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保守治疗34例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07-0612-01
我院从1991年5月~2002年5月对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选择34例采用了保守治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性28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为4.6:1。年龄1~83岁,平均50.2岁。年龄段在15~50岁者占68%。34例均经CT扫描确诊,单发性血肿32例,多发性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8例,脑内血肿13例,硬膜外伴脑内血肿2例。保守治疗阶段中转手术者1例。
1.2 治疗方法 (1)头部亚低温,保持32~35℃,应用5天;(2)床头抬高30°;(3)持续低流量吸氧;(4)降颅压、血压,应用自由基清除剂。(5)控制液体入量,保持在2000ml以内;(6)预防感染,激素疗法;(7)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复查CT;(8)于1周后病情相对平稳,给予钙拮抗剂治疗。
, http://www.100md.com
1.3 治疗结果 33例经保守疗法治愈,中转手术的1例亦痊愈出院。
2 讨论
颅内血肿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既往的传统观念认为,外伤性颅内血肿一经确诊,即应手术,似乎是理所当然。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CT的跟踪,采用保守治疗者亦屡见不鲜,并有升温趋势。保守疗法的指征概括为:(1)意识清醒,浅昏迷,或昏迷程度经治疗逐渐变浅者;(2)症状轻;(3)无脑疝征;(4)血肿量小;(5)中线移位轻;(6)颅压正常或颅内压轻度升高者。
黑岩敏彦 [1] 认为,脑内血肿15ml以内,硬膜外血肿20ml以内可行非手术疗法。曹国祥 [1] 认为,血肿20ml以下可行非手术疗法,20~40ml观察治疗,40ml以上者手术。Bullook与Pang [2] 分别主张血肿在40ml和50ml以内可行非手术治疗,并各自报告12例与9例颅内血肿经保守治疗成功。Galbraith [1] 认为,血肿大小与手术关系不大,但多数作者持相反意见。
, http://www.100md.com
张荣勋 [2] 认为,中线移位5mm以下者可行保守治疗;Bullook [3] 也认为,中线移位若超过5mm时不宜保守治疗;马景鉴 [3] 认为,中线移位8mm以下可作为保守治疗的指征。Galbraith [3] 认为,中线移位不是手术治疗的依据,但Miller认为,中线移位是决定手术的重要指标。曹国祥 [1] 报告4例中转手术者虽无中线移位,但均系双侧血肿,故不宜单凭中线移位与否而决定手术。本组有1例病人中线移位达11mm经保守治疗治愈。由此可见,要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Galbraith [1] 认为,颅内血肿选择治疗方法的指征除意识状态外,主要根据颅内压监护所测得的颅内压高低而定。颅内压(ICP)>30mmHg均应手术治疗;20~30mmHg者观察治疗;<20mmHg者可行保守治疗。有人认为,无条件行颅内监护时,可用腰穿测压代替。腰穿压力在200mmH 2 O以下保守治疗,200~300mmH 2 O观察治疗,压力达300mmH 2 O以上者施行手术治疗。并指出,腰穿应该慎重,以免发生脑疝,不宜常规应用。
, http://www.100md.com
颅内血肿的吸收过程:一般3~7天开始部分液化和吸收,此时CT可见高密度灶边缘变淡、模糊。30天左右血肿可完全吸收或接近完全吸收。血肿吸收的速度与病人年龄、血量多少与血肿部位等有关,年龄小、血量少则吸收快;血肿部位以脑内血肿吸收最快,硬膜下血肿次之,硬膜外血肿最慢。颅内血肿病人的凝血机制多为正常,所以笔者对止血药的应用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血肿既已形成,或等待吸收,或手术清除。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颅内血肿病人要全面分析,综合判断,不宜固守某一指标而以偏概全。要深入细致动态地观察病人的意识演变过程,对细致观察病人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亦不算过分。需知,所谓“保守疗法的安全临界线”并非一定安全,随时都潜伏着病情恶化的危险。本组1例中转手术者即由于临床观察意识恶化,CT示血量增加终于经手术治疗痊愈。故此,要警惕性观察与等待,以选择和确定恰当可行的治疗方法,切忌迟疑观望,坐失良机。
参考文献
1 曹国祥.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非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1:49.
2 张荣勋.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探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3:161.
3 马景鉴.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保守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0,3:210.
