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宁合用阿司匹林治疗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8-0701-02
脉络宁注射液系中药玄参、牛膝等药物经化学提取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扩张血管、抗凝血、溶血栓等作用。阿司匹林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试验与临床均表明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疗效确切。近年来,我院选择32例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给予脉络宁合用阿司匹林治疗,并选择30例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给予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治疗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1998年2月~2001年3月共选择62例经颅脑CT证实为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患者,按1994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血管病分类及诊断要点确诊,随机分为脉络宁、阿司匹林治疗组和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治疗对照组。前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61.24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3例(9%),中型18例(56%),轻型11例(35%)。CT诊断:多发性脑梗塞9例,脑梗塞13例,腔隙性脑梗塞10例;其中有冠心病史6例,高血压病史25例,糖尿病史8例,高血脂病史16例。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6~74岁,平均62.56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3例(10%),中型21例(70%),轻型6例(20%)。CT诊断多发性脑梗塞9例、脑梗塞12例、腔隙性脑梗塞9例;其中有冠心病史5例,高血压病史24例,糖尿病史5例,高血脂病史13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7~9天,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给予能量合剂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给予脉络宁3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天1次;阿司匹林75mg口服,每天1次。糖尿病患者改用NS250ml。对照组给维脑路通0.4g及胞二磷胆碱0.5g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日1次。糖尿病病人改用NS250ml。
1.3 随访时间及疗效标准 时间自1998年2月~2001年5月。疗效标准:根据1996年第2次脑血管学术会议标准分为:(1)基本痊愈:意识恢复正常,肌力达到4~5级,生活自理;(2)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偏瘫失语明显恢复,肌力提高2级以上,生活部分自理或由不能行走到扶物自行;(3)好转:自觉症状减轻,肌力提高1级,但生活不能自理;(4)无效:用药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脉络宁、阿司匹林组痊愈50%,显效31%,好转16%,无效3%,总有效率97%;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组痊愈40%,显效20%,好转27%,无效13%,总有效率87%。经统计学分析,脉络宁合用阿司匹林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维脑路通组(P<0.05),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略)
2.2 不良反应 脉络宁组1例出现头晕、面部潮红,无消化道症状及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1例出现皮肤瘙痒。以上两组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继续治疗。
3 讨论
抗血小板聚集剂已广泛用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目前应用最广的是阿司匹林。一些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肯定的预防作用,但另一些研究持否定态度,其原因为阿司匹林不能抑制两种以上致聚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不能抑制其全部途径。其抗血小板聚集机理与潘生丁相同,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磷酸二酯酶途径。噻氯匹啶与阿司匹林作用机理则不相同,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酸(cAMP)浓度,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同时又通过抑制血小板膜受体(糖蛋白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导致血小板功能不全。脉络宁系中药玄参、牛膝等的复方制剂,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减轻或消除微循环内红细胞聚集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缺血区脑循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病变区的神经功能恢复。两药联用具有明显的抗凝、溶栓作用,对于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预防、治疗、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验结果表明脉络宁和阿司匹林是早期治疗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较为理想的药物,对改善运动、语言、近期记忆力明显优 于对照组,可有效地阻断病情恶化,改善病人的生活能力。另外本研究显示病人在随访期内未出现消化道症状、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综上所述,脉络宁合用阿司匹林治疗重症缺血性脑卒中对其病情的转归有良好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03-03-25) (编辑 浮萍), http://www.100md.com
脉络宁注射液系中药玄参、牛膝等药物经化学提取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扩张血管、抗凝血、溶血栓等作用。阿司匹林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试验与临床均表明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疗效确切。近年来,我院选择32例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给予脉络宁合用阿司匹林治疗,并选择30例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给予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治疗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1998年2月~2001年3月共选择62例经颅脑CT证实为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患者,按1994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血管病分类及诊断要点确诊,随机分为脉络宁、阿司匹林治疗组和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治疗对照组。前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61.24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3例(9%),中型18例(56%),轻型11例(35%)。CT诊断:多发性脑梗塞9例,脑梗塞13例,腔隙性脑梗塞10例;其中有冠心病史6例,高血压病史25例,糖尿病史8例,高血脂病史16例。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6~74岁,平均62.56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3例(10%),中型21例(70%),轻型6例(20%)。CT诊断多发性脑梗塞9例、脑梗塞12例、腔隙性脑梗塞9例;其中有冠心病史5例,高血压病史24例,糖尿病史5例,高血脂病史13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7~9天,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给予能量合剂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给予脉络宁3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天1次;阿司匹林75mg口服,每天1次。糖尿病患者改用NS250ml。对照组给维脑路通0.4g及胞二磷胆碱0.5g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日1次。糖尿病病人改用NS250ml。
1.3 随访时间及疗效标准 时间自1998年2月~2001年5月。疗效标准:根据1996年第2次脑血管学术会议标准分为:(1)基本痊愈:意识恢复正常,肌力达到4~5级,生活自理;(2)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偏瘫失语明显恢复,肌力提高2级以上,生活部分自理或由不能行走到扶物自行;(3)好转:自觉症状减轻,肌力提高1级,但生活不能自理;(4)无效:用药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脉络宁、阿司匹林组痊愈50%,显效31%,好转16%,无效3%,总有效率97%;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组痊愈40%,显效20%,好转27%,无效13%,总有效率87%。经统计学分析,脉络宁合用阿司匹林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维脑路通组(P<0.05),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略)
2.2 不良反应 脉络宁组1例出现头晕、面部潮红,无消化道症状及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1例出现皮肤瘙痒。以上两组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继续治疗。
3 讨论
抗血小板聚集剂已广泛用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目前应用最广的是阿司匹林。一些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肯定的预防作用,但另一些研究持否定态度,其原因为阿司匹林不能抑制两种以上致聚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不能抑制其全部途径。其抗血小板聚集机理与潘生丁相同,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磷酸二酯酶途径。噻氯匹啶与阿司匹林作用机理则不相同,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酸(cAMP)浓度,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同时又通过抑制血小板膜受体(糖蛋白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导致血小板功能不全。脉络宁系中药玄参、牛膝等的复方制剂,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减轻或消除微循环内红细胞聚集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缺血区脑循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病变区的神经功能恢复。两药联用具有明显的抗凝、溶栓作用,对于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预防、治疗、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验结果表明脉络宁和阿司匹林是早期治疗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较为理想的药物,对改善运动、语言、近期记忆力明显优 于对照组,可有效地阻断病情恶化,改善病人的生活能力。另外本研究显示病人在随访期内未出现消化道症状、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综上所述,脉络宁合用阿司匹林治疗重症缺血性脑卒中对其病情的转归有良好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03-03-25) (编辑 浮萍),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