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3年第8期
编号:10393666
二期梅毒98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3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8-0716-01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临床表现各异,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早期梅毒虽症状轻、损害小,但传染性强,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我们1999年3月~2003年1月诊治的98例二期梅毒作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8例患者男34例,女64例。其中夫妻同患11例,女方首诊为主。年龄21~70岁,平均36.22岁。病程:1周内8例,2周内14例,1月内36例,2月内25例,3月内9例,4月内4例,半年内2例。

    1.2 皮疹类型 掌跖鸡眼状疹62例次;扁平湿疣46例次;玫瑰疹37例次;丘疹鳞屑性损害12例次;躯干轻度水肿红斑、环状红斑、风团样皮损11例次;褐黑色斑6例次;梅毒性白斑5例次;脓疱样疹3例次;口腔粘膜损害3例次。
, 百拇医药
    1.3 自觉症状 有4例掌跖皮疹有瘙痒,其中2例抓后糜烂。约10%的患者有全身疲乏或低热等感冒样症状。

    1.4 血清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做USR及TPPA检查,结果均为阳性。

    1.5 合并症和误诊情况 合并急性淋病及尖锐湿疣1例。误诊为类银屑病、过敏性皮炎、臀部体癣继发感染、阴囊部癣、疥疮结节各1例;2例误诊为荨麻疹;另有4例曾在外院或其他科室误诊为玫瑰疹、银屑病、口腔粘膜炎症、尖锐湿疣。

    2 治疗方法

    10例患者用青霉素钠800万U静滴,每天1次共10天。4例青霉素过敏,改用菌必治1g静滴,每天1次共10天。其余患者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3次。对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2天给予口服强地松30mg/d共3天,以预防吉海反应发生。

, 百拇医药     3 结果

    3.1 皮疹消退情况 用药后1周,9例(9.2%)皮疹全部消退,58例(59%)皮疹明显消退;2周后68例(69%)皮疹全部消退或留黑褐色斑;少数原病程长、掌跖皮疹多的患者仍可见浸润性红斑,用药1月后皮疹全部消退。

    3.2 血清学复查 治疗后3个月复查USR,11例阴性,转阴率约11.2%;6月后92例阴性,转阴率为93.3%;治疗后1年复查USR,所有患者均阴性,转阴率为100%。

    3.3 治疗后12h内出现吉海反应4例,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皮疹增多,次日皮疹逐渐消退。

    4 讨论

    梅毒是性传播疾病,发病人群主要在性活跃年龄段。本组男女比例为1:1.88,女性占65.3%。未婚而发现梅毒者以女性居多,50~70岁患者主要为男性,这与卖淫嫖娼现象有关。夫妻同患梅毒占21.4%,女性首诊居多(8/11),追踪男方检查发现5例潜伏梅毒。由于滥用抗生素,使许多患者一期梅毒症状不典型,加之女性硬下疳常位于宫颈及阴道壁等处,不易发现,而使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待其出现二期梅毒疹时才就诊。这提示对易患人群要加强监测。目前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最好药物,一般应选用苄星青霉素,因其作用时间长。

    治疗后皮疹变化与皮疹类型及病程有关。二期梅毒疹多样化,掌跖皮疹为特征性表现,出现机率多,其次为外生殖器、肛周扁平湿疣,再次为玫瑰疹、丘疹鳞屑性皮疹等,易误诊,应注意鉴别诊断。本组病例玫瑰疹、环形红斑、风团样皮损、梅毒性白斑在治疗后3~7天消失。扁平湿疣、掌跖鸡眼状皮疹在治疗后1周开始消退,2周后基本消退,3周后皮疹消退或留有色素沉着。脓疱样疹、丘疹鳞屑样皮疹消退相对较慢,2周后起变化,3周后仍有皮疹。鳞屑样皮损留有特殊性褐黑色斑。

    (收稿日期:2003-03-08) (编辑 罗彬), 百拇医药(朱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