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口服液治疗发热330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用本院制剂“大柴胡口服液”治疗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用本院制剂大柴胡口服液(组方:柴胡、大黄、半夏、赤芍、葛根、石膏、连翘、丹皮、枳实、红枣、知母、青蒿、黄芩、水牛角丝、蔗糖)治疗发热病330例。对照组用银翘解毒颗粒。两组均以5天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主要是发热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大柴胡口服液治疗发热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外感发热 中药疗法 大柴胡口服液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4-0344-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热是临床常见症候,目前临床上西医往往使用过多抗生素,多引起耐药菌株产生,对发热病疗效不确切。鉴于上述情况,自1999~2003年,我们运用本院制剂大柴胡口服液治疗发热,并以银翘解毒颗粒作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内科住院及门诊病例,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BG/T1565—1995)证候分型均属卫气同病型,随机分为二组,大柴胡口服液组(治疗组),银翘解毒颗粒组(对照组)。治疗组310例,其中男178例,女132例,年龄12~72岁,平均48.8岁。病程少于5天282例,超过5天28例。对照组160例,男84例,女76例,年龄11~71岁,病程少于5天85例,超过5天75例,二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GB/T1565—1995)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寒,烦渴,咳嗽痰黄,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浮数。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用本院自制药剂大柴胡口服液。大柴胡口服液处方:柴胡0.75,大黄0.5,半夏0.25,青芍0.5,葛根0.75,石膏3.0,连青0.6,丹皮0.5,枳实0.5,红枣0.6,知田1.0,青蒿0.75,黄芩0.75,水牛角丝5.0,蔗糖1.5。(以上单位:kg),制量:10000ml。
, 百拇医药
上述中药处方为我院先进制剂工艺提取而成,省药监批准文号:粤药制字[Z03080096],经过加热提取,矫味过滤,加热浓缩,分装而成。规格:10ml1支。服法:每天3~4次,每次10~20ml,口服,并嘱饮开水200ml。连用5天。
2.2 对照组 用银翘解毒颗粒每次1~2包,开水冲服,每天3次。
3 疗效评价
3.1 疗效标准 治愈:发热症状消退(体温降至正常);显效:发热减轻(体温下降1℃以上);无效:发热不减或持续升高。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从表1中可见,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6.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例(%)
, http://www.100md.com
注:与对照组比较 ˇ P<0.01; △ P<0.05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55岁。因身热、汗出、烦渴咳痰黄稠5天,于2001年3月12日就诊。患者于5天前不慎受凉后出现发热,微恶寒,烦渴,咳嗽,口干苦,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滑数。神志清楚,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中医诊断为风温病卫气同病,西医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以清泄肺热,化痰止咳,方药以大柴胡口服液内服,每次20ml每天3次,连用3天。发热退,咳嗽症状消失痊愈。
5 体会
发热是以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常见于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岭南地处温热地带,且雨水多,一年四季在外感病证中以温病为多,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为感受春季的风热病邪,春季风木当令,气候温暖多风,阳气升发,加因患者起居不慎,感受风热病邪而成病,下如叶天士所说:“春月受风,其气已温。”风热外邪从口鼻、皮毛而入,邪热壅肺,邪热入里,里热蒸迫则出现身热,汗出,烦渴;肺热灼液为痰则咳痰黄稠;外邪未全入里,则有微恶寒的表症。现代医学认为是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原因是病毒、细菌感染,导致气管、急性支气管炎症反应。目前西医临床过多地使用抗生素,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并无价值,相反可能导致耐药菌株产生,由此引起更多的医学问题。我们认为中药制剂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等症状中取得了良好疗效。方中柴胡、石膏、黄芩、青蒿、水牛角丝均有退热作用,半夏、红枣和中缓急,大黄、枳实宣泄里热,连翘、葛根有解表作用。大柴胡口服液是我院从1995年开始,根据外感发热性疾病特点研制而成,并经多年临床运用,具有良好的清泄里热,兼以疏解表邪之功,实验研究表明:清热解毒等中药,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大柴胡口服液具有口感好,服用方便,安全,疗效确实,无不良反应,有良好治疗效果。退热疗效优于银翘解毒颗粒对照组。在临床观察中,两组病例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故本药的临床应用是安全的。该制剂组方合理,配方严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单位:514011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01-06)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黄小燕)
