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3年第6期
编号:10394018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8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第6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06-0511-02

    我科从1997年6月~2002年10月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8例,效果好,且操作简单、安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45~81岁,其中55岁以上36例。详细询问病史,其中30例有头外伤史,且多为轻微外伤,外伤时间长短不一,多为几个月。血肿部位:多数血肿位于额颞顶部,血肿范围广泛,左侧15例,右侧18例,双侧5例。CT扫描显示颅骨内板下低密度、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血肿量多为80~150ml。

    1.2 临床表现 多以头痛、头晕及肢体乏力为首发症状。头痛、头晕28例,不同程度肢体乏力、轻偏瘫20例,精神症状10例,失语3例,昏迷2例,锥体束征阳性10例,瞳孔变化2例,视乳头水肿25例。
, 百拇医药
    1.3 手术方法 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针体直径3.0mm,长度2.5cm),在局麻下行血肿清除术。首先根据CT片确定穿刺点(血肿最厚部位),用枪式电钻于穿刺点处穿刺针垂直迅速钻入血肿腔,拨出针芯,见有血肿液由针管流出,加密封盖,连接侧管,用空针缓慢抽吸,当略有阻力时插入粉碎针,行生理盐水等量置换冲洗,直至澄清,留置穿刺针并接引流袋持续闭式引流,术后48~72h经CT检查证实血肿已被清除后拔针。若血凝块较多或粘稠,抽出液体量明显少于术前计算出的血肿量,可于冲洗后注入1~3万U尿激酶保留4h后开放引流,并给予冲洗清除血肿。

    2 结果

    经治36例复查CT血肿完全消失,脑组织膨胀复位。2例基本消失(有少量积液且无占位效应)。术后病情即明显好转,临床症状逐渐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症状完全消失35例,有3例有间歇性头痛。

    3 讨论
, 百拇医药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随着CT分辨率的提高,已能对其做出早期诊断,早期血肿包膜较薄,且无钙化,早期行微侵袭穿刺冲洗引流即能达到很好效果。

    在血肿形成过程中局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使血肿腔内失去凝血机能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术中尽可能冲洗干净血肿内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才是防止血肿复发的关键[1] 。穿刺针采用正压原理,能在血肿立体空间范围内行全方位冲洗、液化,能彻底的消除血肿,为脑组织膨胀创造条件,有效的防止血肿复发。该方法在床边就能进行,只需局麻,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效果好。我们根据CT片定位,选择长短合适的穿刺针,一次性快速钻入,并自动锁定,固定可靠,结合严密,很大程度的避免了脑损伤,张力性气颅,血肿形成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血肿液含有絮状及半凝状血块时,可行尿激酶注入,将其液化,彻底清除。

    术前、术中及术后应该注意的问题:①严格选择该手术适应证;②术前不用脱水剂,以免影响脑复位;③定位准确 且尽可能避开较大血管走行处;④头皮处应切一小口,以减少穿刺针快速转动对头皮组织损伤而致难愈合,强调一次性钻入;⑤抽吸时应缓慢,勿太用力,以防患者不适及负压过大造成损伤、出血或脑脊液外流;⑥术后取头低卧位;⑦若心功能正常,可输入较大量的生理盐水和等渗溶液,以促使原受压脑组织膨起复位,消除死腔;⑧术后观察引流液颜色,注意有无新鲜出血。

    参考文献

    1 付一新,吴若秋,万登济,等.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中华外科杂志,1992,30:740.

    (收稿日期:2003-06-23) (编辑 黄杰), http://www.100md.com(车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