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3期
编号:10393835
内窥镜下鼻旁窦囊肿摘除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3-0260-01

    鼻旁窦囊肿因其早期临床症状少且非特异性,常难以及时地诊断与得到适当的治疗。近十余年来,由于CT、MRI、鼻内窥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鼻旁窦囊肿的诊疗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我科从1997~2003年对10例筛、蝶窦囊肿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中,男3例,女7例,年龄15~62岁,平均42岁,病史2月~5年,其中6个月以上6例,6个月以下4例。就诊时:头痛2例,单眼突出伴复视5例,合并存在上述症状3例,其中2例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

    1.2 影像学检查 10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强化检查,其中1例MRI检查。5例患者筛窦密度增高,窦腔扩大,鼻窦与眶间骨壁部分缺损,高密度病变侵入眶内,其中4例边界清晰,1例边缘模糊;1例患者蝶窦密度增高、窦腔扩大,3例患者蝶窦、后组筛窦显示密度增高,并部分突入眶内,窦间骨壁缺损,边界尚清晰。9例静脉注射强化剂后,病变边缘均被环状强化,而其内容不被强化。1例患者蝶窦内、后组筛窦均密度增高,并突出于眶内后方、颅内,且眶内侧壁、蝶窦后上方颅骨骨质部分缺损,边界欠清晰,静脉注射强化剂后,病变边缘强化不明显,行MRI检查,显示有清晰边缘,为一较薄软组织密度影,中央为密度减低区,考虑仍为囊肿。

    1.3 手术方法 在局麻或全麻下采用视角为0°、30°、70°、120°鼻内窥镜及其配套手术器械,经鼻内途径行筛窦或蝶窦开放术、囊肿摘除术。操作中,如镜面染血,可用盐水棉片擦拭。若病变侵入眶内、颅内时应慎重处理,只清除病变组织或保留部分囊壁。

    2 结果

    10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囊肿,经3个月~3年随访,病变无复发,头痛症状均消失,单眼突出症状7例消失,1例好转,复视6例消失,2例好转,2例视力损害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3 讨论

    鼻旁窦由于解剖上的特殊性,其占位性病变常难以早期诊断。筛、蝶窦窦壁较薄弱,其良性病变如囊肿等因其发展缓慢,长期压迫窦壁,易使窦壁骨质破坏吸收而侵入眶内或颅内,引起眼部症状及头痛等,而因此就诊于内科或眼科,经CT检查后方发现。由于窦壁骨质的吸收,易据此误认为恶性占位性病变,CT强化扫描检查尤为重要,必要时还需行MRI检查。对于筛窦、蝶窦囊肿的治疗,传统手术常选用单纯眶内侧切开鼻腔气囊引流术、鼻侧切开术、颅面联合进路等,操作复杂,术中出血多,手术具有一定困难,且术后面部遗留切口瘢痕影响美观。而在鼻内窥镜下手术,则使手术简单化,降低了手术难度,避免了面部切口,无瘢痕,创面出血少,视野清晰。能在明视下准确地切除病变的组织,也有利于辨认筛骨纸板、筛板、颅骨、硬脑膜和视神经管等重要结构,以免损伤。且术中只切除有病变的组织,尽可能减少对鼻腔粘膜及结构的损伤、破坏,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鼻腔鼻窦的基本功能,体现了功能性外科和微创外科概念在鼻科学领域的应用。

    (收稿日期:2003-06-29) (编辑 李欣), 百拇医药(张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