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3年第2期
编号:10393887
中药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2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02-0186-02

    婴幼儿腹泻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 [1] 。根据儿科特点,目前儿科用的给药途径较为单调而局限,尤其是喂药困难是儿科治疗护理的一大难题,婴幼儿输液不如成人易配合,难以固定,穿刺失败率高,小儿肌肉用药难以吸收,特别是穿刺难度大的患儿增加了许多痛苦,导致病程延长。

    外敷法是祖国医学治疗方法之一,是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该法经济、简单、副作用小,易被小儿接受。我院儿科自2000~2001年,使用中药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通过临床护理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中药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226例,其中男122例,女104例;年龄1个月~3岁,1岁以内者180例,占78.6%,平均年龄6.4个月;病程最长者3周,最短者3天,平均7.2天。西药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184例,其中男98例,女86例,年龄1个月~3岁,1岁以内者142例,占77.1%,平均年龄6.2个月,病程最长者3周,最短者2天,平均7.1天。
, 百拇医药
    1.2 诊断标准 根据北京儿童医院经验,将婴幼儿腹泻分为湿热型、虚寒型和伤食型 [1] 。湿热型:病初起面赤颧红,口渴欲饮,或身热无汗,大便稀粘,秽浊腥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虚寒型:久泻不止,反复发作,大便稀溏,呈水样,皮肤松弛,肢冷多汗,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淡无苔。伤食型:大便酸臭,腹痛胀满,口臭纳呆,厌食呕吐,舌苔厚腻浊。

    患儿有乳食不洁或感受外邪的病史,大便次数增多,3~5次/天(<10次),大便量每次不多,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伴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白细胞<5/高倍镜,无脱水症状。

    2 治疗方法及护理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伤食型、虚寒型应用中药止泻散1号,方剂:丁香、胡椒、广木香、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莱菔子、五倍子,湿热型用中药止泻散2号,方剂:葛根、黄芩、黄连、广木香、大黄、冰片、薄荷、雄黄、白术、莱服子。
, 百拇医药
    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抗炎选用庆大霉素、黄连素;止泻选次碳酸铋;助消化选酵母、胃蛋白酶片等静脉、口服给药。

    2.2 护理 先把中药混合研末每次5~10g,虚寒型用白酒调,伤食型和湿热型用陈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以纱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置于纱布上约1h,每日用药一次。敷药时应做好胃肠道隔离,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及时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及继发感染,并及时观察患儿脐部皮肤、大便性质、量、形状、次数及全身症状。

    3 疗效观察

    治愈:用药96h内,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好转:用药96h内,大便次数减少有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白细胞偶见;未愈:用药96h后,大便次数未改善;两组治疗天数及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χ 2 检验),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天数及有效率比较例(略)
, 百拇医药
    两组治疗天数与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提示:脐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在腹壁外最后闭合,局部无皮下脂肪,表面角质层最薄,药物易于穿透和弥散,而且外皮与筋膜和腹膜直接连接,脐下两侧有腹壁下动脉与静脉,并有丰富的血管网,对药物的敏感度高,容易吸收。而神阙穴为任脉要穴,是养生之源,“培元固本、回阳救逆”是神阙穴的主要功能,六腑以通为用,小儿因食、冷、寒积滞于胃肠之中,腑气不通,脾阳不固,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滞泻泄。

    止泻散加热水袋煨敷,外敷神阙穴,一可加强药性的释放和渗透;二可改善肠道的血液循环,便于胃肠道的功能恢复。止泻1号补中益气,温中散寒,健脾和胃;2号清热利湿,行气宽中,降逆消胀。两方组合合理,标本兼顾,热敷能促使药物吸收通过神阙穴达到病所,起到攻补兼施之功,故收效显著。

    注意事项:(1)脐部有感染、湿脐或新生儿脐带未脱者禁用。(2)药物的温度要适宜,随时观察,防止烫伤和过敏反应。(3)应用外敷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38,1249.

    (收稿日期:2003-05-05) (编辑 秋实), http://www.100md.com(张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