区脑组织只是缺血,缺氧,没有完全坏死。脑组织处在缺血的超早期改变。此期有利的治疗,临床能收到最佳疗效,防止发展为完全性中风。本组病人有21例在24h进行CT扫描,经过积极的治疗均得到较好的疗效。
, http://www.100md.com
大面积脑梗塞的病人第3日进行头颅CT扫描阳性率最高。4天以上的特别是在1周时发现,在梗塞区内可见斑点状,小片状高密度影,CT诊为出血性脑梗塞。此期临床病人症状不见好转,有的还有加重的倾向。是由于脑水肿压迫梗塞灶周围的小血管,血管内膜缺血坏死,通透性增强,当血肿消退后,血管重新灌注血液时易发生漏血。使临床症状复杂化,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此类病人应加强 降颅压的治疗,同时为了避免合并脑出血,慎重应用溶栓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
作者单位:110032沈阳铁路局中心医院
(收稿日期:2004-03-11)
(编辑晓 勇), 百拇医药(张静杰)
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脑梗塞病人904例,其中大面积脑梗塞58例,占同期脑梗塞发病率的6%。现将其临床与CT演变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中,男47例,女11例,发病年龄47~80岁,其中47~57岁16例,58~68岁28例,69~80岁1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9例,糖尿病史8例,冠心病史14例,风心病史4例,脑梗塞病史3例,1例既往无任何病史。
2 临床表现
发病时头痛伴恶心呕吐42例,抽搐4例,昏迷12例,22%,嗜睡26例,45%,意识清楚20例。58例均为颈内动脉系统病变,其中全并右侧肢体偏瘫38例,完全运动性失语23例,感觉性失语7例,混合性失误8例,左侧肢体偏瘫20例,偏身感觉障碍5例,双眼同向凝视49例,同向偏盲3例,均合并中枢性面瘫。急性期瘫痪肢体肌张力均低下,腱反射消失,肌力0~1级。双侧病理征阳性38例,一侧阳性20例。尿失禁12例。急性期血压高达200mmHg以上者46例,脑水肿合并脑干症状7例,合并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13例,合并肺水肿4例,死亡7例。
, 百拇医药
3 CT检查所见
本组58例全部在发病3日内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其中24h内21例,13例无异常所见,5例病变侧脑沟、脑回消失,同侧脑室缩小,外侧裂消失。3例一侧半球内基底区密度略减低。25~48h扫描17例,其中9例,可见病变侧大面积密度较低病灶,8例无病灶所见。3~7天扫描20例均可见阳性改变。大面积梗塞病灶位于左侧颞顶叶7例,左额顶叶9例,左侧基底节区20例。位于右侧颞顶叶4例,右侧额顶叶3例,右侧基底节区12例。左侧大脑半球均呈低密度影2例,右侧大脑半球均呈低密度影1例。13例在大片低密度中可见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为出血性脑梗塞。
4 讨论
随着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对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与CT演变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关于大面积脑梗塞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三种说法:(1)梗塞灶须大于同侧半球2/3者为大面积脑梗塞。(2)同侧大脑半球有两个以上脑叶的低密度灶改变者为大面积脑梗塞。(3)近年来有人提出的梗塞计算公式,即病灶体积=长×宽×CT扫描阳性层数。凡病灶大于20者就可诊为大面积脑梗塞。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更能说明病灶的面积,第三种说明的是大面积脑梗塞更确切。
, 百拇医药
大面积脑梗塞病灶周围水肿较重,在头颅CT平片上可见占位效应,同时对临近脑组织产生压迫,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即昏迷,嗜睡。有的病人出现脑疝而导致死亡。大面积脑梗的病人多半肢体瘫痪较重,呈完全性瘫,急性期患侧肢体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当病灶大时,脑水肿较重时,CT可见,中线移位,病变对侧脑组织,受压水肿,病人临床除表现较重的意识障碍外,同时也表现出四肢锥体束征,双侧病理征阳性,严重者可出现脑干症状,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临床查体可见,眼球凝视,双侧瞳孔不等大及周围性面瘫等体征。有的病人出现假性球麻痹,临床表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合并吸入性肺炎,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CT扫描是诊断大面积脑梗塞的主要检查手段,能准确,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本组58例病人先后进行了178次头颅CT平扫,18例24h内CT阴性,6例患肢对侧脑沟、脑回及外侧裂消失,基底节区病灶显示不清。临床病人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不充分,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表现表情淡漠,懒言,睡眠增多。此期是由于梗塞区脑组织只是缺血,缺氧,没有完全坏死。脑组织处在缺血的超早期改变。此期有利的治疗,临床能收到最佳疗效,防止发展为完全性中风。本组病人有21例在24h进行CT扫描,经过积极的治疗均得到较好的疗效。
, http://www.100md.com
大面积脑梗塞的病人第3日进行头颅CT扫描阳性率最高。4天以上的特别是在1周时发现,在梗塞区内可见斑点状,小片状高密度影,CT诊为出血性脑梗塞。此期临床病人症状不见好转,有的还有加重的倾向。是由于脑水肿压迫梗塞灶周围的小血管,血管内膜缺血坏死,通透性增强,当血肿消退后,血管重新灌注血液时易发生漏血。使临床症状复杂化,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此类病人应加强 降颅压的治疗,同时为了避免合并脑出血,慎重应用溶栓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
作者单位:110032沈阳铁路局中心医院
(收稿日期:2004-03-11)
(编辑晓 勇), 百拇医药(张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