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1例临床观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3-0239-02
我院1998年4月~2001年4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1例中,男36例,女5例,平均年龄57.8岁,病史4~10年,平均6年。全部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5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1例,梗塞后心绞痛5例,静息心绞痛10例。
1.2 方法 治疗前均常规治疗,给予长效消心痛10mg,每日2次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2次口服,氨酰心安12.5mg,每日2次口服,并给5%葡萄糖250ml中加硝酸甘油5~10mg静点,每天1次,在此基础上低分子肝素0.4ml治疗,低分子肝素商品名法安明,体重≤60kg为5000U,体重>60kg为7500U,12h1次皮下注射,连用7~14天,分别于用药前30min、用药后24h、48h采血测定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 http://www.100md.com
1.3 观察指标 (1)心绞痛发作的性质、时间、频率;(2)每次发作时的心电图的ST段变化;(3)4周内AMI的发生率;(4)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5)严重出血事件(指颅内、消化 道出血)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心绞痛不再发作,体力活动耐力增加,心电图ST-T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1/2或疼痛时间明显缩短或ST段下移(抬高)减少0.1mm。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程度及心电图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药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中度心绞痛18例中,用药后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较重度心绞痛13例,用药后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4例。重度心绞痛10例,用药后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计显效9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80.5%,见表1,表2。
, 百拇医药
表1 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药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
表2 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情况观察指标
2.2 副作用 用药后41例中7例(17%)注射部位附近皮下瘀点或瘀斑,未发生颅内或消化道出血现象。
3 讨论
近年来,低分子肝素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越来越广泛,低分子肝素具有高比例的抗因子Ⅹa和抗因子Ⅱa活性,由于其分子量小,与血浆蛋白和内皮细胞结合减少,所以生物利用度高,血浆半衰期长。疗效可取得与肝素同样甚至更高抗凝血酶效果,并且有发生严重出血事件低的优点。每天皮下注射2次无需实验监测,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作用机制为减少血栓,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冠状动脉供氧。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在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的基础上发生粥样斑块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因而此类病变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显著增加。所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除一般的心绞痛处理外,必须加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控制不满意,应考虑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
, http://www.100md.com
本组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为前述论点提供有力佐证,由于普通肝素副作用较大,常易 诱发出血事件,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低分子肝素制剂克服了这一缺点,其诱发出血并发症危险明显降低。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观察ST段治疗后亦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对照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显著改变(P<0.05)。
低分子肝素,在药效学上尚具有一定的溶栓作用,同时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和具有轻度的扩血管作用,低分子肝素抑制Ⅹa因子作用强,还可附着血小板表面的因子Ⅹa,且对纤溶系统有活化作用,在药代学方面,低分子肝素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血浆蛋白亲和力很低,清除非剂量依赖,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抗凝活性与剂量大小直接相关。本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有以下优点:吸收缓慢而均匀,能形成低的有效浓度较长时间维持抗血栓作用,出血小,不需实验监测,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155800黑龙江友谊农场职工医院
155800黑龙江红兴隆管局中心医院
(收稿日期:2004-03-03)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黄海峰)
我院1998年4月~2001年4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1例中,男36例,女5例,平均年龄57.8岁,病史4~10年,平均6年。全部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5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1例,梗塞后心绞痛5例,静息心绞痛10例。
1.2 方法 治疗前均常规治疗,给予长效消心痛10mg,每日2次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2次口服,氨酰心安12.5mg,每日2次口服,并给5%葡萄糖250ml中加硝酸甘油5~10mg静点,每天1次,在此基础上低分子肝素0.4ml治疗,低分子肝素商品名法安明,体重≤60kg为5000U,体重>60kg为7500U,12h1次皮下注射,连用7~14天,分别于用药前30min、用药后24h、48h采血测定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 http://www.100md.com
1.3 观察指标 (1)心绞痛发作的性质、时间、频率;(2)每次发作时的心电图的ST段变化;(3)4周内AMI的发生率;(4)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5)严重出血事件(指颅内、消化 道出血)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心绞痛不再发作,体力活动耐力增加,心电图ST-T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1/2或疼痛时间明显缩短或ST段下移(抬高)减少0.1mm。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程度及心电图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药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中度心绞痛18例中,用药后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较重度心绞痛13例,用药后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4例。重度心绞痛10例,用药后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计显效9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80.5%,见表1,表2。
, 百拇医药
表1 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药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
表2 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情况观察指标
2.2 副作用 用药后41例中7例(17%)注射部位附近皮下瘀点或瘀斑,未发生颅内或消化道出血现象。
3 讨论
近年来,低分子肝素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越来越广泛,低分子肝素具有高比例的抗因子Ⅹa和抗因子Ⅱa活性,由于其分子量小,与血浆蛋白和内皮细胞结合减少,所以生物利用度高,血浆半衰期长。疗效可取得与肝素同样甚至更高抗凝血酶效果,并且有发生严重出血事件低的优点。每天皮下注射2次无需实验监测,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作用机制为减少血栓,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冠状动脉供氧。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在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的基础上发生粥样斑块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因而此类病变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显著增加。所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除一般的心绞痛处理外,必须加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控制不满意,应考虑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
, http://www.100md.com
本组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为前述论点提供有力佐证,由于普通肝素副作用较大,常易 诱发出血事件,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低分子肝素制剂克服了这一缺点,其诱发出血并发症危险明显降低。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观察ST段治疗后亦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对照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显著改变(P<0.05)。
低分子肝素,在药效学上尚具有一定的溶栓作用,同时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和具有轻度的扩血管作用,低分子肝素抑制Ⅹa因子作用强,还可附着血小板表面的因子Ⅹa,且对纤溶系统有活化作用,在药代学方面,低分子肝素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血浆蛋白亲和力很低,清除非剂量依赖,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抗凝活性与剂量大小直接相关。本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有以下优点:吸收缓慢而均匀,能形成低的有效浓度较长时间维持抗血栓作用,出血小,不需实验监测,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155800黑龙江友谊农场职工医院
155800黑龙江红兴隆管局中心医院
(收稿日期:2004-03-03)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黄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