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地丁各地习用品来源及性状鉴别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4-0347-01
地丁一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列于草部,曰“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所述形态为豆科植物米口袋。现《药典》收载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中药品种繁杂,地丁一药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习用品,现将其来源习用地及性状鉴别如下。
1 来源习用地
紫花地丁除《药典》收载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花地丁外,还有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犁头草、长萼堇菜、白花堇菜、香堇的全草,在甘肃、江苏、浙江、广东、陕西、新疆等地习用。甜地丁为豆科植物米口袋、小米口袋的全草,在东北、华北、山东及江苏等地习用。此外,山东还有光滑米口袋,在个别地区也作甜地丁入药。苦地丁为罂粟科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紫堇的全草,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到地习用。
2 性状鉴别
2.1 紫花地丁 本品多皱缩成团。主根长圆锥形,有细纵皱纹,淡黄色。叶基生,展平后叶片成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钝锯齿,两面有毛,叶柄细,上部具狭翅。蒴果椭圆形,气微,味苦而稍粘。
2.2 甜地丁 根茎簇生或单一,圆柱形,根长圆锥形,有的略扭曲,有纵皱纹、横向皮孔及细长的侧根;质硬、断面黄白色,边缘绵毛状。茎短而细,有茸毛。单数羽状复叶,丛生,具托叶,叶多皱缩,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灰绿色,蝶形花冠紫色。荚果圆柱形,有茸毛。种子黑色,细小,气微,味淡,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2.3 苦地丁 全草光滑无毛,叶片展开呈三至四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线形。花淡紫色,蒴果长圆形,扁平,嚼之味苦。另外在广东、广西等地有以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作地丁入药,在此不作详述。以上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都作地丁入药,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故笔者认为目前不同地区不应以任一品种作为假药、劣药看待。
作者单位:264512山东省乳山市银滩医院
(收稿日期:2003-06-23) (编辑 李欣), 百拇医药(宫照逊 邹天志)
地丁一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列于草部,曰“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所述形态为豆科植物米口袋。现《药典》收载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中药品种繁杂,地丁一药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习用品,现将其来源习用地及性状鉴别如下。
1 来源习用地
紫花地丁除《药典》收载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花地丁外,还有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犁头草、长萼堇菜、白花堇菜、香堇的全草,在甘肃、江苏、浙江、广东、陕西、新疆等地习用。甜地丁为豆科植物米口袋、小米口袋的全草,在东北、华北、山东及江苏等地习用。此外,山东还有光滑米口袋,在个别地区也作甜地丁入药。苦地丁为罂粟科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紫堇的全草,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到地习用。
2 性状鉴别
2.1 紫花地丁 本品多皱缩成团。主根长圆锥形,有细纵皱纹,淡黄色。叶基生,展平后叶片成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钝锯齿,两面有毛,叶柄细,上部具狭翅。蒴果椭圆形,气微,味苦而稍粘。
2.2 甜地丁 根茎簇生或单一,圆柱形,根长圆锥形,有的略扭曲,有纵皱纹、横向皮孔及细长的侧根;质硬、断面黄白色,边缘绵毛状。茎短而细,有茸毛。单数羽状复叶,丛生,具托叶,叶多皱缩,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灰绿色,蝶形花冠紫色。荚果圆柱形,有茸毛。种子黑色,细小,气微,味淡,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2.3 苦地丁 全草光滑无毛,叶片展开呈三至四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线形。花淡紫色,蒴果长圆形,扁平,嚼之味苦。另外在广东、广西等地有以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作地丁入药,在此不作详述。以上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都作地丁入药,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故笔者认为目前不同地区不应以任一品种作为假药、劣药看待。
作者单位:264512山东省乳山市银滩医院
(收稿日期:2003-06-23) (编辑 李欣), 百拇医药(宫照逊 邹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