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09-0825-02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较低,其死亡率比较高,有人统计1周内死亡率高达60%以上。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广泛应用,主动脉夹层的快速、准确诊断成为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笔者对我院诊断的16例主动脉夹层病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本病影像学特点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6.5岁。临床表现有胸背部疼痛,累及腹主动脉有剧烈腹痛。有5例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动脉搏动消失。
1.2 CT检查方法 我们采用GE-PROSPEED螺旋CT机,螺距为1~1.5,厚层为7~10mm。先作常规CT平扫,16例均作强化扫描,扫描范围包括病变全程。然后以2~3mm层厚重建断面图象,再以表面遮蔽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法重建三维或二维图像。
, http://www.100md.com
1.3 造影剂应用 均使用欧乃派克100ml,经前臂静脉以3.0ml/s注入。
2 结果
主动脉夹层16例,显示钙化移位5例,移位从主动脉外缘内移均大于5mm,最大可达12mm。强化后,显示撕裂内膜片11例,显示真假腔13例,其中4例真腔明显较假腔变窄。内膜裂口显示7例。附壁血栓显示3例。16例病例中,Ⅰ型5例,Ⅱ型2例,Ⅲ型9例。Ⅲ型中仅腹主动脉受累3例,胸腹联合受累2例,仅胸主动脉受累5例。
3 讨论
3.1 病理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称主动脉夹层,系指主动脉管壁自内向外的裂口,深及中膜,高速高压的血流涌入裂口,将管壁剥离形成壁内瘤腔 [1] 。原主动脉腔称为真腔,新形成的瘤腔称为假腔,夹在两者之间的管壁称为夹层。根据DeBaley的分型:Ⅰ型:夹层起源于主动脉近端,累及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Ⅱ型: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终止于无名动脉水平;Ⅲ型:夹层起自主动脉峡部,累及腹主动脉,甚至髂血管。本组病例中Ⅰ型5例,占31.3%,Ⅱ型2例,约占12.5%,Ⅲ型9例,约占56.3%。
, 百拇医药
3.2 螺旋CT表现 (1)螺旋CT平扫能较好显示撕裂的内膜钙化向内移位,一般内移5mm以上,此征象具有诊断价值 [2] 。本组显示钙化移位5例,占31.3%,移位最大者12mm。(2)强化CT扫描能较清晰显示撕裂的内膜片,CT轴位图像上呈弯曲的线状低密度影,这是由于内膜片明显较管腔密度低所致,本组中有11例显示此征象,占70%。强化后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可以同时显影,真腔血流较快,所以真腔内密度往往较假腔密度高,CT可清楚显示此征象,本组有13例显示此征象,约占81.3%。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较好显示内膜撕裂口位置和形态,本组有7例显示此征象,约占43.8%。螺旋CT扫描可清楚显示真腔大小形态变化,本组中4例真腔明显受压变窄,占25%。螺旋CT还可显示假腔内血栓,本组3例,假腔内完全充满血栓,这时需与真性动脉瘤鉴别,如见到内膜钙化、管腔变窄,则 提示主动脉夹层。(3)三维重建方法及特点:多层面重建法(MPR),是指容积扫描以像素为单位的图像,被重建成了以体为单位的三维数据后,再以冠状、矢状或轴位去截取三维数据,得到重建的二维图像。
, 百拇医药
表面遮蔽显示(SSD)法真实的三维重建法SSD图像能较好地描绘出复杂的三维结构,显示立体图像。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是把三维数据X、Y、Z轴上高密度的一个作为结果的像素值投影形成的图像。
MPR操作简单,可以在任意角度重建图像,利于显示主动脉腔内结构及毗邻关系,可作三维重建的首选方法 [3] 。本组3例假腔血栓均显示良好。MIP可显示瘤腔、附壁血栓、瘤壁钙化及腔外情况,夹层与主动脉的解剖关系,内膜片显示率>90% [4] 。SSD表现同假腔强化程度明显相关,当真假腔强化差别不大时表现为主动脉轮廓不规则,假腔无明显强化时,仅显示真腔,对腔内结构显示较差 [5] 。总之三维重建在显示内膜片起止,走行真假腔动脉分支血管的关系等方面对手术非常有价值,在诊断符合率方面与轴位图像无明显差别 [6] 。
螺旋CT扫描是一种创伤小,简单、快速的主动脉夹层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全方位观察病变部位详细情况。随着计算机的发展,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将更准确、更快速。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赵君,景在平,萧毅,等.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10:743.
2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诊断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20-224.
3 吕滨,戴汝平,张少雄,等.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95.
4 周康荣.螺旋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61.
5 罗建光,杨东益,杨树仁,等.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2):873.
6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509-511.
