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3年第2期
编号:10394198
组合式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27例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04-0356-01

    骨外固定技术始于1840年,至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骨外固定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近10余年来发展更加迅速,并不断完善。骨外固定技术在许多基层医院得以推广,已成为现代骨科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方法。现就我科近3年来应用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的四肢骨折27例作一疗效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7例,均使用北京外固定研究所生产的组合式骨外固定器,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5例(Ⅱ型骨折1例,Ⅲ型骨折2例,Ⅳ型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4例(病理性骨折1例),肱骨干骨折2例,尺桡骨干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14例。本组27例中粉碎性骨折23例,占85.2%。伴严重软组织损伤15例,占55.6%(包括开放性骨折4例)。伴有2型糖尿病3例,占11.1%。年龄最小4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35.6岁。其中男21例,女6例。其中采用三维组合固定器固定11例,单边加强固定器固定16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铺单后,于X线透视下,或小切口切开直视下,初步复位,分别于骨折远、近骨折段,打入距骨折端较远的两根钢针,经初步固定后,再穿入距骨折端较近的两根钢针及其他钢针(如为三维固定)进一步复位固定,于透视下或直视下活动临近关节,观察固定牢固程度,如不稳定,需增加其刚度,至骨折固定稳固。钢针分布及进针方向均严格按骨外固定器手术操作要求。

    2 结果

    本组27例,仅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一针孔感染,于术后4周时拆除外固定器,改为骨牵引治疗,至术后12周骨折愈合,其余26例均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拆除外固定时间最短至术后11周,最长至术后16周。

    随访16个月~3年,无1例关节功能障碍及骨折不愈合。粗隆间骨折3例,无髋内翻发生。

    3 讨论
, 百拇医药
    骨外固定器是一种独特的骨折固定形式,有很好的可调性,通过穿插在骨折远近段上的钢针和体外的特殊装置,在不加重骨折处损伤的情况下,又可提供加压、牵引等多种施力方式,达到固定骨折的目的。从生物学和生物力学两方面为骨折合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使用得当,骨折愈合率可达98%以上 [1] 。通过分析本组27例骨折患者,应用骨外固定器治疗,结果可以验证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有其明显的优势:(1)在各种复杂的伤情下,对各种类型的骨折均可及时进行有效的固定。(2)骨外固定器手术操作创伤小,对骨折处干扰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3)固定牢固且较石膏、牵引等方法对关节活动影响小,不易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及患肢肌肉萎缩。(4)开放性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严重的闭合性骨折,可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有利于处理软组织损伤。(5)术后可随时调整,以便进一步矫正,或改变固定刚度,以利骨折愈合。(6)外固定器取出简单,避免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并减少其经济负担。(7)提供多种生物力学环境,可根据不同类型骨折实施加压固定、牵引固定或中和固定。(8)组合式外固定器可根据病情及生物力学需要采用多种组合方式,固定稳固,应用方便。虽然骨外固定器应用有上述优点,但仍有其缺点:如易发生针孔感染,骨外固定器占有一定空间,会给患者带来不便,操作不正确可造成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但我们通过本组病例的治疗体会到,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其基本原则,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及时正确地护理针孔,早期功能锻炼,即可避免其并发症的发生,又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通伯,戴克戎.骨科手术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36.

    (收稿日期:2003-06-02) (编辑 李年令),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