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8期
编号:10393956
开颅术后并发表皮样囊肿1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8-0689-01

    患者,男,49岁。因右颞自发性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5年,2周内癫痫发作2次伴精神症状入院。查体:右颞骨窗张力不高,余无阳性体征。CT显示:右颞脑内原血肿区4cm×3cm×2cm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变无明显强化。故行手术探查。手术沿原切口入路,术中见右颞脑内有灰白色肿物,4cm×3cm×2cm大小,有包膜,内侧壁与脑室颞角紧密粘连,血供差,周围脑组织胶质细胞增生。完整摘除肿物,内含豆腐渣样物。病理报告:表皮样囊肿,术后10天病人痊愈出院。

    讨论:表皮样囊肿多起源于残余在颅内的胚胎上皮母细胞。在胚胎发育3~5周,当神经管脱离外胚层而闭合时,这些细胞残留包埋在颅内。因此,多见于中线脑外硬膜外。1954年,Choremis等注意到腰椎穿刺后局部椎管内发生该病;1961年BIocKey和Schorsteon复习了8例相关儿童资料后发现,大多数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行鞘内注射后穿刺椎管局部发病。此外,有实验表明,直接将皮肤碎片注入小鼠脊髓和额部可产生同样囊肿。因此,有人提出医源性的病因学说,诸如穿刺、损伤或手术时将皮肤组织带入颅内而引起。此种情况较罕见。本例患者5年前曾行开颅手术,且表皮样囊肿发生于手术区,故可考虑为手术时将皮肤组织带入颅内而形成植入性表皮样囊肿。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多有癫痫表现,且临近的脑组织因受刺激而呈现胶质细胞增生,本例与之相符。本例特别提醒神经外科医师:手术时尽可能连同包膜完整切除,遇有囊肿破裂,要反复冲洗瘤床,以减少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

    (编辑 梅燕), 百拇医药(李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