作者单位:255069山东淄博山东铝业公司医院
(收稿日期:2003-05-20)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较低,其死亡率比较高,有人统计1周内死亡率高达60%以上。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广泛应用,主动脉夹层的快速、准确诊断成为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笔者对我院诊断的16例主动脉夹层病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本病影像学特点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6.5岁。临床表现有胸背部疼痛,累及腹主动脉有剧烈腹痛。有5例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动脉搏动消失。
1.2 CT检查方法 我们采用GE-PROSPEED螺旋CT机,螺距为1~1.5,厚层为7~10mm。先作常规CT平扫,16例均作强化扫描,扫描范围包括病变全程。然后以2~3mm层厚重建断面图象,再以表面遮蔽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法重建三维或二维图像。
, http://www.100md.com
1.3 造影剂应用 均使用欧乃派克100ml,经前臂静脉以3.0ml/s注入。
2 结果
主动脉夹层16例,显示钙化移位5例,移位从主动脉外缘内移均大于5mm,最大可达12mm。强化后,显示撕裂内膜片11例,显示真假腔13例,其中4例真腔明显较假腔变窄。内膜裂口显示7例。附壁血栓显示3例。16例病例中,Ⅰ型5例,Ⅱ型2例,Ⅲ型9例。Ⅲ型中仅腹主动脉受累3例,胸腹联合受累2例,仅胸主动脉受累5例。
3 讨论
3.1 病理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称主动脉夹层,系指主动脉管壁自内向外的裂口,深及中膜,高速高压的血流涌入裂口,将管壁剥离形成壁内瘤腔 [1] 。原主动脉腔称为真腔,新形成的瘤腔称为假腔,夹在两者之间的管壁称为夹层。根据DeBaley的分型:Ⅰ型:夹层起源于主动脉近端,累及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Ⅱ型: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终止于无名动脉水平;Ⅲ型:夹层起自主动脉峡部,累及腹主动脉,甚至髂血管。本组病例中Ⅰ型5例,占31.3%,Ⅱ型2例,约占12.5%,Ⅲ型9例,约占56.3%。
, 百拇医药
3.2 螺旋CT表现 (1)螺旋CT平扫能较好显示撕裂的内膜钙化向内移位,一般内移5mm以上,此征象具有诊断价值 [2] 。本组显示钙化移位5例,占31.3%,移位最大者12mm。(2)强化CT扫描能较清晰显示撕裂的内膜片,CT轴位图像上呈弯曲的线状低密度影,这是由于内膜片明显较管腔密度低所致,本组中有11例显示此征象,占70%。强化后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可以同时显影,真腔血流较快,所以真腔内密度往往较假腔密度高,CT可清楚显示此征象,本组有13例显示此征象,约占81.3%。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较好显示内膜撕裂口位置和形态,本组有7例显示此征象,约占43.8%。螺旋CT扫描可清楚显示真腔大小形态变化,本组中4例真腔明显受压变窄,占25%。螺旋CT还可显示假腔内血栓,本组3例,假腔内完全充满血栓,这时需与真性动脉瘤鉴别,如见到内膜钙化、管腔变窄,则 提示主动脉夹层。(3)三维重建方法及特点:多层面重建法(MPR),是指容积扫描以像素为单位的图像,被重建成了以体为单位的三维数据后,再以冠状、矢状或轴位去截取三维数据,得到重建的二维图像。
, 百拇医药
表面遮蔽显示(SSD)法真实的三维重建法SSD图像能较好地描绘出复杂的三维结构,显示立体图像。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是把三维数据X、Y、Z轴上高密度的一个作为结果的像素值投影形成的图像。
MPR操作简单,可以在任意角度重建图像,利于显示主动脉腔内结构及毗邻关系,可作三维重建的首选方法 [3] 。本组3例假腔血栓均显示良好。MIP可显示瘤腔、附壁血栓、瘤壁钙化及腔外情况,夹层与主动脉的解剖关系,内膜片显示率>90% [4] 。SSD表现同假腔强化程度明显相关,当真假腔强化差别不大时表现为主动脉轮廓不规则,假腔无明显强化时,仅显示真腔,对腔内结构显示较差 [5] 。总之三维重建在显示内膜片起止,走行真假腔动脉分支血管的关系等方面对手术非常有价值,在诊断符合率方面与轴位图像无明显差别 [6] 。
螺旋CT扫描是一种创伤小,简单、快速的主动脉夹层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全方位观察病变部位详细情况。随着计算机的发展,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将更准确、更快速。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赵君,景在平,萧毅,等.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10:743.
2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诊断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20-224.
3 吕滨,戴汝平,张少雄,等.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95.
4 周康荣.螺旋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61.
5 罗建光,杨东益,杨树仁,等.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2):873.
6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509-511.
作者单位:255069山东淄博山东铝业公司医院
(收稿日期:2003-05-20) (编辑 小川),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