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凝固术治疗鼻腔内血管瘤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4-0361-01
笔者自1997年应用微波凝固术治疗鼻腔内血管瘤83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中,男34例,女49例;年龄3~75岁;病史最长5年,最短1周。发生于鼻中隔的毛细血管瘤53例,下鼻甲25例,中鼻甲5例;大小均在2cm以内。以上病例均经病理诊断确诊。
1.2 治疗方法 使用EBH-IV耳鼻咽喉综合治疗仪。术前83例患者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心率测量均在正常范围内。找到出血部位,用蘸有1%利多卡因棉片贴于出血部位及临近鼻粘膜;如仍出血即用凡士林纱条加压,止血5~10min后取出纱条及棉片用微波辐射器在血管瘤周围热凝1周。对出血量较大的病例,可先在血管瘤周边较大的范围进行凝固,出血部位出血量减少甚至停止出血后,用微波辐射器对血管瘤周边凝固1周。
2 结果
一次性83例均治疗成功,治愈率100%;即在鼻腔及咽部未再见渗血,治疗后无复发。1周后血管瘤萎缩、变硬,用枪状镊一夹即自然脱落,全部病例术后3个月内均无复发。
3 讨论
鼻腔内血管瘤一般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常见鼻中隔出血性息肉为单纯性毛细血管病,诱因多为外伤、感染及微循环障碍。本文5例属于鼻中隔毛细血管瘤在鼻中隔易出血区形成一种毛细血管肉芽肿。色紫红,形如葡萄干,质软易出血,血色鲜红,一般量不多,可自行停止。另1例位于中鼻甲,也属于毛细血管瘤。如果用传统填塞法治疗,由于填塞物质滞留较长时间,容易引起感染及反复出血,对年龄较大的老年人有一定危险性。用传统切开、缝合、拆线和换药的方法,不仅出血较多,痛苦大,而且治疗时间长。近几年来有使用内窥镜结扎血管瘤的报道,但患者遭受痛苦仍然较大。
本文资料表明,使用微波治疗鼻腔内血管瘤,组织损伤小、痛苦小、见效快、病程短、治愈率高且操作方便,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填塞法和手术方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不受患者条件的限制,安全性强,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单位:262200山东省诸城市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3-05-22) (编辑 夫凡), 百拇医药
笔者自1997年应用微波凝固术治疗鼻腔内血管瘤83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中,男34例,女49例;年龄3~75岁;病史最长5年,最短1周。发生于鼻中隔的毛细血管瘤53例,下鼻甲25例,中鼻甲5例;大小均在2cm以内。以上病例均经病理诊断确诊。
1.2 治疗方法 使用EBH-IV耳鼻咽喉综合治疗仪。术前83例患者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心率测量均在正常范围内。找到出血部位,用蘸有1%利多卡因棉片贴于出血部位及临近鼻粘膜;如仍出血即用凡士林纱条加压,止血5~10min后取出纱条及棉片用微波辐射器在血管瘤周围热凝1周。对出血量较大的病例,可先在血管瘤周边较大的范围进行凝固,出血部位出血量减少甚至停止出血后,用微波辐射器对血管瘤周边凝固1周。
2 结果
一次性83例均治疗成功,治愈率100%;即在鼻腔及咽部未再见渗血,治疗后无复发。1周后血管瘤萎缩、变硬,用枪状镊一夹即自然脱落,全部病例术后3个月内均无复发。
3 讨论
鼻腔内血管瘤一般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常见鼻中隔出血性息肉为单纯性毛细血管病,诱因多为外伤、感染及微循环障碍。本文5例属于鼻中隔毛细血管瘤在鼻中隔易出血区形成一种毛细血管肉芽肿。色紫红,形如葡萄干,质软易出血,血色鲜红,一般量不多,可自行停止。另1例位于中鼻甲,也属于毛细血管瘤。如果用传统填塞法治疗,由于填塞物质滞留较长时间,容易引起感染及反复出血,对年龄较大的老年人有一定危险性。用传统切开、缝合、拆线和换药的方法,不仅出血较多,痛苦大,而且治疗时间长。近几年来有使用内窥镜结扎血管瘤的报道,但患者遭受痛苦仍然较大。
本文资料表明,使用微波治疗鼻腔内血管瘤,组织损伤小、痛苦小、见效快、病程短、治愈率高且操作方便,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填塞法和手术方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不受患者条件的限制,安全性强,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单位:262200山东省诸城市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3-05-22) (编辑 夫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