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3期
编号:10393866
药疹242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3期
     【摘要】 目的 观察临床用药过程中的药物反应。方法 全部门诊及住院部病人,进行皮疹类型及药物类型分类、统计。结果 242例患者的药疹类型分为7种,麻疹样型或猩红热样型108例,荨麻疹型71例,多形性红斑型19例,固定性药疹型23例,重症多形红斑型7例,红皮病或剥脱性皮炎型6例,紫癜型8例。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占第1位,以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最常见;解热镇痛类占第2位;中药占第3位。结论 青霉素及头孢类制剂品种增多和临床滥用抗生素是抗生素类药疹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磺胺类及解热镇痛类等传统药物应用减少和临床对其不良反应较为重视,使其引起药疹比例下降,也使临床严重药疹比例下降。中草药及中成药引起的药疹有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 药物 药疹 分类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3-0277-02

    药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药物反应,近年来随着许多新药的广泛应用,药疹患者有增加的趋势。我科对2000~2002年242例药疹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病例来自我科2000~2002年间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及院内会诊病人。男125例,女117例,年龄7~74岁。

    1.2 诊断标准 242例药疹的诊断均符合变态反应机制的标准 [1]

    2 结果

    2.1 皮疹类型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108例,占44.6%;荨麻疹型71例,占29.3%;多形性红斑型19例,占7.9%;固定性药疹型23例,占9.5%;重症多形性红斑型7例,占2.9%;红皮病或剥脱性皮炎型6例,占2.5%;紫癜型8例,占3.3%;未见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2.2 致敏药物 抗生素类为第1位,共151例,占总数的62%,其中青霉素类69例,头孢类43例,喹诺酮类15例,磺胺类12例,林可酰胺类7例,痢特灵5例。解热镇痛类为第2位,共33例,占13.6%。其中APC17例,去痛片8例,抗感冒药8例。中药、中成药或中药复方注射液为第3位,共19例,占7.9%,其中双黄连、复方丹参注射液5例,红花注射液3例,三黄片3例,牛黄解毒片3例,六神丸2例,其它3例。血清制品为第4位,共10例,占4.1%。血管扩张剂、镇静催眠类及其它共29例,占12.0%。
, 百拇医药
    2.3 皮疹类型与致敏药物的关系 见表1。

    3 讨论

    药物过敏反应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时有发生,是皮肤科常见病。在致敏的药物中抗生素排在首位,青霉素类和头孢类制剂品种增多和临床滥用抗生素是近年来抗生素类药物过敏比例上升的重要原因。喹诺酮类药物近年来的发展尤其突出,一般认为其不良反应较少,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过敏反应时有发生,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多见,也有报道引起大疱性表皮松解性药疹 [2] ,我科尚未见到。以往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及呋喃类药物是主要过敏药物,近年来大量新药的产生使这些传统药物的应用逐渐减少,并且临床工作者对其不良反应较为注意,其引起药疹的比例也相对减少,这也可能是大疱性表皮松解性药疹发生率明显下降的原因。随着中草药的广泛应用和剂型改革,中药引起的药物 反应相应增加,以中成药和复方注射液为主。临床常见的有三黄片、双黄连针剂、复方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有资料表明,中药引起的药疹占各种药疹发生率的1%~3%,有些地区高达12% [3] 。笔者统计的242例中,共19例,占7.9%。有些病人有药物过敏史,服中药后发生药疹的原因可能有:(1)中成药中有些成分分子结构与以往过敏药物相同,从而发生交叉过敏反应。(2)有些中药成份复杂难以确认药疹是由其中哪一种引起,再服用易发生药疹。
, http://www.100md.com
    今后会有更多的药品应用于临床,药疹的发生会随之增加或变化,这要求临床医生使用抗生素要有严格的标准,对新药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有全面了解,并积极预防药疹的发生和及时治疗药疹。

    表1 皮疹类型与致敏药物的关系 (略)

    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387-388.

    2 张桂梅.口服环丙沙星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1例.中华 皮肤性病杂志,2002,10:48-49.

    3 晓华.药物引发的疾病,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91.

    (收稿日期:2003-05-18) (编辑 刘娜), 百拇医药(马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