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典” 析叶熙春温热病证治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4-0348-02
叶熙春(1881~1968年),杭州武林门外响水闸人。幼年天资聪颖,随本地名医莫尚古临诊,尽得师传。其太夫子姚梦兰为晚清杭嘉湖一带颇有声望的医家,对温热病尤有专长,见他少年有为破例令其侍诊。2年后在余杭镇木香弄悬壶。1929年寓居上海,1952年创办广兴中医院(杭州中医院前身),1954年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余家藏叶老先天早年在余杭镇“问苍山房”诊所课徒医案12本。现笔者结合非典,重温叶老温热病证治经验,试述如下。
1 横竖辨证
温热时病,来势凶猛,变化无常。叶老治热病,既宗仲景,又效叶派,辨证常以六经和三焦、卫气营血理论相结合。伤寒以六经分表里,温病以卫气营血察深浅、三焦别进退,皆总结归纳了外感热病的传变途径和变化规律。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说的“《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温病论三焦由上及下,并由浅入深须竖看”。纵观叶老温热病验案,辨证明晰是取得成效的重要经验之一。如对湿温证“微寒身热,胸腔塞闷,咳嗽多痰,不思纳谷,时时欲呕”者,诊病因为“浊犯于清旷”,“蕴湿留于中焦”,析病机则是“温邪挟湿,困于太阴阳明”,故施治则当“宣畅气机,清除湿热”,用药既散太阳之表,又化阳明之浊,表里双解而使“热减咳稀”。
, 百拇医药
2 伏主施治
叶老对温热病的辨证,必先明其病位,病性、病势,“先其所因”,施治则必在“伏其所主”上下功夫。
2.1 辛凉开透 热病初起,温邪从外自上而入,首先犯肺,病必始于表卫。叶老常用辛凉宣透等法,使邪从汗解。亦即《内经》所谓“在表者汗而解之”之意。辛凉平剂银翘散疏散风热,辛凉轻解,若咳嗽则加杏仁、前胡、桑叶等以宣肺;挟湿则加青蒿、芦根、滑石利湿。而且常于辛凉轻散之中佐以甘苦凉润之品,如花粉、知母、元参,顾护肺胃之津,冀其扶正以达邪,更防邪入传里。
2.2 寒凉清解 叶老遵《内经》“热者寒之”、“实者泻之”和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法以寒凉清泄。于“邪热蕴蒸阳明,汗出壮热不退,渴欲冷饮,面红耳赤,舌红苔黄,脉来滑数者”治以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叶老对湿温蕴滞膜原三焦,也以柴胡为运枢达腠之要药,或用达原饮加佩兰、青蒿梗等和解宣化之品,常取得理想疗效。查叶老验案,阳明腑实之证,常用大承气清热荡积,然苦寒之品用量甚轻,咸润之味独重。只轻取大黄、枳实、厚朴之苦以下之,而重用元明粉之咸以润之。叶老拟用甘味护津,切忌滋腻呆滞,以免阴凝恋邪,常用鲜芦根、鲜石斛、肥知母之属,对生地、麦冬之类慎之又慎。
, 百拇医药
2.3 咸寒镇摄 温邪久羁,肝肾告竭。叶老临危不惧,每能把握标本虚实关键,用咸寒救液以除热,或介壳类潜阳以镇静,或芳香搜邪以开窍。叶老遵《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之旨,治以清营汤、清心汤,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清营达邪。药物常用犀角、连翘、竹叶心之类。温邪深入下焦,出现阴液枯竭,神志昏迷,面红颧赤危证,叶老每以加减复脉汤合紫雪丹、至宝丹“养阴潜阳、宣窍透达邪”。若见“内风鸱张,两手颤动”,叶老必以大量大定风珠镇阴潜阳。遇有阴竭阳脱,再加入移山参,别直参大补元气,扶正救脱。
3 顾护胃气
叶老遵循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扶正救阴十分注重胃津,临床治疗刻刻不忘护胃生津。每以胃津胃气的来复作为邪却病退,病去正复的标志。如案有“高热得减,面红已除,舌苔黄燥转润……津液已有来复之渐”。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之病患,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叶老治热病重视胃气胃津,还体现在病程各阶段。如邪在表卫,治以辛凉轻解之品,以防过汗伤津,且每于凉散剂中加入鲜芦根、花粉;当邪入气分,治以清上泄下,于人参白虎汤,或承气汤中加鲜生地、麦冬;当邪陷下焦,深扰厥少,热 邪鸱张,更于三甲复脉汤或大小定风珠中加入西洋参、鲜石斛;特别是遇有温病伏痰,痰热互结,且深伏心营,有内闭外脱之危者,必以至宝丹加胆星、菖蒲豁痰开窍,加西洋参、川贝母,既无辛散或滋腻之弊,又可固脱开闭而两全。热病后期,叶老宗吴氏治法,以复脉汤加人参收功,以助胃气,复阴血,培植后天之本。
今年暴发的“非典”属于温病瘟疫范畴,具有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急重、传变迅速特点,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西药特效剂出现。重温上世纪早期叶老临床医案,探索治疗“非典”的理法方药,对照广东、北京中医药抗非典临床分析,希冀祖国传统医学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311121浙江余杭丁祖升中医内科诊所
