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3年第8期
编号:1039447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08-0743-02

    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炎症,为妇科常见病。属祖国医学“带下”、“月经不调”、“腹痛”等病症范畴。急性盆腔炎或治疗不当或症状不明显,待发现时已属慢性,均可引起慢性盆腔炎。笔者于1998~2002年对6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同时按随机原则与单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58例比较,其临床结果经统计处理,显示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16.6~54岁,16.6~20岁的28例,21~30岁的32例,31~40岁的44例,40~50岁的16例。病程6个月~4年。无明显季节因素。全部病人随机为中西医组62例,平均年龄30.2岁;西医组58例,平均年龄31.4岁。

, 百拇医药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实用妇产科学》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按《中医诊断学》慢性盆腔炎诊断要点。

    1.3 临床表现 有发热者为72例;下腹痛108例;腰痛及坠痛89例;月经失调62例;白带多46例。妇科盆腔检查:子宫粘连固定、两侧附件可触及条索状物的有57例;有囊性肿物的32例;附件增厚压痛的68例。中医辨证分湿热瘀结型、寒凝气滞型。

    1.4 治疗方法

    1.4.1 西医治疗 首选药物为合成青霉素80万U肌注,每日2次。过敏者用妥布霉素8万U肌注,每日2次。甲硝唑0.4g口服,每日3次。7天1疗程。炎症明显者用青霉素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根据药敏实验选用抗生素,静滴至退热后2天。辅助治疗如:镇静、退热、镇痛、下腹部热敷等。

    1.4.2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湿热瘀结型:治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处方用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剂:丹参、赤芍、桃仁、三棱、莪术、延胡索、党参、白术、陈皮。寒凝气滞型:治则: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处方用药:桂枝茯苓丸加减。方剂:当归、赤芍、乳香、桂枝、香附、茯苓等。以上方剂均为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其剂量按年龄、病情酌情应用。另病人治疗期间减少同房,加强营养,适当休息、锻炼,保持乐观情绪。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体征消失。B超示:子宫附件无异常。显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B超无异常发现。有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有改善。B超较前有好转。无效:治疗后无变化,需手术切除局部肿块。

    2.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2。

    表1 两组平均病程比较 (略)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略)

    3 讨论

    盆腔炎为细菌感染造成的广泛或局限性炎症病灶。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长期未能及时彻底治愈转变而成。引起盆腔炎的病原体有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原虫(阴道滴虫、阿米巴等),霉菌,病毒及其它,而且多为混合感染。慢性盆腔炎由于病史较长,患者多有滥用抗生素史,且细菌产生不同的耐药性,故单用抗生素效果可能不佳。而中医认为此时多属脾肾不足的虚症或虚实夹杂症,故临床多表现为“热入血室”“带下病”及“妇女瘕”。急性期以清热化湿、泻火逐瘀为主,慢性期以活血化瘀为主。笔者认为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湿热瘀结型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治则。方中丹参、赤芍、桃仁、三棱、延胡索均为活血祛瘀药,并兼有消炎、解毒、镇痛之功效。根据病情配党参、白术、山药补气,陈皮理气等。而寒凝气滞型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为治则。方中桂枝、甘草助卫阳,乳香、赤芍、当归活血化瘀,茯苓利水除湿,香附舒肝理气、活血调经、抗菌消炎等。在中医辨证基础上配以西药抗炎及对症治疗疗效更佳。经过我们的临床观察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组。可缩短疗程,减少抗生素应用时间及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同时对改善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自身免疫力、消除余邪均有满意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3-05-08)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贾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