关键词 外感发热 中药疗法 大柴胡口服液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4-0344-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热是临床常见症候,目前临床上西医往往使用过多抗生素,多引起耐药菌株产生,对发热病疗效不确切。鉴于上述情况,自1999~2003年,我们运用本院制剂大柴胡口服液治疗发热,并以银翘解毒颗粒作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内科住院及门诊病例,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BG/T1565—1995)证候分型均属卫气同病型,随机分为二组,大柴胡口服液组(治疗组),银翘解毒颗粒组(对照组)。治疗组310例,其中男178例,女132例,年龄12~72岁,平均48.8岁。病程少于5天282例,超过5天28例。对照组160例,男84例,女76例,年龄11~71岁,病程少于5天85例,超过5天75例,二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GB/T1565—1995)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寒,烦渴,咳嗽痰黄,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浮数。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用本院自制药剂大柴胡口服液。大柴胡口服液处方:柴胡0.75,大黄0.5,半夏0.25,青芍0.5,葛根0.75,石膏3.0,连青0.6,丹皮0.5,枳实0.5,红枣0.6,知田1.0,青蒿0.75,黄芩0.75,水牛角丝5.0,蔗糖1.5。(以上单位:kg),制量:10000ml。
, 百拇医药
上述中药处方为我院先进制剂工艺提取而成,省药监批准文号:粤药制字[Z03080096],经过加热提取,矫味过滤,加热浓缩,分装而成。规格:10ml1支。服法:每天3~4次,每次10~20ml,口服,并嘱饮开水200ml。连用5天。
2.2 对照组 用银翘解毒颗粒每次1~2包,开水冲服,每天3次。
3 疗效评价
3.1 疗效标准 治愈:发热症状消退(体温降至正常);显效:发热减轻(体温下降1℃以上);无效:发热不减或持续升高。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从表1中可见,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6.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例(%)
, http://www.100md.com
注:与对照组比较 ˇ P<0.01; △ P<0.05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55岁。因身热、汗出、烦渴咳痰黄稠5天,于2001年3月12日就诊。患者于5天前不慎受凉后出现发热,微恶寒,烦渴,咳嗽,口干苦,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滑数。神志清楚,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中医诊断为风温病卫气同病,西医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以清泄肺热,化痰止咳,方药以大柴胡口服液内服,每次20ml每天3次,连用3天。发热退,咳嗽症状消失痊愈。
5 体会
发热是以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常见于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岭南地处温热地带,且雨水多,一年四季在外感病证中以温病为多,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为感受春季的风热病邪,春季风木当令,气候温暖多风,阳气升发,加因患者起居不慎,感受风热病邪而成病,下如叶天士所说:“春月受风,其气已温。”风热外邪从口鼻、皮毛而入,邪热壅肺,邪热入里,里热蒸迫则出现身热,汗出,烦渴;肺热灼液为痰则咳痰黄稠;外邪未全入里,则有微恶寒的表症。现代医学认为是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原因是病毒、细菌感染,导致气管、急性支气管炎症反应。目前西医临床过多地使用抗生素,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并无价值,相反可能导致耐药菌株产生,由此引起更多的医学问题。我们认为中药制剂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等症状中取得了良好疗效。方中柴胡、石膏、黄芩、青蒿、水牛角丝均有退热作用,半夏、红枣和中缓急,大黄、枳实宣泄里热,连翘、葛根有解表作用。大柴胡口服液是我院从1995年开始,根据外感发热性疾病特点研制而成,并经多年临床运用,具有良好的清泄里热,兼以疏解表邪之功,实验研究表明:清热解毒等中药,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大柴胡口服液具有口感好,服用方便,安全,疗效确实,无不良反应,有良好治疗效果。退热疗效优于银翘解毒颗粒对照组。在临床观察中,两组病例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故本药的临床应用是安全的。该制剂组方合理,配方严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单位:514011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01-06)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黄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