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3期
编号:10392579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辨证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3-3201-02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周期性反复发作的、有自限性的口腔粘膜病变。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精神刺激、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属于“口疮”、“口疳”之范畴。笔者认为可以以下列证型论治。

    1 分型论治

    1.1 心脾积热型 口疮多,分布广泛,甚则相互融合,表面淡黄色并有污秽,边缘不整,轻微隆起,多发生于舌、腭部,临床儿童多见。全身症状为烦热、疼痛较剧,小儿哭闹、拒食、口臭涎多、便干尿黄,多外感后伴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导赤散合清胃散加减:石膏30g,黄芩12g,生地黄20g,牡丹皮10g,黄连10g,栀子12g,知母10g,竹叶10g,泽泻10g,甘草6g,木通10g,黄柏12g。用法:先煎石膏10min,纳诸药,用水500ml,煎取300ml。分早晚2次服用。忌食辛辣油腻。
, http://www.100md.com
    1.2 阴虚火旺型 口腔粘膜溃烂色灰白,周围色淡红,溃疡分布以舌边、舌尖为主。有明显灼痛感,头昏耳鸣,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滋阴补肾降火。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15g,山药30g,茯苓10g,泽泻10g,山茱萸10g,牡丹皮10g,知母10g,黄柏10g,麦冬12g,白芍10g,五味子9g,杜仲10g。用法:同上(无先煎、后下药)。

    1.3 脾胃虚寒型 口腔粘膜淡红,溃疡分布以颊、唇粘膜为多。创面大而浅,表面呈淡灰色或灰白色,边缘整齐,疼痛较轻,常因劳累或饮食不节而复发,绝大多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隐痛,食欲不佳,大便不调等症状。舌淡红,苔白或腻,脉缓或弱。治则:温补脾胃。方药:理中汤加减: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黄芪10g,甘草10g,砂仁9g,山药12g,当归15g。用法:寒甚者加附子3g,干姜3g。附子打碎,先泡30min。先煎附子30min,纳诸药。用水500ml,煎取300ml。服法同前。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

, http://www.100md.com     2 体会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唇口病诸候”言:“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传统上多以火论治。据笔者观察,部分病例用之疗效不甚理想。有时虽可一时见效,但多易复发。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综观部分病例,多有脾胃虚寒之表现。故临床治此病,当详细辨证。清心火,滋肾阴固然可行,但当慎辨火之有无,不可轻易从火论治。辨证时应注意口腔局部表现和全身症状相结合。治疗中我们体会到,除少数属实火者外以少用或不用苦寒之品为好,必要时可酌用甘味药。脾胃虚寒型用温补脾气佐以升清降浊之法,尤优于单纯健脾益胃。虚火上炎型可用滋阴降火法。

    脾胃虚寒型之口疮病人,除少数素体脾虚,或久病伤脾或劳倦过度造成中气不足外,一部分病人多由过服苦寒药,或恣食生冷油腻,造成脾胃损伤,中气不足。中医认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部分病人患复发性口腔溃疡,长期、反复服用苦寒降火之药,导致脾胃损伤,脾阳郁遏,进而虚损。另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导致后天生化乏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故而发病。

    现代医学实验证明,多数口腔溃疡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而中药党参、黄芪、白术、熟地等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调整机体免疫状态。

    作者单位:272100山东省兖州市中医院

    (编辑 小 川), http://www.100md.com(王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