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2期
编号:10393385
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的综合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2-0141-02

    重型颅脑损伤在急性期经过抢救幸存下来的绝大部分患者遗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怎样促进脑细胞恢复,减少后遗症,是医务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采用高压氧、中医药物等综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近两年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病人134例,按入院先后及损伤部位随机分两组。综合治疗组78例,其中广泛脑挫伤25例,硬脑膜外血肿(术后)7例,硬膜下血肿(术后)30例,脑内血肿(术后)1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4例;其中,男50例,女28例,男女之比为1.8:1,年龄最小4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33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6个月。昏迷26例。对照组56例,其中广泛脑挫伤20例,硬脑膜外血肿(术后)5例,硬膜下血肿(术后)21例,脑内血肿(术后)7例,原发性脑干损伤3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男女之比为2.1:1,年龄最小4岁,最大54岁,平均年龄29岁。病程最短13天,最长4个月。昏迷20例。
, http://www.100md.com
    1.2 诊断 全部病例均有头部外伤史,在急性期均按国际格拉斯哥(GCS)标准评定,其分值在3~8分之间,并有伤后昏迷或再昏迷6h以上者,均作头部CT检查确诊,部分已作手术。

    1.3 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组:高压氧治疗1次/天,每次1.5h,20天为一疗程,同期应用脑活素或6-FDP、胞二磷胆碱、复方丹参注射液等静脉滴注,1次/天,20天为一疗程,休息7天再行第二疗程,共作3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均判断疗效一次。治疗期间根据病情并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中颅脑损伤的康复医疗方案,实施功能训练。对照组除了不作高压氧治疗、不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等静脉滴注及功能训练外,其它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疗程同前。

    1.4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成人能工作,学生能学习。显著好转:意识恢复清醒,瘫痪肢体肌力明显改善,在Ⅳ度以上,语言、智力、记忆力明显有所改善,生活能自理。好转:意识恢复清醒或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提高,或语言、智力有所改善,但仍需他人照顾。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改善或意识仍未恢复。显效=基本治愈+显著好转。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苏醒率比较 综合治疗组昏迷26例,经治疗后恢复清醒22例,苏醒率为84.6%。对照组昏迷20例,经治疗后恢复清醒9例,苏醒率为45%。

    2.3 综合治疗组疗效与疗程关系 见表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在严重的颅脑损伤恢复期,脑组织中往往存在着可变性脑组织缺氧区,这个区域的脑细胞相对缺氧,轻度水肿、变性,使神经机能低下或处于抑制状态。高压氧治疗可提高氧分压,增加脑组织的供氧,减轻脑组织水肿,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1] 。应用脑活素等药物治疗颅脑损伤是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方法,它可激活脑细胞,改善脑供血及脑细胞代谢。高压氧和药物两者的作用均为修复缺氧脑组织,促进神经机能恢复所必需。功能训练可刺激本体感受器,引起反射性冲动,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及其代偿机制,使部分瘫痪肌群功能得到重建,并可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并且可防止韧带、肌肉的萎缩和关节强直的发生 [2] 。以上三者综合治疗既可以在促进脑组织修复的同时,又可以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其有效率为94.9%,显效率为62.8%。与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80.4%,显效率30.4%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值分别为<0.05及<0.005,说明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有实验证明,在高压氧舱内,椎动脉血流量增加18% [3] ,这样可增加脑干网状结构及丘脑的供血量。通过亲人不断的跟患者说话,呼叫患者的名字及被动的肢体运动等来刺激脑干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兴奋性,有利于改善觉醒状态,使昏迷患者苏醒。综合治疗组苏醒率为84.6%,而对照组为45%,两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5。提示高压氧、功能训练等治疗对意识恢复有较好的疗效。由表2可以看出第二疗程的显效率为62.1%,高于第一疗程的33.3%,而第三疗程的显效率为80.6%,又高于第二疗程。以上比较均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增加疗程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太田保世.日本医学介绍.1995,16(1):3.

    2 卓太宏.中国康复医学.1992,673.

    3 刘子藩.实用高压氧医学.1990,237.

    作者单位:471003洛阳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

    471003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李 阳), http://www.100md.com(郭忠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