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3年第6期
编号:10394015
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静脉炎的诊治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第6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06-0522-01

    下肢血栓静脉炎,是妇产科术后常见并发症,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盆腔静脉或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由于本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相似,易误诊而延误治疗。为此将我院近几年所发生3例下肢血栓静脉炎的诊治经验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例,经腹剖宫产2例,子宫切除1例;年龄26~48岁,平均33.6岁。均无血栓病史,术前检查心、肺、肝、胃功能正常,血生化检查均正常值(含血凝四项);术后均常规静滴甲硝唑3天,青霉素5天,持续导尿3天。出院时T36.7℃~37℃,白细胞总数(WBC)正常值,但中性粒细胞(N)大于0.76以上。

    1.2 临床表现 发病时间:3例分别于术后第10天、12天、13天,为左下肢;最早表现低热T37.5℃~38.5℃,呈弛张热型。伴寒战2例。随后出现患肢持续性疼痛,肿胀不明显,往往先以感冒处理,不见好转,上述症状加重,患肢出现肿胀,活动受限,尤其是大小便(蹲位)时胀痛加重,多在此时就诊。症见患肢明显肿胀,皮纹消失,直腿伸踝试验(Homan征)阳性,腓肠肌压迫试验(Nouhof征)阳性,3例均有。彩色多普勒确诊。窝及股静脉血栓,血常规WBC正常,但N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INR)2项超出正常范围值。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应用足量抗生素、菌必治1.0g静滴,2次/d,至体温正常,停药。

    2.2 补充肝素抗凝及溶栓 肝素6250U皮下注射每日1次,体温正常3天后停药。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抗栓酶0.5U静滴,每日1次;肠溶阿司匹林25mg,3次/d口服。8天为1个疗程。

    2.3 局部溶栓 患者平卧位,找到股动脉,用7号头皮针,穿刺成功后,依次推注654-25mg,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抗栓酶0.5U(配生理盐水10ml)隔日1次,3~4次。治疗期查pc及凝血酶时间四项,防止出血。

    3 治疗结果

    3例患者治疗后,1个疗程痊愈1例,2个疗程痊愈2例,均无出血及肺栓塞。

, 百拇医药     4 讨论

    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静脉炎,其发病因素与治疗原则不同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是厌氧菌感染所致,该菌在体内分泌肝素酶,分解肝素,促成凝血 [1] 。治疗以杀菌溶栓为主。后者发病多与血栓形成的三要素有关 [2] ,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但两者的临床表现相似,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提高临床认识是防止误诊的关键。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复习文献结合本组临床表现,笔者认为该病有以下特点:(1)多见于青壮年,近期有妇产科手术史、伴低热,本组3例;(2)发热呈弛张型,有时寒战 [1] ;(3)早期患肢持续性痛,尤其蹲位时加重、肿胀;(4)血常规检查,WBC正常,但N偏高,大于0.76。然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中老年人,无性别差异。以往有血栓病或髋部手术史,早期无发热及寒战,患肢多有酸胀痛或不适,中性粒细胞正常,鉴别不难。

    4.2 防治 该病的防治,不仅要重视术前准备,还应严密观察术后病人体温和下肢变化及中性粒细胞高等临床特点。此是早期诊治的关键。本组3例由于经验不足,忽视了早期临床特点,若及时给予菌必治治疗,能及早控制发生。实践证明菌必治能有效杀灭厌氧菌,使体温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疼痛随之消失。皮下注射肝素以维持平衡。另外,由于股三角摸到条索状物及Homan征阳性,说明有深静脉血栓的可能,单纯浅静脉给药难以充分溶栓。因此,我们采用小剂量溶栓药经股动脉途径,使高浓度药随动脉血达患肢深浅静脉各部位,先扩张血管,以充分溶解血栓,血管再通,同时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因此治疗后肿胀消退快,6~9天痊愈,然后静滴复方丹参1周、口服丹参片1个月以防复发。本组随访3个月无复发。该法给药优于浅静脉给药方式,简单易行,病人无痛苦,易接受,适宜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8.

    2 孙建航,朱瑞婷,唐恭玉,等.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中国骨伤,1999,12:7.

    (收稿日期:2003-04-04) (编辑 使臻), 百拇医药(张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