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4期
编号:10392967
外耳道癌误诊2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4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4-3313-02

    基底细胞癌、囊腺癌在临床虽不罕见,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报道迄今并未见到,外耳道基底细胞癌临床极为少见,囊腺癌发生在外耳道又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两种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外耳道炎、软骨膜炎、耳道息肉等容易混淆。患病史询问不清,临床检查缺少仔细认真等是造成误诊原因之一。如在追记病史中发现经治不愈的,应考虑为本病的可能,应及时局部活检、明确诊断,以减少或避免误诊的发生。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女,62岁,以右耳刺痛4年,听力减退2个月为主诉入院。4年前无诱因右耳道痒痛,渐为胀痛,疼痛向耳屏前上部、同侧颞部乳突尖、上颈部放射,伴耳溢,偶为血性,先后在4所医院就诊,分别诊断为神经痛、外耳道炎、耳道软骨膜炎等给予抗炎、对症治疗无效,且逐渐加重,全身检查无特殊,无面瘫,淋巴结不肿大、胸腹无异常,右耳屏无肿胀、有压痛、耳廓无牵拉痛,外耳道壁软骨部弥漫性肿胀、质硬、明显触痛,其表面覆褐色痂皮、痂皮下溃烂、小肉芽和血性分泌物。轻拭即出血,细菌培养(-),耳道甚窄,仅见缝隙,鼓膜无法窥见,乳突部无肿胀、有压痛,左耳正常,各项辅助常规检查均正常,电测听:右耳中度传导性聋。右耳道为中心CT查显示,右侧外耳道狭窄,软组织增厚,后壁骨质不光滑,于1998年9月28日,在局麻下手术,取耳内切口,术中见外耳道软骨部软组织呈环形肥厚,结节状,界限不清,外耳道后壁骨质破坏,将耳道增生肿物和软骨全部切除,凿除病损骨质和部分乳突蜂窝,至健康的鼓窦和上鼓室底部,保留紧张部鼓膜,填以碘纺纱条压迫,缝合切口,术后30天痊愈出院,病理检查:镜下见上皮下有多个癌巢,癌细胞排列条索状,细胞呈梭形,核大小不一,核下深染,可见核分裂相。病理诊断外耳道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出院随访3年,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例2,患者,男,36岁,以右耳反复流脓血水6年为主诉入院。6年前右耳道发痒,自用火柴棍挖耳后流血水,随之为脓血样分泌物,右耳疼痛,近半年来耳内持续流出脓血样物,味臭,伴患侧耳屏部阵发性针刺样疼痛,下颌关节部阵发性酸胀感,先后在3所医院就诊,诊断为耳道息肉、外耳道炎行息肉摘除术、抗炎对症等治疗,无效。全身检查无特殊、无面瘫,颈淋巴结不肿大、耳廓正常,有牵拉痛和耳屏压痛,右外耳道狭窄,中段顶壁、前后壁表面脓苔、味臭,清拭后见局部凸凹不平,肉芽样物增生,触之出血,鼓膜紧张部色灰暗、内陷松弛部窥不清;乳突X线摄片,乳突部无异常;电测听检查,右耳轻度传导性聋,左耳正常。取耳道凸凹不平处组织活检,回报为低度恶性肿癌,考虑为囊腺癌。于1999年2月在局麻下行手术治疗,取耳内扩大切口,切除耳道肿物及肿物周边组织,凿除骨性外耳道前壁、上壁及部分后壁,鼓环处皮肤全部切除。置替尔氏皮片,碘纺纱条压迫,缝合切口,术后14天临床治愈出院,术后病理符合囊腺癌,随访3年未见复发。

    2 讨论
, 百拇医药
    基底细胞癌,囊腺癌在临床上虽不罕见,但见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报道迄今并未见到。

    2.1 两种恶性肿瘤的特点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瘤,属低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颜面部、鼻、颧、颞及眼睑附近,也可见于四肢、手背、阴部,通常单发,临床可分为结节型、色素型、硬斑瘤样或纤维型、浅表型等,初起时为米粒大或扁豆大,黄红色有蜡样光泽,坚硬结节,表面有褐色或灰暗痂皮,下为癌性组织,病变扩大,倾向破溃,形成溃疡,周边皮肤无炎症,病程缓慢。腺样囊腺癌,又称圆柱瘤,为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小涎腺,发生在外耳道极为罕见。起病即为局部痒痛,以痛为主,血性耳溢,皮肤粗糙。肿块形成,病程快于前者,前者可结痂自愈,但易复发,前者一般不转移,后者可转移,本病均靠活检确诊。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前者也可用局部放射治疗或液氮冷冻治疗。效果均满意。

    2.2 误诊原因分析 (1)由于外耳道基底细胞癌临床极为少见,囊腺癌发生在外耳道又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所以医生对本病缺乏认识,尤其青年医生对此更缺少经验,是造成误诊原因之一。(2)由于上述二种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外耳道炎、软骨膜炎、耳道息肉等容易混淆,临床医生如稍有疏忽,即可造成误诊。(3)病史询问不清,临床检查缺少仔细认真,如果在追记病史中发现经治不愈时,应考虑为本病的可能,应及时局部活检,明确诊断,以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作者单位:117000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

    (编辑曲 全), http://www.100md.com(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