作者单位:122500辽宁省凌源监狱管理分局中心医院
(收稿日期:2003-05-25)
(编辑 纪永健), 百拇医药(刘万贵)
我院从1991年5月~2002年5月对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选择34例采用了保守治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性28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为4.6:1。年龄1~83岁,平均50.2岁。年龄段在15~50岁者占68%。34例均经CT扫描确诊,单发性血肿32例,多发性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8例,脑内血肿13例,硬膜外伴脑内血肿2例。保守治疗阶段中转手术者1例。
1.2 治疗方法 (1)头部亚低温,保持32~35℃,应用5天;(2)床头抬高30°;(3)持续低流量吸氧;(4)降颅压、血压,应用自由基清除剂。(5)控制液体入量,保持在2000ml以内;(6)预防感染,激素疗法;(7)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复查CT;(8)于1周后病情相对平稳,给予钙拮抗剂治疗。
, http://www.100md.com
1.3 治疗结果 33例经保守疗法治愈,中转手术的1例亦痊愈出院。
2 讨论
颅内血肿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既往的传统观念认为,外伤性颅内血肿一经确诊,即应手术,似乎是理所当然。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CT的跟踪,采用保守治疗者亦屡见不鲜,并有升温趋势。保守疗法的指征概括为:(1)意识清醒,浅昏迷,或昏迷程度经治疗逐渐变浅者;(2)症状轻;(3)无脑疝征;(4)血肿量小;(5)中线移位轻;(6)颅压正常或颅内压轻度升高者。
黑岩敏彦 [1] 认为,脑内血肿15ml以内,硬膜外血肿20ml以内可行非手术疗法。曹国祥 [1] 认为,血肿20ml以下可行非手术疗法,20~40ml观察治疗,40ml以上者手术。Bullook与Pang [2] 分别主张血肿在40ml和50ml以内可行非手术治疗,并各自报告12例与9例颅内血肿经保守治疗成功。Galbraith [1] 认为,血肿大小与手术关系不大,但多数作者持相反意见。
, http://www.100md.com
张荣勋 [2] 认为,中线移位5mm以下者可行保守治疗;Bullook [3] 也认为,中线移位若超过5mm时不宜保守治疗;马景鉴 [3] 认为,中线移位8mm以下可作为保守治疗的指征。Galbraith [3] 认为,中线移位不是手术治疗的依据,但Miller认为,中线移位是决定手术的重要指标。曹国祥 [1] 报告4例中转手术者虽无中线移位,但均系双侧血肿,故不宜单凭中线移位与否而决定手术。本组有1例病人中线移位达11mm经保守治疗治愈。由此可见,要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Galbraith [1] 认为,颅内血肿选择治疗方法的指征除意识状态外,主要根据颅内压监护所测得的颅内压高低而定。颅内压(ICP)>30mmHg均应手术治疗;20~30mmHg者观察治疗;<20mmHg者可行保守治疗。有人认为,无条件行颅内监护时,可用腰穿测压代替。腰穿压力在200mmH 2 O以下保守治疗,200~300mmH 2 O观察治疗,压力达300mmH 2 O以上者施行手术治疗。并指出,腰穿应该慎重,以免发生脑疝,不宜常规应用。
, http://www.100md.com
颅内血肿的吸收过程:一般3~7天开始部分液化和吸收,此时CT可见高密度灶边缘变淡、模糊。30天左右血肿可完全吸收或接近完全吸收。血肿吸收的速度与病人年龄、血量多少与血肿部位等有关,年龄小、血量少则吸收快;血肿部位以脑内血肿吸收最快,硬膜下血肿次之,硬膜外血肿最慢。颅内血肿病人的凝血机制多为正常,所以笔者对止血药的应用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血肿既已形成,或等待吸收,或手术清除。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颅内血肿病人要全面分析,综合判断,不宜固守某一指标而以偏概全。要深入细致动态地观察病人的意识演变过程,对细致观察病人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亦不算过分。需知,所谓“保守疗法的安全临界线”并非一定安全,随时都潜伏着病情恶化的危险。本组1例中转手术者即由于临床观察意识恶化,CT示血量增加终于经手术治疗痊愈。故此,要警惕性观察与等待,以选择和确定恰当可行的治疗方法,切忌迟疑观望,坐失良机。
参考文献
1 曹国祥.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非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1:49.
2 张荣勋.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探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3:161.
3 马景鉴.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保守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0,3:210.
作者单位:122500辽宁省凌源监狱管理分局中心医院
(收稿日期:2003-05-25)
(编辑 纪永健), 百拇医药(刘万贵)