(收稿日期:2003-06-23) (编辑 阳光), 百拇医药
叶熙春(1881~1968年),杭州武林门外响水闸人。幼年天资聪颖,随本地名医莫尚古临诊,尽得师传。其太夫子姚梦兰为晚清杭嘉湖一带颇有声望的医家,对温热病尤有专长,见他少年有为破例令其侍诊。2年后在余杭镇木香弄悬壶。1929年寓居上海,1952年创办广兴中医院(杭州中医院前身),1954年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余家藏叶老先天早年在余杭镇“问苍山房”诊所课徒医案12本。现笔者结合非典,重温叶老温热病证治经验,试述如下。
1 横竖辨证
温热时病,来势凶猛,变化无常。叶老治热病,既宗仲景,又效叶派,辨证常以六经和三焦、卫气营血理论相结合。伤寒以六经分表里,温病以卫气营血察深浅、三焦别进退,皆总结归纳了外感热病的传变途径和变化规律。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说的“《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温病论三焦由上及下,并由浅入深须竖看”。纵观叶老温热病验案,辨证明晰是取得成效的重要经验之一。如对湿温证“微寒身热,胸腔塞闷,咳嗽多痰,不思纳谷,时时欲呕”者,诊病因为“浊犯于清旷”,“蕴湿留于中焦”,析病机则是“温邪挟湿,困于太阴阳明”,故施治则当“宣畅气机,清除湿热”,用药既散太阳之表,又化阳明之浊,表里双解而使“热减咳稀”。
, 百拇医药
2 伏主施治
叶老对温热病的辨证,必先明其病位,病性、病势,“先其所因”,施治则必在“伏其所主”上下功夫。
2.1 辛凉开透 热病初起,温邪从外自上而入,首先犯肺,病必始于表卫。叶老常用辛凉宣透等法,使邪从汗解。亦即《内经》所谓“在表者汗而解之”之意。辛凉平剂银翘散疏散风热,辛凉轻解,若咳嗽则加杏仁、前胡、桑叶等以宣肺;挟湿则加青蒿、芦根、滑石利湿。而且常于辛凉轻散之中佐以甘苦凉润之品,如花粉、知母、元参,顾护肺胃之津,冀其扶正以达邪,更防邪入传里。
2.2 寒凉清解 叶老遵《内经》“热者寒之”、“实者泻之”和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法以寒凉清泄。于“邪热蕴蒸阳明,汗出壮热不退,渴欲冷饮,面红耳赤,舌红苔黄,脉来滑数者”治以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叶老对湿温蕴滞膜原三焦,也以柴胡为运枢达腠之要药,或用达原饮加佩兰、青蒿梗等和解宣化之品,常取得理想疗效。查叶老验案,阳明腑实之证,常用大承气清热荡积,然苦寒之品用量甚轻,咸润之味独重。只轻取大黄、枳实、厚朴之苦以下之,而重用元明粉之咸以润之。叶老拟用甘味护津,切忌滋腻呆滞,以免阴凝恋邪,常用鲜芦根、鲜石斛、肥知母之属,对生地、麦冬之类慎之又慎。
, 百拇医药
2.3 咸寒镇摄 温邪久羁,肝肾告竭。叶老临危不惧,每能把握标本虚实关键,用咸寒救液以除热,或介壳类潜阳以镇静,或芳香搜邪以开窍。叶老遵《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之旨,治以清营汤、清心汤,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清营达邪。药物常用犀角、连翘、竹叶心之类。温邪深入下焦,出现阴液枯竭,神志昏迷,面红颧赤危证,叶老每以加减复脉汤合紫雪丹、至宝丹“养阴潜阳、宣窍透达邪”。若见“内风鸱张,两手颤动”,叶老必以大量大定风珠镇阴潜阳。遇有阴竭阳脱,再加入移山参,别直参大补元气,扶正救脱。
3 顾护胃气
叶老遵循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扶正救阴十分注重胃津,临床治疗刻刻不忘护胃生津。每以胃津胃气的来复作为邪却病退,病去正复的标志。如案有“高热得减,面红已除,舌苔黄燥转润……津液已有来复之渐”。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之病患,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叶老治热病重视胃气胃津,还体现在病程各阶段。如邪在表卫,治以辛凉轻解之品,以防过汗伤津,且每于凉散剂中加入鲜芦根、花粉;当邪入气分,治以清上泄下,于人参白虎汤,或承气汤中加鲜生地、麦冬;当邪陷下焦,深扰厥少,热 邪鸱张,更于三甲复脉汤或大小定风珠中加入西洋参、鲜石斛;特别是遇有温病伏痰,痰热互结,且深伏心营,有内闭外脱之危者,必以至宝丹加胆星、菖蒲豁痰开窍,加西洋参、川贝母,既无辛散或滋腻之弊,又可固脱开闭而两全。热病后期,叶老宗吴氏治法,以复脉汤加人参收功,以助胃气,复阴血,培植后天之本。
今年暴发的“非典”属于温病瘟疫范畴,具有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急重、传变迅速特点,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西药特效剂出现。重温上世纪早期叶老临床医案,探索治疗“非典”的理法方药,对照广东、北京中医药抗非典临床分析,希冀祖国传统医学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311121浙江余杭丁祖升中医内科诊所
(收稿日期:2003-06-23) (编辑 阳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