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3年第1期
编号:10393104
骨腔病灶型三叉神经痛38例及其手术治疗临床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骨腔搔刮术。结果 痊愈17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92.11%(35/38)。结论 骨腔搔刮术是治疗病灶型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骨腔病灶学说 治疗方法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03-0230-02

    近年来,随着对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与牙源性感染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即骨腔病灶学说。在临床诊疗中常发现患TN的病例,上颌骨或下颌骨内存在着病变性骨腔,实施口腔外科手术可以缓解疼痛,且不遗留感觉障碍。这些观察进一步表明口腔病灶与TN相关。笔者曾应用骨腔搔刮术治疗TN3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25~68岁;症状与体征均符合TN临床诊断标准[1] ,经口服卡马西平等抗TN药物治疗3个月~3年,疗效欠佳,但未经酒精注射及神经撕脱,感觉根切断或凝固术。其中上颌支20例,下颌支18例。骨腔部位:上颌尖牙区12例,双尖牙区6例,磨牙区2例;下颌尖牙区2例,双尖牙区14例,磨牙区2例。全部病例均系单侧发病。

    1.2 治疗方法

    1.2.1 骨腔定位 应用全颌曲面断层X-线摄片,一些病例可以直接发现骨腔,但多数病例无明显典型性骨腔,仅能看到骨质有某种轻微改变,如骨小梁变形,拔牙后牙槽硬板残存等,结合怀疑骨腔的部位与疼痛区的大致相符,可以配合临床触诊(该处很敏感)及局部浸润麻醉(在疼痛发作时)来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手术探查,多数能找到骨腔。

    1.2.2 手术 一般采用局麻下口内切开法。在骨腔相应部位的牙龈或唇龈皱襞处行横向切开,用粘骨膜剥离器剥离并掀起粘骨膜瓣,凿开骨皮质暴露骨腔(包括部分病例含有的瘘道)仔细搔刮,直至达到正常骨质色泽及硬度为止。用3%H 2 O 2 及生理盐水冲洗,再以1%先锋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冲洗骨腔后严密缝合创口。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术后1周内疼痛消失,半年内无复发。有效:术后1周内疼痛性质明显减轻,疼痛次数明显减少。半年内无需辅助药物控制疼痛。无效:术后1周内疼痛性质及次数无明显改变。

    2.2 治疗结果 38例中痊愈17例,其中10例于术后当日即疼痛消失;有效18例。总有效率92.11%(35/38)。在无效的3例中有2例进行再次搔刮术后达到痊愈,1例找到新的骨腔,进行二次手术后达到有效。

    3 讨论

    TN的真正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识也不一致。但目前比较倾向于中枢病变学说和周围病变学说,病灶型骨腔学说是周围病变学说中的一种。临床发现TN的疼痛区域往往发现病变性骨腔,组织学检查,属慢性炎症病灶,表现为血管丰富的骨组织的异常愈合反应,多由牙源性感染所致,骨腔内可发现碎骨片、钙化物和较多的神经纤维,钙化物与神经纤维粘连或包绕神经,有些病灶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这些骨腔多位于以前拔牙的部位,且常为感染的牙齿拔除以后。根据这一学说认为:牙源性感染的扩散可形成长期迁延存在的骨内感染病灶,从而造成对三叉神经周围支及神经节的损害;在炎症的影响下,常可使神经发生脱髓鞘性变,这些改变即是神经发生“短路”的基础。长期周围神经的损害又能引起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变性。在脊束核变性与传入刺激相互作用下,常可使传入丘脑及皮层的疼痛信息发生失真、放大及时限延长。临床上当彻底刮除骨腔后确能获得明显疗效;故病灶型骨腔形成,在TN发病学中值得重视 [2] 。
, http://www.100md.com
    临床发现,TN患者骨腔病灶在早期X线片上不易分辨,一些仅有往常被解释为正常范围内的轻微变化,如骨小梁变形,牙槽硬板残存等,临床可根据“扳击点”或触痛最明显处进行定位探查,术中发现骨腔的大小从0.5~2cm不等,骨腔可以干而硬也可能松而脆,有的病灶骨腔内有细小的瘘管,其行程不定,可长达2cm,有的可通连第二或第三骨腔,在上颌可通向鼻底或上颌窦,下颌可通向下齿槽神经管。以前接受过酒精注射,周围神经撕脱术,感觉根切断或凝固术的病例,骨腔定位更为困难。少数病人出现“变异麻醉现象”,如病人自诉Ⅱ支疼痛,但麻醉Ⅱ支不能止痛,而麻醉Ⅲ支反而止痛,应特别注意。

    TN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诊断技术和手段的进步,将会有愈来愈多的所谓原因不明的TN被查清原因。甚至可能导致对某些所谓的原发性TN的诊断予以重新认识 [2] 。

    参考文献

    1 王守儒.实用中西医结合口腔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601-606.

    2 邱蔚云.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3-1066.

    (收稿日期:2003-05-08) (编辑 何蓓), 百拇医药(靳祥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